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王牌專業有哪些,哈爾濱工業大學是一所985,211,雙一流A,國家重點,一流學科建設大學,學校辦學實力強,校園環境優美,學校共開設19個學院,92個本科專業,那么哈爾濱工業大學王牌專業有哪些?學什么專業好?今天為考生家長們盤點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專業排名,這些都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最好的專業,也是優勢特色專業,志愿填報熱門選擇的專業,就業率高,薪資待遇前景都不錯!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王牌專業有哪些
哈爾濱工業大學王牌專業名單
2022年國家級特色專業18個:廣播電視編導(動漫方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軟件工程(設3個專業方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工程管理、數學與應用數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焊接技術與工程、土木工程、環境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
2022年省重點、培育專業專業5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應用物理學、生物技術、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
二:哈爾濱工業大學專業排行榜(國家級特色專業)
1.廣播電視編導(動漫方向)
廣播電視編導是近年新興的一個專業,屬于藝術類專業。
培養目標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藝術、文學、美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廣播電視節目編導、策劃、制作、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 握創作、管理廣播、電視節目、欄目、頻道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業方向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最后一塊有待開發的處女地,畢業生可從事影視文化傳播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具體來說就是在報刊、雜志、出版社、電臺、電視臺、電影制作部門等做記者、主持、策劃或行政主管、業務主管以及編輯、編導等專業人員。泛指從影視藝術衍生出來的眾多文化產業組織和管理工作。
2.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專業,包括電子科學技術和信息科學技術兩項內容,學習內容涉及電子學、信息技術、計算機三大知識板塊,其培養方向有些院校涉及三個方向,如無線通訊、圖像傳輸與處理、信息電子技術等,有的院校則涵蓋兩個專業方向,如通信與電子系統和信號與信息處理。
培養目標
本專業畢業學生主要學習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受到科學實驗與科學思維的訓練,具有本學科及跨學科的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的相關基本能力技術水平。
就業方向
該專業畢業生具有寬領域工程技術適應性,就業面很廣,就業率高,畢業生實踐能力強,工作上手快,可以在電子信息類的相關企業中,從事電子產品的生產、經營與技術管理和開發工作。主要面向電子產品與設備的生產企業和經營單位,從事各種電子產品與設備的裝配、調試、檢測、應用及維修技術工作,還可以到一些企事業單位一些機電設備、通信設備及計算機控制等設備的安全運行及維護管理工作。該專業適合升學考研。
3.信息安全
專業剖析信息安全是一個涉及通信、計算機、數學等多個專業方向的交叉專業。培養能夠從事計算機、通信、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金融等領域的信息安全高級專門人才。在方濱興院士的領導下,哈工大信息安全專業成立于2002年,2019年獲首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2005年設立信息安全博士點,2016年設立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博士點。專業成立20年來,已培養本碩博畢業生2000余人,已成長為國家信息安全管理部門、高校院所、企事業單位等技術負責人,成為我國網絡與信息安全人才培養的搖籃之一。專業優勢本專業設于哈工大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并依托信息內容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央網信辦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等研究平臺開展建設。師資隊伍在網絡與信息安全、信息內容安全、網絡基礎設施安全、云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具有雄厚的研究實力,承擔完成多項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總體上,本學科科研基礎雄厚,師資力量精良,實驗條件充分。人才培養信息安全專業的培養目標為面向國際前沿和國家需求,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專業使命感和國際視野,身心健康,勇于探索未知、迎接挑戰,恪守工程倫理道德,具備系統思維和逆向思維能力,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與信息安全相關復雜問題的創新能力,具備學科交叉融合、團隊合作與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夠在信息安全領域引領未來發展的卓越人才。本專業主干課程有:信息安全概論、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系統、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密碼學原理與實踐、信息內容安全、軟件安全、計算機系統安全、網絡安全等。哈工大信息安全專業人才培養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基礎與創新并重的教育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創新實踐活動,學院與任子行、安天科技、綠盟、奇安信等國內知名安全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成立聯合實驗室,為學生實習及相關實訓搭建了良好平臺。在學科競賽方面,信息安全專業學生在近5年的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中成績優異,榮獲各大競賽獎勵30余項,位居國內高校前列。哈工大紫丁香網安學生社團的Lilac戰隊在國內外各項網絡安全技術賽事中成績斐然,戰隊中的多名老隊員目前已經成為知名企業網絡安全核心骨干。畢業生去向本專業著力培養滿足未來信息社會發展需求的高層次信息安全專業技術人才。畢業生深受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的好評,50%學生繼續在國內外知名高校繼續深造,50%的學生直接就業,20年來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保持100%。本科生就業單位華為、阿里、騰訊、360、任子行、綠盟、奇安信、深信服等知名IT企業,科研院所,政府部門,部隊單位等。境外深造院校倫敦國王學院、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新加坡國立大學、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一句話介紹專業信息安全專業:信息系統走多遠,要看信息安全有多強。
4.通信工程
