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甘肅所有大學排名:白銀礦冶職業技術學院,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蘭州交通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甘肅政法大學,蘭州財經大學,培黎職業學院,隴東學院,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甘肅鋼鐵職業技術學院,蘭州城市學院,白銀希望職業技術學院,蘭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蘭州職業技術學院,蘭州工業學院,天水師范學院,甘肅民族師范學院
1、白銀礦冶職業技術學院
"白銀礦冶職業技術學院、甘肅有色金屬技師學院地處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基地——甘肅省白銀市。白銀礦冶職業技術學院是在原白銀有色金屬職工大學基礎上,于2011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改制建成,是目前白銀市唯一的一所高等職業院校。甘肅有色金屬技師學院的前身白銀公司技校始建于1958年,2010年1月被甘肅省政府批準為甘肅有色金屬技師學院。
2、蘭州大學
蘭州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在國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和良好聲譽。現有城關、榆中2個校區,校園面積3544.32畝。學校創建于1909年,始為甘肅法政學堂,是中國西北地區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高等學校。1928年,擴建為蘭州中山大學。1946年,更名為國立蘭州大學。新中國成立后,在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被確定為國家14所綜合性大學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先后入選“211工程”“985工程”建設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蘭州醫學院先后并入和回歸蘭州大學。2017年,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在11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堅守在西部、奮斗為國家,走出了在經濟待發達地區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奮進之路,創造了化學“一門八院士”、地學“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中科院“蘭大軍團”、隆基蘭大合伙人等享譽國內外的“蘭大現象”。學校按照“興文、厚理、拓工、精農、強醫”的學科發展思路,著力構建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學科體系。是我國首批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高校。
3、西北師范大學
【辦學歷史】西北師范大學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設的重點大學。其前身為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發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3年改為“國立北平師范大學”。1937年“七七”事變后,國立北平師范大學與同時西遷的國立北平大學、北洋工學院共同組成西北聯合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整體改組為西北聯合大學下設的教育學院,后改為師范學院。1939年西北聯合大學師范學院獨立設置,改稱國立西北師范學院,1941年遷往蘭州。抗日戰爭勝利后,國立西北師范學院繼續在蘭州辦學。同時,恢復北平師范大學(現北京師范大學)。1958年前學校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6所重點高師院校之一,1958年劃歸甘肅省領導,改稱甘肅師范大學。1981年復名為西北師范學院。1988年更名為西北師范大學。2020年被列為甘肅省人民政府支持進入國家一流大學建設行列的省屬高校。【機構設置】1985年教育部依托學校設立了教育部直屬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與學校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兩位一體的管理體制。1987年,國務院在學校建立了“藏族師資培訓中心”。
4、蘭州交通大學
蘭州交通大學坐落在甘肅省省會城市、“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蘭州,是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與甘肅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入選高校,教育部“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學校”,教育部“中西部教育振興計劃”支持高校,甘肅省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校前身可追溯到1898年成立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和1909年成立的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1958年,鐵道部決定在蘭州創辦我國第三所鐵路本科高校——蘭州鐵道學院。鐵道運輸、鐵道電機、鐵道建筑、鐵道橋梁與隧道、鐵道機械5個系7個本科專業、5個專科專業由北京鐵道學院(即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現北京交通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即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成建制遷入蘭州,以林達美、沈智揚、胡春農、孫祺蔭、張殿執為代表的京唐兩院340余名專家學者來到蘭州任教,當年順利實現了446名新生的招生。60年代,又抽調了一批留蘇科學技術副博士和研究生充實教師隊伍,老一輩教育家們帶領五湖四海的學子一起,在西北艱苦的環境下初心不改、孜孜以求,以他們建校、愛校、榮校的智慧和情感開啟了蘭州交大的第一個甲子歲月。
