2021年高考物理,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今天由的考生考的科目是物理,而學物理的也有很多國家級人才,其中就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術副校長吳岳良,他就是因為無力改變了人生的,那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吳岳良的那道高考物理題吧。
吳岳良的那道物理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術副校長吳岳良仍然記得 43 年前的一道高考題。那道結合了電學和力學的物理難題,連老師都拿不準答案,但他做對了,取得了全縣最高的物理成績,考上了南京大學物理系,由此開啟了他的物理人生。
吳岳良主要從事基本粒子物理和量子場論以及宇宙學的研究,是空間引力波探測 " 太極計劃 " 首席科學家。他回憶說,在南京大學上選修課時,自己就對粒子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在他心里種下一顆種子,激勵他跟隨最好的老師,學習和研究最前沿的領域。
從小愛拆裝物品了解原理
作為理論物理學家,你從小是如何對物理產生興趣的?
吳岳良:我 1962 年出生于江蘇省宜興市太華鎮太平村,初中才接觸到物理。物理老師是我們本村人,比較熟悉,我喜歡聽他的課。這位老師開門辦學,當時我父親是開汽車、拖拉機的,他就請我父親去講汽車發動機工作的過程。
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對各種物件原理也很感興趣,經常把東西拆裝擺弄,研究手電筒為什么會發光,鎖是怎么開的,總之就是要弄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和原因。
新京報:讀中學時,學習環境是什么樣的?
吳岳良:我們村里只有小學,中學在鎮上,離家比較遠。我和同學每天上學來回要走 15 里路,有的還是山坡路,風雨無阻。冬天大家起床時天還沒亮,晚上到家天都黑了。
我家里重視教育,一般農村的孩子回家是要干活的,我的父母讓我專注學習,不用干活。由于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要看勞動表現,所以暑假我會參加生產隊的勞動,并且勞動表現特別好。在同齡人中,我插秧最快。除了種田,我還要上山砍柴。
我們那時候小學是五年制,初中和高中都是兩年制。我讀中學的時候生病了,初中和高中各休學了一個學期,這兩個學期我在家自學,成績也還不錯。這也是受我父親的影響,他沒念過書,全靠自學,他當過會計、文書,覺得文化知識特別重要,所以無論如何也要讓家里的四個孩子讀書。
曾因表現優秀提前 " 感受 " 高考
1977 年,得知中斷了 10 年的高考制度重新恢復時,你的心情如何?
吳岳良:得知有高考機會了,我們很興奮。我當時只上了一年高中,又自學了半年,不屬于應屆生,但學校推薦優秀生可以去參與考試,我是被推薦的兩名優秀生之一。
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心想今年沒考好,下一年還有機會,老師也讓我去經歷一下考場。那時候是先填志愿后考,我父親說要考就考北大和清華,我就填了這兩個志愿。當時我們和 " 老三屆 " 一起上了考場,一起參加考試的還有我的老師。
新京報:1978 年真正高考時,你還記得是如何備考和填報志愿的嗎?
吳岳良:第一次高考我毫無壓力,很輕松,但高中畢業正式參加高考就不一樣了。這一次,我報的第一志愿是南京大學。我中學生病得的是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冬天農村山里很冷,我經??磿吹酵砩鲜欢c,早上又要早起,所以容易犯病。想到北方氣候寒冷,還有風沙,父母和我都擔心身體吃不消。江蘇省最好的大學是南京大學,所以我報了南大。
當時我們還沒有意識到高考可以改變人生軌跡,但我仍然認真備考、主動學習。我們的教材非常簡單,光靠書本復習是不行的。我有一個舅舅是老三屆的高中生,我看了他的資料,我還有個小姑父當過中學校長,也幫我找了一些資料供我自學。
中學老師也積極幫我們復習,他們雖然在鎮里教書,但本身都是大學生,是響應號召到農村支援的。他們對于農村孩子能否考上大學,心里也沒數,所以拼命想把他們所有的知識都給我們講清楚?,F在回憶起老師的辛苦,我仍然很感動。
考上大學經歷激勵同村人備戰高考
當時參加高考也有家長送考嗎?考試難度怎么樣?