(1)專業剖析通信工程專業的前身為無線電工程專業,始建于1959年,是我國高校中建立較早的無線電工程專業之一。本專業依托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面向航天、服務國防、注重國防領域的應用,同時兼顧電子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其它領域中的應用”,是教育部特色專業、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專業、黑龍江省重點專業,本科錄取分數曾連續多年名列學校各專業首位。本專業于2019年獲批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并已于2017年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現了專業本科學歷在國際上的資格互認。任何人/機器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與任何人/機器進行任何方式的通信這一目標代表著人類的終極夢想,而通信工程專業就是實現這一終極夢想的專業人才搖籃。通信工程專業是電子信息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通過通信技術、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絡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教育,重點培養能夠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工業發展中從事通信領域研究、設計、制造、運營和管理的高級專業人才。通信工程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5G移動通信系統關鍵技術、室內外高精度無線導航、衛星及深空通信以及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等,本專業的研究成果已在民用通信及國防、航天領域獲得廣泛應用。(2)專業優勢本專業一直秉承學校“面向航天,服務國防”的辦學特色和宗旨,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己任,把加強創新人才培養作為專業的中心任務,堅持科教融合,激勵創新、提升工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能力,落實人才培養理念,在積極推動專業縱向科研項目研究和橫向科研項目研制的同時,以科研項目為支撐,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實踐平臺,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信工程專業建有“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公安部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各1個;其中,中國-智利ICT“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是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時任智利總統巴切萊特于2017年5月在北京“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期間共同見證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并由國家科技部批準籌建“一帶一路”ICT國際聯合實驗室,2019年通過科技部答辯正式成立。本專業以工信部國防特色重點學科為平臺,2010年成為我校首批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專業之一,2012年獲批了哈工大-中興通訊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通信工程專業將創新實踐教學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強調“做中學、賽中練、實踐不斷線、科研助育人”,堅持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突出自主創新和個性培養的課外創新創業實踐環節,形成了“一個核心、兩條主線、三級平臺、四位一體”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了“大一年度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專業學科競賽科研實踐”這一逐漸引導、步步深入、全面完整的創新實踐育人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3)畢業生去向本專業學生在校期間能夠通過國家以及學校的各種國際交流項目,獲得豐富的短期留學和出國交流機會,畢業生在國內外繼續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比例超過70%。境外高水平高校包括:麻省理工學院、UC伯克利、約翰霍普金斯、賓夕法尼亞大學、多倫多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悉尼大學;國內高水平高校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主要就業單位包括華為、中興、大唐、三星、愛立信等通信設備制造公司,移動、聯通、電信等通信運營商,阿里、騰訊、大疆等互聯網公司,國家工信部及航天、軍工等高技術科研單位,以及銀行、金融等單位。就業地域主要為北京、上海、廣東以及各省會中心城市,因學生普遍基礎扎實、工作出色,在業內擁有很高的聲譽和認可度,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5.軟件工程(設3個專業方向)
軟件工程是一門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構建和維護有效的、實用的和高質量的軟件的學科。它涉及程序設計語言、數據庫、軟件開發工具、系統平臺、標準、設計模式等方面。在現代社會中,軟件應用于多個方面。典型的軟件有電子郵件、嵌入式系統、人機界面、辦公套件、操作系統、編譯器、數據庫、游戲等。同時,各個行業幾乎都有計算機軟件的應用,如工業、農業、銀行、航空、政府部門等。這些應用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 。
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學習軟件工程方法、軟件系統開發、系統分析與設計、軟件開發管理、軟件測試、軟件質量保證等知識,要求重點掌握軟件需求分析、開發、項目管理和軟件測試等一系列相關專業知識。
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各級各類企事業單位的辦公自動化處理、計算機安裝與維護、網頁制作、計算機網絡和專業服務器的維護管理和開發工作、動態商務網站開發與管理、軟件測試與開發及計算機相關設備的商品貿易等方面的有關工作。除考取國內外名牌大學研究生外,主要畢業去向是計算機軟件專業公司﹑信息咨詢公司﹑以及金融等其它獨資、合資企業。該專業適合升學考研。
6.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學科:工學
門類:電氣信息類
專業名稱: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夠從事與電氣工程有關的系統運行、自動控制、電力電子技術、信息處理、試驗分析、研制開發、經濟管理以及電子與計算機技術應用等領域工作的寬口徑"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電工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控制、計算機技術等方面較寬廣的工程技術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本專業主要特點是強弱電結合、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相結合、軟件與硬件結合、元件與系統結合,學生受到電工電子、信息控制及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解決電氣工程技術分析與控制技術問題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較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
2.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必需的較寬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包括電工理論、電子技術、信息處理、控制理論、計算機軟硬件基本原理與應用等;
3.獲得較好的工程實踐訓練,具有較熟練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4.具有本專業領域內1——2個專業方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的發展趨勢;
5.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的實際工作能力。
主干學科: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主要課程:電路原理、電子技術基礎、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電力拖動與控制、計算機技術、信號與系統、控制理論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電路與電子技術實驗、電子工藝實習、金工實習、計算機軟件實踐及硬件實踐、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7.化學工程與工藝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化學工程與工藝方面的知識,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良好的道德 文化修養和健康的身心素質,具有創新意識和較強動手實踐能力,能在化工、能源、環保、材料、冶 金、信息、生物工程、輕工、制藥、食品和軍工等部門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工廠操作與技術管 理、科學研究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化學工程學和化學工藝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 受化學與化工實驗技能、工程實踐、計算機應用、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 握對現代化工生產過程進行模擬計算和過程優化、對現有化工生產工藝與設備進行技術改造以 及對化工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進行開發與設計的基本能力。
