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日前,“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第七屆已正式啟動,此次活動以開始向全國高校大學生征收參賽作品,對該獎項很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報名參加,具體詳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
“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由清華大學和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主辦,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建筑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所屬:建筑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風景園林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協辦。2015年新改組后的第一屆學年獎共收到作品789組,2016年第二屆學年獎共收到作品804組,2017年第三屆學年獎共收到作品1236組,2018年第四屆學年獎共收到1721組作品,2019年第五屆學年獎共收到1936組作品,2020年第六屆學年獎共收到2096組作品。第七屆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于4月3日正式啟動,面向全國各高校大學生征集作品。
本次新聞發布會首先是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魯曉波教授致辭,他講到人居環境的概念最早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吳良鏞先生提出,以整體論的融貫綜合思想,提出了面向復雜問題、建立科學共同體、形成共同綱領的技術路線。“學年獎”的創立,既是對學科分化現實問題的回應,也是人居環境理論在教育教學和設計實踐層面的探索。
“學年獎”作為清華大學一項品牌性賽事活動,自2015年改組以來,分別在北京、大連、重慶、西安、無錫、廣州這6座城市,聯合了該區域內最具代表的高校,舉辦頒獎與教育年會活動,為設計學、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多學科的協同發展提供了優質平臺,在跨學科融合方面做出了示范,成為中國人居環境教育和實踐的一面旗幟。
本屆“學年獎”教育年會由西南林業大學承辦,也預示著本活動將邁向一個新的臺階。西南林業大學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獨立設置、以林學學科為主,生態環境類學科為特色的林業本科高校,是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在國家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愿景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起點上,更多高校的參與交流,將有助于人居環境設計相關學科的資源共享與成長共融,培養具有學科交叉視野的復合型設計人才;有助于全民族美學的素養共升與價值共建,在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指導下尋求人居環境設計的未來道路。
相信在國內各個高校和相關媒體的支持下,“學年獎”將進一步擴大國際影響力,為教育教學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平臺。
隨后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裝飾雜志主編,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副主任委員方曉風教授回顧了2015年至2020學年獎前六屆的一個發展狀況,方曉風教授指出:學年獎從2015年至今逐步發展壯大,離不開廣大師生對學年獎的支持,學年獎的評審也是有目共睹的嚴苛,為了提升國內設計學科的建設,為教育事業盡一份力,學年獎也會永遠秉承公平、公正對待每一份提交的參賽作品,2021年第七屆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將在美麗的云南西南林業大學舉辦,也希望各高校和同學們繼續支持學年獎。
本屆主題 —— 空間的彈性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總建筑師、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主任委員、清華大學莊惟敏教授對本屆主題做了詳細的闡述,他提到彈性一詞的應用十分廣泛,最初的意思來自物體(尤指固體)在外力作用下形變的能力,外力消失后又可以恢復原形。從這種現象出發,彈性可以引申為一種適應能力,可變的余地,更為關鍵的是恢復能力。彈性可以有緩沖作用,彈性的存在往往給人帶來舒適的感覺。
彈性的概念引入空間,則包含有多重意味:首先,是變化的可能性;其次,是一種過渡的關系,尤其是在一些轉折處;第三,則是一種修復的能力(或者說自我恢復的能力)。
現代主義標榜形式追隨功能,但在空間形態上有大力發展一種通用化的模式,以不過度定義空間的方式來包含多種使用方式的可能性和變化的余地。但,與此同時,也可能帶來使用者對空間的二次定義,進一步地施工等等現象。總體上,彈性在這里也意味著更高的效率,空間的包容能力提升了使用的效率,人們通過行為來定義空間,而不是固化的建筑構件或元素??虏嘉饕詈蟮木铀?,一座3.66*3.66米的小木屋,使他覺得已是足夠生活。
今天,我們來討論空間的彈性,還有一重背景:即這是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任何層面的事物都可能面臨大的更迭,同時更迭的節奏也日益加快。空間的改造成為日?;默F象,在這樣的現象背后,既有資源的虛擲(社會成本、經濟成本),又有情感的迷惘,帶來無形而難以言表的焦慮。空間的彈性,或許可以有助于產生情感(認知)的錨點,也可能有助于提升社會的整體效率。當變化成為既定的主題時,我們對于空間的判斷標準可能也要有所調整。“永恒”的概念在瓦解,但我們并不希望虛無成為主題,彈性的價值在此刻就得以顯現。彈性未必是最終的解決之道,但對彈性的思考有助于我們面對“變化”。
主題闡述完畢后,由第七屆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頒獎暨年會承辦單位,西南林業大學風景園林系系主任宋鈺紅教授對本屆學年獎年會籌備工作安排做了相關的介紹。
隨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世界建筑》主編、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副主任委員張利教授代表組委會發布2021年第七屆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的參賽方案,并宣布本屆學年獎正式啟動。
發布會的最后一個環節,由組委會的嘉賓針對各高校教師代表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解答,方曉風教授進行了總結,至此,整個啟動新聞發布會圓滿結束。
本次會議以騰訊會議和B站直播形式召開。騰訊會議參會嘉賓有200余人,B站直播間參會人員1800余人,參加會議的嘉賓和部分高校代表分別有:
本屆學年獎從4月3日啟動到11月下旬截止,歷經7個月的時間,4月3日至7月25日為報名提交階段,8月至11月評審,11月底頒獎及年會論壇,參與評審的評委近50人,嚴格按照評審要求,公平公正匿名評審,評審全程在學年獎官網進行。參賽方案后續會陸續發布。
以上是有關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