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里的光閱讀理解及答案 記憶的光閱讀短文答案
我八歲才第一次見到火車。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進學校,在班上算年齡小的。一位見多識廣的大同學,炫耀他見過火車的經歷,說火車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別是在夜晚,頭頂放射著萬丈光芒,喘氣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轟轟隆隆,地動山搖,令人膽戰心驚。許多同學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車的念頭。
一天晚上,真要付諸行動了,卻只集合起我和三個大一點的同學。離我們村最近的火車站叫姚官屯,十來里地,當時對我來說,就像天邊兒一樣遠。最恐怖的是要穿過村西一大片濃密的森林,里面長滿奇形怪狀的參天大樹。森林中間還有一片兇惡的墳場,曾經聽的所有鬼故事,幾乎都發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個人也不敢從里面穿過。進了林子以后我們都不敢出聲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們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覺得每根頭發梢都豎了起來。當時天氣已經很涼,跑出林子后卻渾身都濕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鐵道邊上,強烈的興奮和好奇立刻趕跑了心里的恐懼,我們迫不及待地將耳朵貼在道軌上。大同學說有火車過來會先從道軌上聽到。我屏住氣聽了好半天,卻什么動靜也聽不到,甚至連蟲子的叫聲都沒有,四野漆黑而安靜。一只耳朵被鐵軌冰得太疼了,就換另一只耳朵貼上去,生怕錯過火車開過來的訊息。鐵軌上終于有了動靜,嘎登嘎登……由輕到重,由弱到強,響聲越來越大,直到半個臉都感覺到了它的震動,領頭的同學一聲吆喝,我們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著。
漸漸看到從遠處投射過來一股強大的光束,穿透了無邊無際的黑暗,向我們掃過來。光束越來越刺眼,轟隆聲也越來越震耳,從黑暗中沖出一個通亮的龐然大物,噴吐著白氣,呼嘯著逼過來。我趕緊捂緊耳朵睜大雙眼,猛然間看到在火車頭的上端,就像腦門的部位,掛著一個光芒閃爍的圖標:一把鐮刀和一個大錘頭。
領頭的同學卻大聲說是鐮刀斧頭。
且不管它是錘是斧,那把鐮刀讓我感到親近,特別地高興。農村的孩子從會走路就得學著使用鐮刀,一把磨得飛快、使著順手的好鐮,那可是寶貝?;疖囶^上還頂著鐮刀錘頭的圖標,讓我感到很特別,仿佛這火車跟家鄉、跟我有了點關聯,或者預示著還會有別的我不懂的事情將要發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績入伍,進入海軍制圖學校,畢業后成為海軍制圖員,接受的第一批任務就是繪制中國領海圖,并由此結識了負責海洋測量的賈隊長。賈隊長有個破舊的土灰色挎包,縫了又縫,補了又補,唯一醒目的是用紅線繡的鐮刀錘頭圖案。
既然已經站在了軍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鐮刀錘頭下,我對這個圖案有一種特殊的親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換。不料賈隊長斷然拒絕,他說這個挎包對他有特殊的紀念意義,目前還有很重要的用途,絕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測量一個荒島時遇上了大風暴,在沒有淡水沒有干糧的情況下硬是堅持了十三天,另外的兩個測繪兵卻都犧牲了。他用繩子把自己連同圖紙資料和測量儀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邊的活物充饑……后來一位老首長把這個挎包獎給了他。
賈隊長答應在我回家探親的時候可以把挎包借給我,但回隊時必須帶來一挎包當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糧食種子。原來他每次出海測量都要帶一挎包土和各樣的種子,有些島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黃海最外邊有個黑熊礁,礁上只駐扎著一個雷達兵,一個氣象兵,一個潮汐兵,他們就是用賈隊長帶去的土和種子養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寶貝般地呵護到秋后,果真還結了個小西瓜,三個人卻說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過了幾年,我復員回到工廠干鍛工。鍛工就是打鐵,過去叫“鐵匠”。雖然大錘換成了水壓機和蒸汽錘,但往產品上打鋼號、印序號,還都要靠人來掄大錘。我很快就喜歡上了打鐵,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鍛鋼打鐵的同時,也鍛造了自己,改變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學創作。我成了民間所說的“全科人”:少年時代拿鐮刀,青年當兵,中年以后握大錘。對鐮刀錘頭有了一種說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刪減)
7. 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賈隊長不肯把舊挎包送人,是因為這個挎包關聯著他人生中難以忘懷的一段經歷,不僅具有特殊的意義,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B. 盡管“我”的情感體驗在各段落中表現不同,但連綴在一起,就將“我”對鐮刀錘頭圖案“說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地“說”了出來。
C. 本文借對火車、挎包、鐵錘等尋常事物的記述,有意形成一種樸實無華的文體風格,暗示正是這些尋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學創作。