8.工程管理
學科:管理學
門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專業名稱:工程管理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土木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在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從事項目決策和全過程管理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土木工程技術知識;受到工程項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工程項目管理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2.掌握投資經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3.熟悉土木工程技術知識;
4.熟悉工程項目建設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國內外工程管理的發展動態;
6.具有運用計算機輔助解決管理問題的能力。
主干學科:管理學、土木工程(或水利工程等)
主要課程:管理學、經濟學、應用統計學、運籌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工程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市場學、計算機應用、經濟法、工程項目管理、工程估價、合同管理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計算機應用及上機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一般安排30周。
修業年限:四年或五年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9.數學與應用數學
專業剖析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是從事其他相關專業的基礎。無論是進行科研數據分析、軟件開發,還是從事金融保險,國際經濟與貿易、化工制藥、通訊工程、建筑設計等,都離不開相關的數學知識。隨著科技事業的發展和普及,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與其他相關專業的聯系將會更加緊密,數學知識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專業特色基礎學科拔尖計劃2.0,強基計劃,國家一流本科專業,數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數學、統計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數學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數學科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具有運用數學知識和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接受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能在科技、教育、經濟和金融等部門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在生產、經營及管理部門從事實際應用、開發研究和管理工作,或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的創新型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并接受數學建模、計算機和數學軟件方面的基本訓練,在數學理論和應用兩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具備科學研究、教學、解決實際問題及軟件開發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較強的更新知識的能力。師資力量為培養高水平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人才,數學學院為本專業配備了雄厚的師資力量,專職授課教師隊伍有40余人。授課教師中有黑龍江省教學名師2人,寶鋼優秀教師獎獲得者4人,中組部“萬人青拔”1人,黑龍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授10余人,博士生導師10余人,碩士生導師30余人。課程體系專業基礎課程: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初等數論、實變函數、復變函數、泛函分析基礎、概率論、常微分方程。專業核心課程:數理統計、點集拓撲學、數學物理方程、數學模型與優化、數值代數、近世代數、微分幾何。特色課程每年夏季學期,有境內外知名學者、企業家等開設的夏季課程。2020夏由外籍教師開出《非凸優化算法研究》等4門國際課程。同時本學科教師為留學生開設的《數學分析》、《代數與幾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數值分析》等國際課程。科研實踐數學學院數學實驗中心占地面積420平方米、配備190臺品牌微機、4臺部門級服務器、中央空調和換氣系統。實驗室設備先進、完好率高,環境雅靜舒適。實驗室實行開放式管理,學生隨時刷卡上機,上機實驗課安排和學生的實驗上機情況,均由微機管理;實驗室每周7×14小時開放,并為學生提供多種編程和數學工具軟件,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用機,滿足了教學需要。為了使學生在大學期間能夠培養較好的外語能力和計算機能力,在數學學院的教學計劃中,外語課和計算機課程的設置都在學時上有所體現。學生會也組織一些活動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如在大一、大二期間,班級組織外語晨讀活動。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每屆學生都有參加輔修雙學位的,比例大約在10%左右。把好畢業答辯關,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課題的理解深度,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對課題研究工作量的大小以及創造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近年來,本科生的畢業論文無論在版面格式上,還是在論文內容上都有了質的飛躍。國際交流數學學院通過與國際頂尖學者(如巴黎文理大學Henri Berestycki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Henri Berestycki教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關波教授等)的長期合作交流,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水平。每年派出教師出國訪問20-30人次,年均舉辦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2-3次,高水平國際暑期(冬季)學校1次。學生國際化方面,通過國家公派、政府間合作和校際合作計劃,建立若干派出項目(如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聯合培養、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聯合培養等)。每年選派優秀3-5名優秀本科生到國外著名大學或研究中心交流學習,每年派出10余名研究生進行聯合培養,每年接收近10名留學生來數學學科攻讀學位。畢業去向畢業生適合到科研、工程、經濟、金融、管理等部門從事教學、人工智能開發、計算機應用、軟件設計、信息管理、經濟動態分析等工作,或繼續攻讀數學或相關學科的研究生。國內深造院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本校等。境外深造院校: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就業單位:華為、中興等。權威推薦:中國系統工程學會模糊系統與模糊數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薛小平教授: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時代,信息存儲、傳輸和分析,數學是基石。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敲門磚,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領路人,尤其在一流工科院校,更能體會到數學對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發展的推動作用,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10.