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聯考福建 ,2021年新高考省份是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的試點省份,此次適應性考試,語文、數學和外語3門全國統考科目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即八省一張試卷,亦即俗稱的“八省聯考”。而物理、歷史、化學、地理、政治和生物六門科目為選擇性考試科目,由各省自行命題,即使用地方卷。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湖北省語文、數學、外語試題評析,福建省高三生可以參考~
八省聯考福建
統考科目試題評析
01語文
體現時代特點和價值導向
作者系湖北省仙桃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蘇祖祥
本次高考適應性測試,從語文試題看,體現出強烈的導向功能,并進而為下一階段各方面工作起到診斷作用,具體而言,試題體現出如下四個特點。
1.緊跟時事體現時代特點
作文題目要求根據有關抗美援朝的材料完成一篇主題為“銘記歷史、迎接挑戰”的征文。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既有政治、軍事方面的重大現實意義,又有銘記歷史、不懼威脅的斗爭精神,還有以戰止戰、熱愛和平的傳統美德。征文應結合當下國際局勢,緊扣“銘記歷史,迎接挑戰”談感受與思考,從感性到理性,從軍事到政治,從歷史到現實,從民族到個人,寫出歷史對現實的鏡鑒意義。
2.體現學科融合和廣博視野
現代文閱讀Ⅰ的第一篇文本是科技史學者江曉原的一篇文章,該文從倫理道德、科幻電影、軍事運用、未來趨勢等角度切入,討論當下十分火熱的人工智能話題,給我們帶來警醒,無形之中也會給考生帶來新的思考。高科技是一種沒有自我判斷能力的工具,人們應該善加利用才有可能造福人類。第二篇是小說家韓少功的一篇文章,該文從文學藝術、社會歷史、心理情感、科學技術等角度,認為人類獨特的感知能力、語言能力、藝術想象是人工智能無可企及的,并高舉人本主義的大旗,相信人具有掌控工具的強大能力。設置的三道選擇題,分別考查關鍵信息、邏輯推理、延伸拓展等能力;兩道主觀題,分別考查論證方法和文意理解(此題具有開放性,利于考生作答)。五道題由淺入深,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3.閱讀選材變中求新
現代文閱讀II的兩篇文本是著名學者金克木的隨筆和自評。這個板塊通常考查文學類文本中的小說、散文,此次考查隨筆(廣義散文之一種)和自評(文體常識),可算是變中求新。其實,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新高考的每一個板塊,都可能面臨著變中求新的新文本、新考題、新考點。隨筆這種文體在教材里是作為廣義散文而出現的,而文體常識梳理所涉及的隨筆、小品文、小說等,也是教材要求掌握的內容。教材作為例子,體現課程標準的核心,考試作為檢測手段,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落實新課程標準下的每一個單元,應成為教學的常態化要求。試題設置的第一道選擇題考查內容和藝術特色的鑒賞,體現文學類文本的考查重心;第二道選擇題進行拓展遷移,文本內容與教材內容相結合,頗具匠心;一道主觀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概括,另一道主觀題考查文學評論要點,鮮明體現文學類文本考查的文體特征。
4.古詩文弘揚傳統傳播經典
古代詩文閱讀板塊變化最小,由三個部分組成: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和名篇名句默寫。此次文言文閱讀文本是《漢書·霍光傳》,分別考查斷句、文化常識、文意理解、翻譯,還有簡答題,一共20分;古代詩歌閱讀考查唐代詩人張說的七律《幽州新歲作》,分別是文意理解和表達技巧賞析的選擇題、概括思想感情的簡答題,一共9分;名篇名句默寫分別考查唐詩(杜甫、李商隱)、元曲(馬致遠),一共6分,兼顧文體和時代的多樣性。經典的穩定性決定了考查手段的穩定性,這可能是命題組的初衷。
02數學
引導教學從刷題套路走出來
作者系湖北省黃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余錦銀
本次數學考試充分體現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總體改革思路,給一線教師課堂教學改革和復習備考帶來很多啟示。
1.數學考試命題體現課程改革導向