D. 文章寓象征于寫實,噴吐著白氣、沖破黑暗呼嘯而來的火車,既是寫實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著偉大的力量、嶄新的時代。
8. 作者對兒時看火車經歷的敘述很有層次感,請結合作品具體分析。
9. 從文章謀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題目“記憶里的光”是如何統攝全文的。
【答案】
7. C 8. 萌生念頭:大同學對火車形象的描述,讓“我”萌生看火車的念頭;付諸行動,夜間穿過墳場,耳朵貼在鐵軌上,寫出“我”看火車時的興奮與好奇;抒發感受:火車頭上掛著光芒閃爍的鐮刀錘頭圖案,讓“我”感到特別,也感到親切。
9. “記憶里的光”,指火車頭上“光芒閃爍的圖標”,即鐮刀錘頭,是本文的核心意象;圍繞這一核心按照時間順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鐮刀和錘頭”相關。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達出“我”對“鐮刀錘頭”的深厚感情,呼應題目,升華主題。
【解析】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鑒賞能力,解答本題首先明確題目要求,其次認真閱讀文本,通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結合選項鑒賞文章在寫作手法上的特點,根據文章在寫作上的特點判斷選項的正誤,最后根據題目要求選出恰當的答案。
C項,“有意形成一種樸實無華的文體風格”錯誤,“有意”應該是“自然”;“這些尋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學創作”表述也不當,從最后一段“在鍛鋼打鐵的同時,也鍛造了自己,改變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學創作”可見,應該是對這些“尋常事物”的情感體驗成全“我”的文學創作。注意“甚至”一詞的界定范圍。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梳理概括文章情節,分析脈絡層次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根據題干要求,找到答題區間,再依據敘述順序、方式和內容概括情節大意,分別從事件、情感等角度來分析層次。
文章第一段先寫到看火車的緣起,“一位見多識廣的大同學,炫耀他見過火車的經歷……許多同學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車的念頭”,在聽到同學的炫耀,興起了對看火車的期待之情;
第二段寫去看火車的途中,夜晚的陰森樹林帶給“我”們恐懼害怕之情,“我”們為了看火車而穿過林子,克服了恐懼;
第三段是終于到達鐵道旁,感到“興奮和好奇”,并貼在道軌上聽火車運行的聲音,可謂未見火車,先聞其聲,通過聲音的越來越大,“半個臉都感覺到了它的震動”把“看火車”的期待情緒提到了最高;
第四段是看到火車,首先看到的是“一股強大的光束”,以光束與聲音的渲染火車到來時的震撼與激動心情,同時又通過“我”“捂緊耳朵睜大眼睛”看到的“鐮刀”“錘頭”,呼應標題“記憶里的光”,勾連起下文對鐮刀錘頭的情感體驗與相關事件的敘述;
第五段寫了看過火車之后的內心情感,因火車上的“鐮刀”而感到自己與火車有了“親近”“關聯”的特別感覺,引起后文。
事件層次:按時間順序,以期待看火車、夜行看火車途中、貼近鐵軌聽火車聲、看到火車強烈的光束與火車頭上的圖標的順序,層層遞進地寫了看火車的經過;
情感層次:向往——懼怕——興奮好奇——激動震撼——感到親近與特別;通過情緒的起伏波瀾,層層渲染加深,描繪出孩子第一次看火車的真實心理感受,同時在結構上也為后文的情感體驗與相關事件敘述做鋪墊。
【9題詳解】
本題考查散文的標題。一般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理解:標題身包含的意義;標題的主旨意義;標題的情感意義;標題的作用意義;標題的結構意義??梢愿鶕祟}的內容指向帶到文中具體分析,按方向進行概括。
“記憶里的光”既是指兒時看火車時,第一眼看見的火車頭上強烈的光束,并在強光下看到的“光芒閃爍的圖標:一把鐮刀和一個大錘頭”,又是指其后在自己的人生中再次出現的帶有“鐮刀和錘頭”的事物;
“記憶里的光”是全文的線索,分別串聯起兒時看火車,青年時賈隊長的挎包,復原后掄大錘打鐵幾件事,讓行文結構清晰明了;
“記憶里的光”不僅是“鐮刀和錘頭”,更是包含著作者在向往新事物的同時還有對土地、家鄉的眷戀——“那把鐮刀讓我感到親近,特別地高興。農村的孩子從會走路就得學著使用鐮刀,一把磨得飛快、使著順手的好鐮,那可是寶貝。火車頭上還頂著鐮刀錘頭的圖標,讓我感到很特別,仿佛這火車跟家鄉、跟我有了點關聯,或者預示著還會有別的我不懂的事情將要發生”,對盡忠職守、踏實肯干等精神的贊頌——“他說這個挎包對他有特殊的紀念意義,目前還有很重要的用途,絕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測量一個荒島時遇上了大風暴,在沒有淡水沒有干糧的情況下硬是堅持了十三天,另外的兩個測繪兵卻都犧牲了。他用繩子把自己連同圖紙資料和測量儀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邊的活物充饑……后來一位老首長把這個挎包獎給了他”“原來他每次出海測量都要帶一挎包土和各樣的種子,有些島礁最缺的就是泥土。……他們就是用賈隊長帶去的土和種子養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寶貝般地呵護到秋后,果真還結了個小西瓜”“我很快就喜歡上了打鐵,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鍛鋼打鐵的同時,也鍛造了自己,改變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學創作”,流露出對“鐮刀錘頭”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