測控技術與儀器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由原電磁測量技術專業(1956 年成立)和自動化儀表與控制系統專業(1959年成立)合并而成,是國防和工信部的重點建設專業、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是精密電子技術、精密光電工程、精密機械工程、過程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數字化技術、網絡化技術和智能化技術等多學科交叉融合而成的一門綜合性專業。隨著以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工業強國建設目標的推進,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以其顯著的特色優勢在現代工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1.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根據教育部在2012年9月下發文件,將原屬于電子信息科學類的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光電子技術科學專業與原屬于電氣信息類的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光電信息工程、光電子材料與器件五個專業統一修訂后的專業名稱。
培養目標
該專業主要學習光學、機械學、電子學及計算機科學基礎理論及專業知識,了解光電信息技術的前沿理論,把握當代光電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態,具有研究開發新系統、新技術的能力,接受現代光電信息技術的應用訓練,掌握光電信息領域中光電儀器的設計及制造方法,具有在光電信息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教學、開發的基本能力。
就業方向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畢業后在科研院所、相關公司、企業從事產品研發、質量管理工作的光電子和光信息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中等專業學校、技校、高等職業學校教師;各相關企事業單位技術及管理人員和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公務員及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畢業生主要擔任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光電儀器、精密儀器的設計、制造,光學零件的加工、鍍膜、刻劃,以及生產組織、經營等工作;也可在高校、科研單位、部隊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光學工程等工作。該專業適合升學考研。
12.焊接技術與工程
專業剖析從物理本質上解釋,焊接是兩種或兩種以上同種或異種材料通過原子或分子之間的結合和擴散連接成一體的工藝過程,它是一種通過加熱或加壓促使原子和分子之間產生結合和擴散的技術。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高能束等技術手段在焊接工藝里的運用,焊接技術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特別是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測、核工業、電子電器、高鐵及汽車制造領域中,先進的焊接與連接技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哈爾濱工業大學焊接專業立足于先進材料焊接、連接與成形加工制造的國際學術前沿,根據國家先進制造領域發展規劃及重大工程需求,以服務國家建設、支撐學科發展、提升我國先進焊接與連接技術水平為核心,加強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貫徹“材料-理論-工藝-裝備一體化”理念,在高性能材料制備與連接、復雜結構成形與可靠性、高效智能焊接、微納連接與加工等方向系統地開展前瞻性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研究,并發揮了國際引領作用。 專業特色哈工大焊接專業成立于1952年,由前蘇聯專家協助建立,是我國高校設立的第一個焊接本科專業,是國家首批重點專業、首批碩士點和博士點,排名始終名列全國第一,為國內高校和企業培養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有著中國焊接界的“黃埔軍校”之美譽。專業師資力量雄厚,為培養拔尖創新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教師科研能力強,完成了以“宇航員空間環境地面模擬器KM6”工程、“嫦娥”衛星、“神舟號”飛船返回艙焊接、第三代核電關鍵組件制造、“C919大飛機”機身激光焊接、高鐵列車焊接質量評估等一大批國防科技工業重點課題、973和863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取得了以國家科學技術獎為代表的一批標志性成果。培養目標焊接技術與工程系人才的專業優勢是技術與管理能力的并重。焊接技術與工程系培養工程型、管理型、創新型和國際型的高端復合人才。大學前兩年主要重基礎,數學、物理、化學、力學等是專業基礎;之后專業課程凸顯個性發展,國際焊接工程師、領軍人才計劃、卓越工程師等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全方位人才,為進入碩士、博士階段深造奠定堅實基礎。從入學到畢業貫穿著企業實習、課程設計、國際課堂、聯合培養及出國深造等多個實踐環節,綜合培養知識運用能力及溝通協調能力。師資力量專業擁有我國焊接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教學實驗中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科研訓練環境。現有專業教師74人,其中教授43人,青年教師博士化率100%,90%以上的教師有出國留學經歷。課程體系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注重多學科交叉性質,開設先進焊接方法、焊接冶金、焊接結構學、微電子制造、電子封裝與可靠性等核心課程,部分專業課程開展中英文雙語教學。特色課程由知名企業技術總監開設的企業家課程,講授技術創新與實踐課程,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和造就行業領軍人物創造條件。科研實踐本專業教學科研條件一流,擁有數字化焊接平臺、公共檢測平臺、大型加工設備和計算機工作站等先進設備100余套,依托專業還建有本領域國內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并建有國家級教學實驗中心和“IWE-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基地,同時,學生還可以依托微納系統與結構制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校分析測試中心等平臺條件,開展日常學習和科研活動。在這些國內一流的硬件條件支持下,在本領域國內頂尖專家的悉心指導下,學生可以結合個人興趣在焊接電弧物理、釬焊與擴散焊、激光焊接、電子束焊接、攪拌摩擦焊、機器人智能焊接、納米材料與器件、3D打印制造、材料表面改性技術、焊接結構可靠性與模擬仿真和無損檢測等方向開展科學研究和探索實踐。近年來,以挑戰杯特等獎、小平科技創新團隊、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為代表的創新型學生典型不斷涌現。國際交流焊接系與國內外許多學術、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體系,已與英國焊接研究所(TWI)、美國肯塔基大學、日本大阪大學等7個國外知名焊接研究機構建立了穩定和長期合作關系,聘請本領域國內外著名學者任實驗室顧問教授或客座教授,并與國外學者聯合培養研究生,每年向海內外學者資助與本領域相關的開放課題研究。開展'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為畢業生獲得有國際權威專業學會授予世界公認的國際專業工程師證書提供條件。畢業去向畢業生中有60%以上讀研或出國深造,前往的名校如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加州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等;就業的學生深受社會青睞,就業領域包括航空、航天、汽車、船舶、電子、信息、能源等制造行業的國內外知名企業和科研院所,就業單位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大眾、華為、中興、新加坡聯華電子等等。國內深造院校:清華、我校等。境外深造院校: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加州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等。就業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大眾、華為、中興、新加坡聯華電子等。權威推薦:清華大學潘際鑾院士在哈工大焊接專業60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哈工大焊接是我國焊接的發源地、中國焊接界的黃埔軍校。