5、蘭州理工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坐落于甘肅省省會蘭州市,是甘肅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甘肅省首批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國家大學生創新型實驗計劃、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入選高校,國家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學校前身是1919年創立的甘肅省立工藝學校;1958年,在組建蘭州工學院的基礎上,將甘肅交通大學并入,定名為甘肅工業大學;1965年,學校劃歸第一機械工業部,同時將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和北京機械學院的水力機械、化工機械、石油礦場機械和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成建制全部遷入,并從湖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抽調一批教師來校工作;1998年,轉制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院校;2003年,正式更名為蘭州理工大學。經過百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逐步形成了以“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為主要內涵的“紅柳精神”,鑄就了“奮進求是”的校訓精神,基本建成了一流工科、堅實理科、特色文科,進入國內同類高校高水平大學行列。學校現有19個學院、1個教學研究部,設有研究生院、溫州研究生分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9975人,其中本科生22632人、研究生6398人、國際學生448人。
6、甘肅農業大學
甘肅農業大學是農業農村部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學、國家重點建設的中西部百所高校之一、甘肅省高水平大學。前身是1946年10月創建于蘭州的國立獸醫學院。1950年,改名為西北獸醫學院;1951年,改名為西北畜牧獸醫學院;1958年,與籌建中的甘肅農學院合并成立甘肅農業大學。學校坐落在蘭州市安寧區,占地16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6萬平方米。現設有23個學院(教學部),64個本科專業,擁有食品科學與工程等6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動物醫學等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生物技術等9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草業科學),1個農業部重點學科和18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類別,1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1個,省部共建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以及各類研究中心(基地)44個。學校有教職工1480人,其中專任教師1226人,有高級職稱人員589人。
7、西北民族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坐落于“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蘭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創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學府,隸屬于國家民委,是國家民委與教育部、國家民委與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是甘肅省確定的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學校肇始于1941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建的民族學院,后民族學院并入延安大學,1949年延安大學更名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1950年8月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蘭州分校第三部基礎上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學院,2003年4月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學校設有西北新村校區、榆中校區和附屬醫院、附屬中學、附屬小學、附屬幼兒園,校園總面積3000余畝,總建筑面積74萬平方米,圖書館藏圖書文獻等400萬余冊/件(含電子圖書),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約5億元。歷經七十余年的發展,學校形成了以“黃土地”和“黃河”為表征,以“樸實無華,甘于清貧,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和“志存高遠,奔流不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為核心的西北民族大學精神,為國家培養了18萬余名各級各類專門人才。學校擁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
8、甘肅政法大學
【辦學歷史】甘肅政法大學是甘肅省省屬的唯一一所政法類普通本科院校,是全國最早建立的省屬本科政法院校,前身是1956年創建的甘肅省政法干部學校,1984年正式成立甘肅政法學院,開辦普通高等教育。學校2006年取得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資格,2007年開辦碩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開辦國際生教育,同年被確定為甘肅省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是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院校、全國第二批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和全國政法院校“立格聯盟”成員。2019年6月,經教育部同意,更名為甘肅政法大學。【機構設置】學校設有12個二級學院,建有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9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科研創新團隊3個、省級智庫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省級教學團隊6個。【辦學條件】學校現有蘭州市安寧西路校區、蘭州市安寧萬新路校區、蘭州新區校區3個校區。
9、蘭州財經大學
蘭州財經大學肇始于1952年成立的甘肅省人民政府行政干部學校;1958年,升格為甘肅財經學院,隸屬甘肅省人民政府領導,實施本科教育;1981年,成立蘭州商學院,先后隸屬原國家商業部、國內貿易部領導;1998年,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甘肅為主的管理體制;2003年,增列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開展碩士研究生招生培養工作;2015年,更名為蘭州財經大學;2018年,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9年,正式開展博士研究生招生培養工作。學校是黃河上游甘青寧三省(區)唯一的財經大學,也是三省(區)財經類學科設置齊全、辦學規模最大的普通高校。學校現有和平、段家灘、東崗三個校區,占地面積1700余畝,校舍建筑面積73.01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9508.75萬元。校園綠化面積31.54萬平方米,被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花園式單位”榮譽稱號。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155.73萬冊、電子圖書677.98萬冊,是甘肅省重要的經濟管理類文獻資料信息中心。學校面向全國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萬人,碩士研究生2077人,博士研究生28人,繼續教育學員5827人,留學生60人。