注重數學高階思維培養。這次數學考試凸顯了思維啟發和關鍵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例如試卷中關于立體幾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第11題、13題和20題,這三個題目反常態呈現,只考初步知識,沒有線面、面面關系,沒有空間角、空間向量等傳統考查內容,而是回歸立體幾何教學本源,考查展開圖、圓臺體積以及一個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為背景的立體幾何新定義問題。其中立體幾何解答題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層層深入,重點考查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理性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獲取新知識、探究新問題的能力,具有高層次數學思維能力的學生能脫穎而出。這警示一線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靈活多變,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教學要回歸本源,回歸基本概念、定理、原理。“題型+套路”的教學只能增強學生的模仿、記憶能力,培養不了高階思維能力與數學核心素養。
在開放性試題中考查基礎知識。本次考試注重數學學科核心內容的考查,比如數列、三角函數等核心內容都涉及了,但是這次試卷的前三題有些學生不太適應,第一個集合題沒有具體集合的“交并補”,而是回歸到抽象的符號運算;第三題出了一個邏輯推理題,這是新題型。同時在填空題中出現結論開放的題型,是想考查學生對于概念的理解,需要學生在理解而不是機械記憶的基礎上生成自認為正確的答案。這種開放性試題是一種新嘗試,也是一種新導向。
凸顯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要求。本次數學考試通過核心考點體現基礎性,知識點不再是一個個地考,而是一塊塊地考,通過不同模塊考點交匯體現綜合性。比如第12題、22題,將導數與三角函數放在一道題中考查,需要學生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比如第16題,將正態分布問題與物理學科實驗結合,考查學生利用數學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了題型的創新性還有方法創新、思維創新,這些都是新高考的考查方向。
2.改變教學策略,從不適應走向適應
本次適應性測試的考試,帶給考生和一線教師的啟示是多方面的。
要改變“刷題”的戰術。考完這次適應性測試,很多學生感慨“刷題沒用了”。長期以來,高考復習常采用“題型+套路+大量重復練習”的模式,學生思維僵化,怕“新”不怕“難”。其實,“舒適區”的簡單題不需要大量練習,“學習區”的中檔題只需要熟練即可,“困難區”的難題僅靠大量練習很難突破。教師要轉變觀念,從公式化、程序化“模仿、記憶”的怪圈中跳出來。改變把習題按知識類型和題型套路分類的做法,而是按習題內在功能將其分為基礎知識組、思想方法組、思維品質組和綜合能力組,變題型訓練為功能探究。
要基于教材、回歸數學本源。考生在復習時要注意回歸課本基本概念、原理,知道高考試題的來龍去脈,領悟教材知識與高考試題的內在聯系,養成從教材到高考、再從高考回到教材的良性循環的復習習慣。
3.加強考點融合與真題研究,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這套試題體現了大融合的理念和新課改的精神,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應用意識起到積極引導作用。歷年高考真題都是考試中心命題組成員的智慧結晶。與其訓練模擬題不如多研究真題。教師可結合課本練習題,嘗試把歷年高考中的考點嫁接、融合,從題型、方法、思維上加以改進,生成新的試題。指導學生在解題后進行反思,進行數學思想、精神和方法的提煉,讓學生從思想上去揭示知識、問題及其解法的本質,提高他們的思維品質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年年歲歲題相似,歲歲年年意不同。整套試卷較好地把握了穩定與創新的關系,若師生的提前“不適應”,能換取對新高考試卷命題形式與考查核心內涵的“適應”,這次適應性考試便達到了最根本的目的。
03英語
情境化設計考查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系湖北省仙桃市沔州中學英語特級教師張禮金
本次適應性測試的英語考試,試卷結構穩中有變、難度合理、科學性強,體現了“價值引領,素養導向”的命題理念。
1.強化試題育人功能,補齊體美勞短板