13.土木工程
學科:工學
門類:土建類
專業名稱:土木工程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巖土力學和市政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從事土木工程的項目規劃、設計、研究開發、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橋梁、礦井等的設計、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資、開發部門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巖土力學和市政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受到課程設計、試驗儀器操作和現場實習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土木工程的規劃、設計、研究、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了解當代科學技術的主要方面和應用前景;
2.掌握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巖土力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工程規劃與選型、工程材料、結構分析與設計、地基處理方面的基本知識,掌握有關建筑機械、電工、工程測量與試驗、施工技術與組織等方面的基本技術;
3.具有工程制圖、計算機應用、主要測試和試驗儀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綜合應用各種手段(包括外語工具)查詢資料、獲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4.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規;
5.具有進行工程設計、試驗、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干學科:力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主要課程: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土力學、建筑材料、混凝土結構與鋼結構、房屋結構、橋梁結構、地下結構、道路勘測設計與路基路面結構、施工技術與管理。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認識實習、測量實習、工程地質實習、專業實習或生產實習、結構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14.環境工程
環境工程是我國首批環境工程本科專業,是“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試點專業,先后三次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19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環境科學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獲國家“雙萬計劃”省級一流專業建設計劃,2020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環境生態工程是在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的新興專業方向,致力于培養具備宏觀的環境生態技術經濟決策以及微觀的環境生態技術集成與資源整合的能力的綜合性人才。環境科學與工程是國家首批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教育部環境領域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專業大類依托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 ( 北方 )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著力培養具備從事水污染控制及水資源保護、大氣污染 控制技術、廢物資源化及減廢技術、環境生態工程、環境生物技術、環境檢測技術與應用、環境規劃與管理等方向的技術和管理人才。
15.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等文件的通知中,建筑節能技術與工程、建筑設施智能技術(部分)、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合并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主要培養能夠從事以下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1)能從事建筑物采暖、空調、通風除塵、空氣凈化和燃氣應用等系統與設備以及相關的城市供熱、供燃氣系統與設備的設計、安裝調試與運行工作。(2)能夠以工程技術為依托,以建筑智能化系統為平臺,對工業建筑及大型現代化樓宇中環境系統和供能設施的設計、安裝、估價、調試、運行、維護,技術經濟分析和管理。(3)能適應低碳經濟建設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具備建筑節能設計、建造、運行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專業技能,知識面寬,具有向土建類相關領域拓展滲透的能力,適應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
培養目標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建筑物理環境和建筑節能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建筑設施智能技術的調試和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并初步具備這方面的工作能力。
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后能夠在建筑設計研究和規劃管理部門、工程建設公司、設備制造企業、運營公司等單位從事供熱、通風、空調、冷熱源、凈化、燃氣等方面的規劃設計、研發制造、施工安裝、運行管理及系統保障等技術和管理工作。本專業畢業生就業面寬,就業前景好。每年有近30%的畢業生被免試推薦或考取碩士研究生。該專業適合升學考研。
16.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
(1)專業剖析“交通強國”與“一帶一路”是國家發展戰略與倡議,道路、橋梁、機場、鐵路、隧道等交通基礎設施的設計、建設與管理始終踐行這一戰略的核心,未來二三十年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為新時代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實現人生夢想的舞臺。本專業歷史悠久,可追溯至1920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鐵路建設科。目前,我校是C9聯盟中唯一開設本專業的院校;專業已進入世界一流學科群建設行列,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設有“茅以升班”;具有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通過了國際評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專業評估(認證)。專業下設道路與機場工程、橋梁工程、先進材料科學與工程方向工程三個方向,通過四年的學習與實踐,為交通行業培養“地標工程的設計者,超級工程的創造者,圓夢工程的探索者,交通強國的引領者”的精英型人才。在新工科與交通強國戰略背景下,本專業重點著眼于智慧道路橋梁設計與建造、智慧路橋管理運營系統、智慧路橋防災減災系統等方向,為中國從交通大國到交通強國、走出中國引領世界、打造地標性的國之重器培養未來型高端人才。同時,本專業與土木工程學科、管理與工程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市政與環境工程學科等密切相關,具有校內多學科綜合的優勢。(2)人才培養本專業面向道路、橋梁、機場、鐵路、隧道等交通基礎設施的設計、建設與管理行業,通過四年的學習與實踐,具有信念執著、品德與人文素養優良、知識與工程實踐經歷豐富,具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手段并考慮經濟、環境、安全及法律法規等制約因素解決道路橋梁工程實際問題的過硬本領,擁有創新精神、終身學習和團隊協作能力、國際視野及引領未來發展的創新人才,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畢業后能夠在道路橋梁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研究、設計、技術開發與咨詢、組織管理與決策、研究與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并在畢業后五年內成為道路和橋梁工程相關領域的技術與管理骨干。