10、培黎職業學院
培黎職業學院位于千里河西走廊中部蜂腰咽喉地段的絲路古鎮甘肅省山丹縣,校區坐落在縣城新城區培黎路。學院是一所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學校。培黎職業學院根植于1942年由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新西蘭著名社會活動家路易·艾黎在陜西鳳縣雙石鋪創辦的培黎工藝學校,1944年學校遷至甘肅省山丹縣,其間,學校內部結構、隸屬關系、名稱多次更迭。2016年8月,在甘肅省山丹培黎學校基礎上開始學院籌建,2020年5月學院通過教育部備案,定名為培黎職業學院。學院占地面積961畝。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整體按照“一軸一心八個功能區”布局,已建成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學習廣場、實訓教學樓、學生公寓樓、教師公寓樓、學生餐廳、標準運動場及各項配套工程,建筑面積16.9萬平方米,集現代化、數字化、生態化為一體,設計理念超前,布局科學合理,設施先進完善,環境清新優雅,文化特色鮮明。學院以全日制專科層次學歷教育為主,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國際合作辦學。
11、隴東學院
隴東學院是一所全日制綜合性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地處甘肅省慶陽市,前身是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慶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1年慶陽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和慶陽地區農業學校整體并入,2003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立隴東學院。2012年慶陽衛校整體并入。2015年被甘肅省列為首批轉型發展試點院校,2017年被甘肅省學位委員會確定為碩士學位立項建設單位。學校實行省地共建、以省為主的辦學體制。學校現占地面積1400余畝,校舍建筑面積55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9.7億元,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3億元,館藏圖書173.2萬冊。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6684人,面向全國24個省市區招生。現有教職工104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22人,其他各類高級職稱人員19人;博士、碩士學位教師612人,其中博士和在讀博士198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人,省優秀專家、領軍人才、人才工程、“園丁獎”和“成才獎”獲得者54人,35人享受甘肅省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津貼,1名“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計劃講座教授”,2名“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計劃青年學者”,59人獲“隴原人才服務卡”;兼任兄弟院校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40人。
12、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坐落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稱的甘肅省天水市,是一所以工科類專業為主,商務類、管理類等專業協調發展的普通高等職業院校。1973年,伴隨著國家“三線”建設的戰略需要,學校在西北重要工業城市——天水成立了。2009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學校改制為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升格為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2011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甘肅裝備制造業技師學院,與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管理運行體制。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現已形成“以高職教育為主體、技師教育為支撐、本科教育為延伸”的多元化辦學格局,培養從中職到高職、技工到技師的多層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校堅持圍繞機電特色和優勢,為裝備制造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辦學定位從未動搖。
13、甘肅鋼鐵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鋼鐵職業技術學院,座落于美麗的全國文明城市—甘肅省嘉峪關市,由酒泉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創辦,是甘肅省目前唯一一所國有企業舉辦的高等職業院校,前身是酒鋼公司職工大學,建校于1978年。鋼鐵學院與甘肅省冶金高級技術學院(甘肅冶金技師學院)共同辦學,甘肅省冶金高級技術學院創辦于1973年,屬省級財政撥款事業單位,兩校實行中高職一體化辦學。自2002年起,酒鋼公司職工培訓中心、甘肅鋼鐵職業技術學院、甘肅省冶金高級技術學院(甘肅冶金技師學院)等機構合屬辦公,目前實行“多塊牌子、一套班子、資源共享”的一體化辦學模式。先后榮獲全國“雷鋒精神種子志愿服務示范單位”“全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甘肅省文明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學院分設東湖(新校區)、蘭新(老校區)兩個校區,總占地面積855畝(其中,東湖校區占地660畝,蘭新校區占地195畝),建筑面積15.3萬平方米(其中,東湖校區建筑面積11.8萬平方米,蘭新校區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擁有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教育教學、實習實訓、生活及學生活動場所。現有教職工287人,專任教師185人。
14、蘭州城市學院