吳岳良:高考時,我們是到另外一個大的鎮上考試,住在那里。我的父母和老師很重視,也在那里陪著。中午,我們到一個親戚家吃飯,他家做了營養午餐,當時正值夏天,還有西瓜和冷飲。
當年的考試科目包括語文、政治、數理化??纪暌院?,每道考題我都記得,有一道電學和力學結合的物理題,我和其他同學對了一下,基本上沒人跟我是一樣的,老師也覺得可能是我做錯了。那道題 20 分,我算總分時想,如果這道題我答對了,考上南大沒問題。后來證明那道題只有我做對了,我的物理成績在全縣是最高的。
我記得語文考卷很難,我們班只有兩個人語文考了及格,我是其中之一。后來去了南大之后,我才知道,大學同學里也有很多人語文沒有及格。我覺得語文很重要,如果語文不好,把數理化學得很好也難。因為很多題在審題時,需要好的閱讀理解能力。
所以我一直比較重視語文,我上三年級剛學寫作文時,我父親就鼓勵我給新華社投稿。雖然對方沒有用我的稿子,但給我寄來了材料并且鼓勵我,對我影響很大。
新京報:是否記得收到錄取通知書時的場景?考上大學給身邊的人帶來哪些影響?
吳岳良:我覺得自己起碼可以考上一所大學,當時有的老師建議我不要報那么高,讓我填個墊底的學校,好像是填了當時很少有人報考的礦業大學。但我心里還是希望考上重點大學。
1978 年,全國出現了大范圍的干旱。參加完高考,我就投入了抗旱斗爭,幫助父親組裝抽水機。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來得比較晚,父母和我都在焦急地等待,我們甚至還想過,是不是因為我生過病身體不好,所以沒被錄取。后來是我正在田里干活時,別人告訴我通知書到了。
我考上大學在村里和鎮里也引起了轟動,很多人受到激勵、有了信心,復習兩三年也都考上了大學。我自己的兩個弟弟后來也考上了大學。
晚上為多學一小時去平房排隊 " 搶位 "
在大學讀書時,大家的學習狀態和生活條件怎么樣?
吳岳良:由于高考制度曾中斷 10 年,所以我班里的同學各個年齡段都有,最大的是 32 歲,我 16 歲,年齡差了一半。
大家學習都很用功,但在他們看來,我更加努力。當時南大是 10 個人一個宿舍,我坐在寢室里學習,不管周圍人如何玩鬧,我都能不受外界干擾,堅持學習。南大教學樓晚上 10 點關燈,但有兩個平房 11 點關燈,我們就到平房去搶位置,爭取多學一個小時。此前我的英語成績不好,到了大學,我從早到晚背單詞、補短板,還學了俄語作為第二外語。這段經歷后來幫了我,因為我博士畢業那會兒,需要會第二外語。
在大學,我們的伙食也不錯,由于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得到了最高的助學金,每月伙食費好像是 14.7 元,有時候花不完。最早我們是 8 個人一桌,男生喜歡女生多的餐桌,因為女生吃得少。那時候沒有學費和住宿費,我們只需從家里把被褥拿過來。
大學對你有何影響?同學們的去向如何?
吳岳良:南京大學的老師很好,有這么好的師資資源,我一直在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總有一種知識是學不完的感覺。南大最早實行學分制,我每個學期修了好多學分,按照學分,我至少可以提前半年畢業。我還選了多門選修課,我對粒子物理感興趣,也是因為上了選修課。當時我是和 77 屆的學生一起選修,他們比我早學了半年,后來一起參加考試,我考了第一名。但由于事先不知道要注冊,最終學分沒有作數。
由于興趣使然,我學習很主動,通常在暑期的時候,我已經把下學期每門課程的一半內容自學得差不多了。所以老師講課時,我就再把知識鞏固一下。當時平均各科 95 分可以當三好學生標兵,我就獲得過這個榮譽。
我所學的是核物理專業,畢業時,有些同學分到了四川綿陽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九所。核武器技術專家程開甲曾是南大教授,我們畢業前,他動員我們到原子彈試驗基地工作,有的同學響應號召就到了那邊。在南大,我們還見過核物理學家吳健雄先生(尊稱)、核物理專業 " 元老 " 施士元先生,施先生是居里夫人的學生。他們對我們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的大學同班同學大多數都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師從 " 兩彈一星 " 元勛,做科研不怕吃苦
畢業后為何選擇考中科院的研究生?
吳岳良:我成績好,如果選擇留在南大讀研,可以走免試推薦的渠道。這時又是我父親起了關鍵作用。他看我身體沒什么問題了,就鼓勵我往首都北京考,去最好的研究單位,跟最好的老師學習。
大二時,大學老師曾經和我們講,中國最前沿的學科就是理論物理,最好的科學家都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1980 年,理論物理所有四個老師同時當選為學部委員(院士),所長是 " 兩彈一星 " 元勛獎章獲得者彭桓武先生。所以我畢業時選擇報考理論物理所。當時考題還是相當有難度的,我每個科目分數線也就是及格左右。
1982 年來到理論物理所后,你在什么樣的機會下跟隨 " 兩彈一星 " 元勛周光召,攻讀碩士和博士?他給你帶來了什么影響?