(3)師資情況專業現有專職教師42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導師13人(含兼職2人)、副教授18人,35位教師具有出國留學經歷,其中國家級優秀人才9人次、省部級優秀人才8人次。具有黑龍江省頭雁團隊1個、交通運輸行業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譚憶秋,女,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優秀人才。現任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學科學術帶頭人、交通部交通安全特種材料行業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兼任黑龍江省復合材料學會理事、全國石油產品和潤滑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石油瀝青分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混凝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瀝青混凝土分技術委員會委員等學術職務,是多個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委。主持國家省部級項目5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等獎勵及榮譽稱號20余項。近五年發表高水平論文15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馮德成,男,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優秀人才。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訪問學者,兼任中國公路學會道路工程分會理事、黑龍江公路學會理事、多個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委。主要從事道路與機場結構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先后主持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5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8項;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50余篇;出版專著3部、編著3部。張連振,男,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中國公路學會橋梁與結構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與結構工程學會理事。先后主持承擔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一批省部級重點項目和多項國際合作項目等,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5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2018年,獲“項海帆杰出橋梁青年獎”。葛勇,男,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筑材料研究所所長。中國建筑學會建材分會理事、中國硅酸鹽學會混凝土分會理事兼高性能混凝土專委會副主任。先后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住建部項目、黑龍江省交通廳重點項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專題、子項等30余項。 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中國市政協會一等獎1項、中國公路學會科技二等獎1項;發表論文90余篇,其中SCI、EI檢索50余篇;獲黑龍江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獲寶鋼優秀教師獎和哈爾濱工業大學教學名師獎;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基礎教學帶頭人、黑龍江省精品課土木工程材料課程負責人。(4)課程體系專業下設道路與機場工程、橋梁工程、先進材料科學與工程三個方向,特色課程分別為:道路與機場工程方向:材料力學、交通土力學、道路工程材料、結構設計原理、道路勘測設計、路基路面工程、機場工程規劃與設計、軌道工程、工程經濟與管理、道路景觀與環境設計、公路養護與管理等。橋梁工程方向:材料力學、交通土力學、結構力學、土木工程材料、結構設計原理、道路勘測設計、橋梁工程、橋梁基礎工程、橋梁抗風抗震基礎、大跨度橋梁、鋼橋、橋梁建筑美學、隧道工程等。先進材料科學與工程方向:土木工程材料、道路工程材料、橋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材料科學基礎、無機材料性能、混凝土材料科學、混凝土工藝學、先進道路建筑材料、特種混凝土等。此外,由國外知名大學教授兼職開設全英文課程、專題講座十余門次,多門課程為我院教師與國際知名大學共建課程,為開闊大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國際交流水平奠定基礎;由國內知名設計研究院與企業技術高管開設講堂,講授行業當前熱點、技術創新與實踐等,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和造就行業領軍人物創造條件。(5)科研實踐擁有寒區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與安全保障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交通安全特種材料與智能化控制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西部地區特殊環境下公路養護交通運輸行業協同創新平臺、公安部寒冷地區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基地、黑龍江省寒冷地區道路工程建養及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歐交通基礎設施先進技術研究中心等行業平臺。近5年,本專業方向國家級項目共有33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項目3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5項。省部級重點項目共有32項。近5年科研到賬經費達到1.2億;獲得國家級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4項,中國公路學會科技獎10項。對公路與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及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6)學生國際交流、留學項目建立了廣泛的國際科研合作及研究生聯合培養關系。與國外多所國際知名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華盛頓州立大學、羅格斯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等簽署“2+2”、“3+2”和“4+1”培養協議,入選學生可獲取國外高校碩士學位。聘請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ImadAl-Qadi教授為本學科首席學術顧問。邀請國外知名學者講學50余人次,出國參加境外學術會議50人次,擔任國際學術會議大會主席4人次。與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弗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Tech)、佛羅里達大學(UF)、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CSU)、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OSU)、田納西大學(UT)、華盛頓州立大學(WSU)、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德國亞琛工業大學(RWTHAachen)、俄羅斯莫斯科汽車公路學院、日本北海道大學(Hokkaido)等國際知名高校建立了廣泛交流、合作關系,與華盛頓大學建立了先進交通技術聯合實驗室。(7)畢業生去向畢業去向:專業人才社會需求大,就業面寬,主要從事設計、管理、建設、教學、研究等工作。本科畢業生就業率100%,其中50%以上繼續攻讀研究生。就業單位: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民航機場建設集團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殼牌公司、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內深造院校: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我校等。