試卷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語境搭建了貼近學生實際的考查載體,體現立德樹人時代特征,著力補齊體美勞短板,彰顯出考試在價值引領和育人方面的獨特作用。聽力語篇1涉及體育鍛煉、工作與休息,語篇2和語篇3討論飲食習慣。這些語篇及所設置的小題在考查聽力理解的同時,關注體育鍛煉和飲食習慣,倡導樹立健康意識。聽力語篇5評價電影,語篇10談論音樂會。閱讀理解C篇介紹了魔術師表演的細節以及有關魔術的小技巧,應用文寫作涉及選擇英文詩歌參賽與朗誦技巧,等等。這些語篇通過在試題情境中融入藝術之美、生活之美、音樂之美等,引導學生關注和提高審美情趣。聽力語篇4談論家具購買,9談論房子裝修,完形填空講述自己職業意識的改變,等等。這些語篇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感受勞動的辛苦和榮耀,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認同勞動。
2.凸顯核心素養要求,深化關鍵能力考查
本次英語考試通過卷面結構的調整,進一步強化了閱讀理解、應用文寫作和語言表達等關鍵能力的考查。閱讀題的分值由2分/小題變為2.5分/小題;完形填空題由20道選擇題變為15道,分值由30分變為15分;寫作部分去掉了短文改錯,作文由一篇應用文變為一篇應用文(15分)和一篇讀后續寫(25分)。
閱讀理解第一節中有9道小題,考查推斷、歸納和概括等高階閱讀理解能力。在語篇的選擇上,閱讀理解B篇,作者研究和比較新型環保產品和使用過的傳統生產產品,尋找哪一種更能減少碳足跡。完形填空講述了在一次理發中作者開了有關別人工作的玩笑,遭到了激烈的回應后,變得非常尊重他人職業的故事。這些語篇能夠啟發考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思考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這類試題都需要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對材料內容歸納概括并進行邏輯推理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應用文寫作通過設置求助外教對詩歌朗誦比賽提供幫助的真實情境,加強應用文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考查,同時涉及學生關于英文詩歌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讀后續寫在考查閱讀的基礎之上,考查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同時把語言的工具性與思想性融為一體。語篇講述在汽車拋錨的情況下,墨西哥一家人提供幫助的故事。故事很容易理解,但命題中第二段開頭語中的信息詞“paper bag”在所給閱讀文章中沒有出現,卻出現在第二段段首,這是一個陷阱,如若學生看一段寫一段,不從整體上解讀兩段的段首句,就會造成嚴重失分。這樣的命題對考生隱性信息的解讀能力、邏輯思辨能力、創新能力和大局觀提出了新要求。
3.強化考查載體功能,引導高中語篇教學
“情境是實現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的載體,英語學科的考查情境主要通過主題語境構建和體現。”本次試題的主題語境涉及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語境,所選語篇大多來自主流外刊,如閱讀理解D選自《經濟學人》,讀后續寫的故事選自《紐約時報》,語篇真實、語言地道,所選話題貼近生活。試題中真實的、富有時代氣息的語篇和基于主題意義的探究,具有鮮明的導向性,可以引領師生基于主題語境的真實語篇,以問題為導向,共同對語篇意義、語篇發展的脈絡和語篇語言的特點進行探究。
課余下時間如何高效率地備戰?
霞浦六中副校長曹家輝認為
學校正一方面以考試情況為依據調整復習進度,銜接考試內容,做到精準復習;另一方面按照學生學情,制定針對性訓練方案。
該校考生王鋒說,這次適應性考試考了外國小說中出現的文化常識,促使他及時調整學習計劃。
福州三中校長陳煒認為
“新高考”是促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契機。他介紹說,福州三中高三復習備考工作以“新高考”課程評價體系“一核、四層、四翼”為導向,指導教研組吃透課標,緊抓學科素養,依托大數據教學輔助系統,實行精準教學,關注復習效率和質量;推動各學科抓好必選科目這一重點,優化復習路徑,關注選科組合這一焦點,調整備考思路,助力學生減負增效提分。
新學期開始后,該校指導學生重新制定復習備考預案,挖掘學生成長的“增長點”,發揮適應性考試“仿真高考”的功能,引導學生不斷調適心態,訓練考試技巧。
陳煒還提出,面對高強度的高三復習生活,學校要構建以家委會為主渠道的家校互動常態化平臺,發揮各方資源優勢,保持家校同步,搭建家校互動“榕蔭橋”,形成合力,營造相互信任、積極向上的迎考氛圍。
上面就是小編整理的 2021年新高考命題方向的資料,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