蘭州城市學院是2006年2月經教育部批準設置的一所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學校位于甘肅省會蘭州市,有全日制在校生15400人。【歷史沿革】學校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6月的蘭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于1942年5月創辦的培黎石油學校。2007年8月,經甘肅省政府批準,甘肅省幼兒師范學校整體并入學校。【校舍資源】學校現有校本部、培黎校區、東校區三個校區,占地面積50.54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44.97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8.5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1.9億元。館藏紙質文獻128.95萬冊,電子圖書100萬冊,電子資源數據庫24個。【師資隊伍】學校現有教職工1149人,其中教授120人、副教授334人、博士173人、碩士604人。擁有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2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全國師德標兵1人、全國高校優秀輔導員1人、甘肅省領軍人才6人、甘肅省飛天學者1人、甘肅省優秀專家4人、甘肅省“園丁獎”獲得者13人、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5人、省級教學名師9人、省級創新創業教學名師4人。
15、白銀希望職業技術學院
16、蘭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17、蘭州職業技術學院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是蘭州市政府所屬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現有總校區、雁兒灣校區、桃林校區3個校區,占地面積462畝。設11個院系、3個教學部。在校生一萬一千余人,教職工753人,副高職稱以上教師254人,教師中博士、碩士研究生344人。經甘肅省政府批準,在學院掛牌成立了甘肅工商技師學院。2019年6月,以學院為牽頭單位,組建了“甘肅省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集團”,以學院和甘肅省文化產權交易中心為聯合牽頭單位,組建了“甘肅省文化產業職業教育集團”。學院黨委高度重視黨建工作,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學院堅持黨建統領、內涵發展,注重意識形態工作和黨風廉政建設,建設標準化基層黨組織,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現設有14個黨總支,49個黨支部。學院堅持以育人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探索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狠抓內涵建設,立足蘭州,面向甘肅,輻射全國,服務蘭州、甘肅產業結構需求,致力于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
18、蘭州工業學院
學校的前身是由新西蘭國際友人路易·艾黎于1942年創辦的培黎工藝學校,1958年改建為甘肅省機械制造學校,1962年與煤炭、電力、輕工、重工和郵電5所中專合并組建為甘肅省工業學校,1974年更名為蘭州工業學校。1989年改建為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2012年,經教育部和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改建為蘭州工業學院。79年來,學校由工而立、因工而興、以工為榮,逐漸形成工字當頭、突出應用、服務地方與行業的辦學格局。學校現有蘭州七里河校區、蘭州新區校區兩個校區,占地面積1784.18畝,建筑面積82.48萬平方米,館藏圖書93.28萬冊,電子書籍96.41萬冊,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71億元。學校加強師資建設,擁有一支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763人,專任教師521人,其中副高級以上職稱263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422人,高職稱和高學歷教師比例分別達50.48%和81%。現有“雙師雙能型”專任教師187人,占比35.89%。教師隊伍中,涌現出了國家教學名師、國家教學團隊、國家級創業導師、省領軍人才、省師德標兵等一批優秀人才。學校突出內涵建設,取得了較為豐碩的辦學成果。
19、天水師范學院
天水師范學院始建于1959年,2000年由天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天水師范學院,2013年開始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2015年被甘肅省列為首批轉型發展試點院校,2018年被國務院學位辦列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辦學思路與目標】學校秉承“困境中求生存,奮斗中謀發展”的精神,立足自身實際,緊跟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步伐,初步形成了教師教育、工程技術、商務管理、文化體藝四大類應用型專業群,明確了立足隴東南、服務甘肅省、走向全中國的辦學定位和主動服務國家戰略與地方需求、主動接受地方黨委政府領導、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思路,確定了建設西部一流、國內知名、師范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辦學目標。【院系設置】學校下設1個書院、17個二級學院,64個教學系(部)。【辦學條件】學校占地面積670畝,校舍建筑面積46萬平方米;館藏圖書240萬冊,中外文期刊1331種,數據庫40種;教學儀器設備值2.41億元,固定資產10.69億元。
20、甘肅民族師范學院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處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學校始建于1984年,前身是合作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9年改建為本科院校,為國家民委與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建學校,甘肅省唯一一所省屬民族師范院校。學校黨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加強黨的建設,推進學校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立足自身辦學基礎和發展優勢,確立“以陽光品質辦陽光大學”的辦學理念,秉承“和合大美、自強不息”的校訓,發揚“缺氧不缺志氣,艱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弘揚“刻苦、求實、團結、奮進”的校風,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理清辦學思路、明確辦學定位、突出辦學特色。經過近40年的辦學發展,學校逐步形成了以“民族師范教育、中華民族文化、高原生態與民族區域經濟”為主體的專業群,涵蓋教育學、理學、文學、法學、歷史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