境外深造院校: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佐治亞理工大學、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美國西北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等。(8)權威推薦習近平總書記:互聯互通是貫穿“一帶一路”的血脈。實現互聯互通,要以亞洲國家為重點方向,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口。習近平談交通強國:要建設更多更先進的航空樞紐、更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交通運輸部書記楊傳堂:讓交通基礎設施更順暢地“通”起來,著眼全局,經略周邊,聚焦重點,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通道、節點建設。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一帶一路”建設,交通運輸要先行。(9)知名校友張肖寧 著名道路工程學者,七九級碩士生,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哈爾濱建筑大學副校長。寄語:“讀書為了什么?在我看來就是為了報效祖國!”關昌余 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學科帶頭人,七七級本科生,原交通部規劃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寄語:“進入新時代,站在新起點,交通發展前景更加壯闊,建設更便捷、更智慧、更貼心、更美麗的交通體系,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劉自明 著名橋梁工程專家,七九級本科生,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寄語:“各種獨特的挑戰,正是橋梁的迷人之處。我們在國內外累計建造各類橋梁近3000座,無一發生質量事故。未來借助橋梁建設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加上建橋人的不懈奮斗,中國橋梁作為中國制造”的又一國家名片,必將更加閃亮”。
17.飛行器制造工程
專業剖析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是我國航空宇航高端裝備與制造領域的優勢專業,是集成了機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信息工程、控制理論與工程及光學等學科交叉與融合的技術密集型專業,它是實現人類探索浩瀚宇宙、自由翱翔天空理想的重要基石。圍繞飛行器、高端裝備制造的數字化、智能化、集成化、柔性化及系統工程化是我們探索的方向。飛行器制造工程主要培養具有航空航天報國情懷的航空宇航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領域的專業領軍人才,注重創新與探索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滿足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制造2025及國家科技創新強國等對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不論你想要投身科研領域還是創新創業報國,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都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未來可期在飛行器、機器人、車輛工程、先進制造、電子信息及納米技術等領域從事技術開發、科學研究及管理工作,實現夢想。專業優勢哈工大飛行器制造工程是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有“宇航空間機構及控制技術”部級重點實驗室、“裝備設計制造科學與技術”國家級創新引智基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機械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等多個教學科研平臺;擁有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教師、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等雄厚的師資隊伍。本專業擁有星表移動系統、大型空間折展機構、空間對接與鎖解、星表采樣探測、裝備智能制造等多個強勢專業方向,研究工作量飽滿、經費充足、具有前沿性且緊密結合國家重大型號需求:參研了“玉兔號”月球車移動系統、“天問一號”火星車移動系統、嫦娥五號月面鉆取采樣與封裝系統、國內最大尺度(60米)大型空間伸展臂,研制出國內負載及尺寸最大的六足移動機器人、國際上首套大型空間機械臂的三維/高精度/大范圍低重力模系統等,在神光III反射鏡納米級加工裝備方面作出重大貢獻。面向中國制造2025,培養航空航天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領域的專業領軍人才,畢業生去向就業單位:畢業生可在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知名院校繼續深造,也可在航天科工集團、航天科技集團等科研單位、高科技企業從事飛行器、機器人、車輛工程、信息、納米技術等寬廣領域的產品開發、科學研究及管理工作,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100%。一句話介紹專業飛行器制造工程:為空間飛行、星際探索所需裝備提供制造手段,決定宇航高端裝備生產研制的全流程。聯系方式:郵箱:[email protected]
三:哈爾濱工業大學專業排行榜(省重點、培育專業)
1.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學科:理學
門類: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現代科學意識、理論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創新能力強,可從事光學工程、光通信、圖象與信息處理等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以及相關領域的產品設計與制造、科技開發與應用、運行管理等工作,能夠適應當代信息化社會高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通信原理、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微機原理及應用、單片機、軟件技術基礎、物理光學、應用光學、信息光學、光電 光電信息工程、信息處理基礎、光電檢測技術、近代光學量測技術、傳感器原理、激光技術、光纖通信、光電子學、數字圖像處理等。
就業方向:可從事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光電儀器、精密儀器的設計、制造,研發,光學零件的加工、鍍膜、刻劃,以及光電相結合產品的生產組織、經營等工作;也可在高校、科研單位、部隊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2.應用物理學
應用物理學主要研究物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還包含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等方面的應用基礎知識、基本實驗方法和技術。
培養目標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物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具有良好的數學基礎和實驗技能,受到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以及工程技術的初步訓練,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適應高新技術發展的需要,具有較強的知識更新能力和較廣泛的科學適應能力。
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的就業前景和狀況一般,比起熱門專業要難就業很多;畢業生一般到高等院校、中學從事本專業的教學工作,或到政府機關的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從事科學研究。該專業適合考研。
3.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是指人們以現代生命科學為基礎,結合其他基礎科學的科學原理,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按照預先的設計改造生物體或加工生物原料,為人類生產出所需產品或達到某種目的。生物技術是人們利用微生物、動植物體對物質原料進行加工,以提供產品來為社會服務的技術。它主要包括發酵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因此,生物技術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的學科。
培養目標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物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受到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教學、研究、開發與管理的基本能力。