吳岳良:理論物理所比較開放,來了之后還可以進行師生互選。我選擇周老師后,他要面試我,我以為會考一些難題,還做了充足的準備,結果他一道題都沒有考我。
周老師問我為什么選理論物理,有沒有興趣?他特別提到,做理論物理是要吃苦的,國際上做得好的理論物理學家,都是沒有周末的。他還要我堅持下來,要有奉獻精神。這些教誨對我日后從事研究工作有著深遠影響。我們從事的是最前沿的、最基本的問題研究,探索的是自然界的未知世界,所以我也是越學越有興趣。
我記得寫第一篇英語文章的時候,周老師讓我們先打草稿,后來稿件被他改得 " 面目全非 "。他幽默地和我說,科技是需要創新的,但外語不需要創新,這些句型句式要背下來。
周老師對待學生非常好,讀研究生時,我們的伙食還不錯,但大家都是年輕人,老師覺得我們比較瘦。有時候周末討論結束后,他會帶我們去餐館改善伙食,他說這是他的老師彭桓武先生留下來的傳統。
在科研方面,周老師也給了我很多啟發。他思考問題的方式很獨特,比如二次討論時,我們把上次討論好的問題整理好給他,但他不看,而是從頭開始推導。他說,重新推導可能有新的想法。他告訴我們,看文獻要從最新最前沿的論文讀起,遇到看不懂的,再查找其他參考文獻。但看文獻不能完全跟著論文作者的思路走,要會跳出來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把文章內容消化后,變成為自己進一步研究的基礎知識。
在國外留學后,你為何放棄優渥條件,選擇回國工作?
吳岳良:1987 年博士畢業后,基于理論物理所對研究生培養的理念,鼓勵我們要敢于到國際上去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經過李政道先生的推薦,我赴德國進行博士后研究,繼續從事粒子物理理論研究。
記得博士畢業前,周老師曾經問我,將來國家需要你的時候,你是否能放棄自己的研究,服從國家的需要?我當時的回答讓老師感到滿意。他的老師彭桓武先生也說過——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要找理由。
我在德國、美國從事一段時間研究后,一些人覺得美國條件不錯,選擇留下。有同事到了華爾街工作,工資很高,寫信問我要不要來。但我 1996 年選擇了回國。
建議考生到大學后拓展知識面,主動學習
新京報:近些年,你一直在參與科普活動,包括到貴州的偏遠山區去做科普,你希望科普給孩子們帶來什么?
吳岳良:目前很多社會活動我都可以推掉,但面對中學生的科普活動,我盡量都要參加。我在國外工作了近十年,當時發現一個現象,就是一些研究人員在國外期間研究成果比較突出,也很高產,回來后似乎達不到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科研評價的導向和學術交流的氛圍存在問題。所以我在擔任理論物理所所長期間,目標之一就是希望創造一個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
另外,國外好多科研機構都有 outreach program,就是針對大學生和中學生的拓展項目。所以我認為應該給中學生、大學生做些科普,給他們帶來一些啟迪。
對于今年參加高考的考生,你有何期待?對他們未來讀大學有何建議?
吳岳良:和我們那時候相比,現在的考生初中和高中有六年,他們學的知識足夠多。希望他們不用太緊張,發揮出自己的水平,考出好成績。
中學階段,要學會如何掌握知識;大學階段要擴展知識面,主動學習,學會應用知識;到了研究生階段,要學會創造知識。
對于有意報考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學生,你有什么想說的?
吳岳良:歡迎大家報考國科大,我們的本科生教育集中了整個科學院的優質資源力量。每個學期,本科生都可以到研究所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去實習。他們可以找自己喜歡的老師,從事自己喜歡的方向。本科生一來就有學業導師,大家還有兩次選專業方向的機會。
國科大基礎條件好,學生的選擇性大,大家能夠真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和方向。
人物簡介:
吳岳良,男,1962 年 2 月出生,江蘇省宜興市人。理論物理學家,2007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術副校長??臻g引力波探測 " 太極計劃 " 首席科學家。
他主要從事基本粒子物理和量子場論以及宇宙學的研究。在基本粒子物理與量子場論、引力量子場論與統一場論及量子宇宙物理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獨創性工作。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2021高考物理和吳岳良那道高考物理所整理的相關信息,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熱點資訊請持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
【2021年高考物理 吳岳良:那道高考物理題】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