就業方向
現在生物技術專業的需求人才主要體現在尖端,因此本科畢業生的的就業前景十分困難,但是對于高層次的人才還是很好就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方向是各類生物制品公司,其中大部分是生物制藥、酒水飲料食品、保健品企業等。該專業適合公務員及升學考研。
4.通信工程
(1)專業剖析通信工程專業的前身為無線電工程專業,始建于1959年,是我國高校中建立較早的無線電工程專業之一。本專業依托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面向航天、服務國防、注重國防領域的應用,同時兼顧電子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其它領域中的應用”,是教育部特色專業、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專業、黑龍江省重點專業,本科錄取分數曾連續多年名列學校各專業首位。本專業于2019年獲批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并已于2017年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現了專業本科學歷在國際上的資格互認。任何人/機器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與任何人/機器進行任何方式的通信這一目標代表著人類的終極夢想,而通信工程專業就是實現這一終極夢想的專業人才搖籃。通信工程專業是電子信息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通過通信技術、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絡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教育,重點培養能夠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工業發展中從事通信領域研究、設計、制造、運營和管理的高級專業人才。通信工程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5G移動通信系統關鍵技術、室內外高精度無線導航、衛星及深空通信以及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等,本專業的研究成果已在民用通信及國防、航天領域獲得廣泛應用。(2)專業優勢本專業一直秉承學校“面向航天,服務國防”的辦學特色和宗旨,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己任,把加強創新人才培養作為專業的中心任務,堅持科教融合,激勵創新、提升工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能力,落實人才培養理念,在積極推動專業縱向科研項目研究和橫向科研項目研制的同時,以科研項目為支撐,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實踐平臺,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信工程專業建有“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公安部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各1個;其中,中國-智利ICT“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是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時任智利總統巴切萊特于2017年5月在北京“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期間共同見證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并由國家科技部批準籌建“一帶一路”ICT國際聯合實驗室,2019年通過科技部答辯正式成立。本專業以工信部國防特色重點學科為平臺,2010年成為我校首批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專業之一,2012年獲批了哈工大-中興通訊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通信工程專業將創新實踐教學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強調“做中學、賽中練、實踐不斷線、科研助育人”,堅持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突出自主創新和個性培養的課外創新創業實踐環節,形成了“一個核心、兩條主線、三級平臺、四位一體”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了“大一年度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專業學科競賽科研實踐”這一逐漸引導、步步深入、全面完整的創新實踐育人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3)畢業生去向本專業學生在校期間能夠通過國家以及學校的各種國際交流項目,獲得豐富的短期留學和出國交流機會,畢業生在國內外繼續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比例超過70%。境外高水平高校包括:麻省理工學院、UC伯克利、約翰霍普金斯、賓夕法尼亞大學、多倫多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悉尼大學;國內高水平高校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主要就業單位包括華為、中興、大唐、三星、愛立信等通信設備制造公司,移動、聯通、電信等通信運營商,阿里、騰訊、大疆等互聯網公司,國家工信部及航天、軍工等高技術科研單位,以及銀行、金融等單位。就業地域主要為北京、上海、廣東以及各省會中心城市,因學生普遍基礎扎實、工作出色,在業內擁有很高的聲譽和認可度,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5.電子信息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是一門應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進行電子信息控制和信息處理的學科,主要研究信息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電子信息工程已經涵蓋了社會的諸多方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集現代電子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于一體的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主要是學習基本電路知識,并掌握用計算機等處理信息的方法。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深入,各行業大都需要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設計、應用開發以及技術管理等。
培養目標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一個電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專業。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信號的獲取與處理、電廠設備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受到電子與信息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
就業方向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范圍包括:做電子工程師,設計開發一些電子、通信設備;做軟件工程師,設計開發與硬件相關的各種軟件;做項目主管,策劃一些大的系統;可以繼續進修成為教師或從事科研工作;可以從事電子信息設備的應用與維修工作;也可以從事相關的商業職位,未來的發展重點是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等產業。該專業適合升學考研。
四:哈爾濱工業大學簡介
哈爾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哈工大)是一所有著近百年歷史、世界知名的工科強校,工程學在全球排名第六。哈工大是我國首批入選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中國C9聯盟高校成員。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學校現有9個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6個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哈工大共有17個學科位列A類,15個工科學科步入A類行列,工科A類數量位列全國第二位。學校擁有以38位院士為帶頭人的雄厚師資,2018年劉永坦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