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裝備大會近日展開,好的教育裝備可以事半功倍,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關于2021年第80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 全國教育裝備博覽會的相關訊息,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沒想到還可以這樣學習書法!”在近日舉行的第79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現場,智慧書法教室和智慧粉筆教室令現場觀眾耳目一新。
記者在此次展會上觀察到,美育和勞動教育相關智能產品展位觀眾爆滿,咨詢不斷。數據顯示,本屆展會共有676件藝術教育類產品和1464件體育類產品展出,比上屆增加31.3%,而在大會新產品新技術新成果發布會上,共發布9項產品,6項屬于“音體美勞”智能教育裝備范疇。
“音體美勞”教育智能裝備,為何會集中涌現出這么多新產品?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新技術賦能“音體美勞”課堂
“學生一下子就愛上了”
一些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新技術已在“音體美勞”課堂開始了規?;剿?,逐漸有了大作為。
“這是學生自己設計的3D娃娃形象,能通過AR技術與3D娃娃實景互動合影。”華創小當家的技術總監于飛向記者介紹,“這節服飾藝術主題勞動實踐課,融合了藝術、歷史學科知識和勞動實踐,也融合了AR和3D技術。”
過去,小學的藝術類課程長期依靠PPT和教師講解,學科內容單一,缺乏立體感、情景感?,F在,課堂教學實現技術融合創新后,不僅能把枯燥的學科知識點通過互動展示講清楚,學生還能在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通過軟件實踐所學知識,在虛擬環境下感受自己的成果,學習興趣越發高漲。
在江蘇省南通市教育技術中心信息科科長陳正石看來,AR互動技術是很好的教學幫手,使學校的藝術課擺脫了專業化教學的束縛。虛擬軟件加動畫講解,可以讓學生在自娛自樂中完成學習,緩解了很多學校藝術教師師資不足的問題。
近年來,支撐音體美課程開足開好、提高學生認知和動手能力的教育裝備發展駛入快車道。
對于這一變化,陳正石說:“2020年,國家出臺了關于加強學校體育、美育工作的兩個文件,‘十四五’規劃又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其中一項重點就是落實‘五育并舉’,這些給教育裝備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課題,同時也成為了教育裝備創新的重要方向。”
AI特色勞動課助力“大改革”
直指學生綜合素質發展
結合《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精神,西南大學夏慶友教授團隊研發了集勞動教育、生物學、材料學、人文歷史、數學、藝術創作等于一體的跨學科課程——“蠶絲之國的神奇冒險”特色勞動教育課程。
在此次展會現場,西南大學生物學研究中心教師陳玉琳介紹,通過高科技設備觀察記錄蠶的生命活動,能讓學生自然直接地感受生命科學。
陳玉琳告訴記者,特色勞動課程自去年12月正式在學校推廣,至今已有100多所中小學引入這一課程,而這正是“大改革”的直接體現。
大改革,即教育評價改革。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要堅決扭轉和克服“五唯”頑瘴痼疾。
抓住教育評價,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具體到“音體美勞”教育智能裝備,則是要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提供有力保障。藝術類和體育類教育智能裝備產品比上屆展會增加31.3%,足可見研發機構在“音體美勞”教育與技術融合創新上花了大力氣。
“學校也要轉變教育理念。”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副主任曹培杰認為,科技走進課堂,創設了豐富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探索實踐,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直面問題,在解決問題中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用新技術優化教育教學策略
“音體美勞”課發揮更大作用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虛擬仿真模擬技術在“音體美勞”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使得“音體美勞”課程有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
“現在的學生是‘數字原住民’,他們喜歡多任務并行、視覺化表達、多元交互、快速處理、隨機性思維。”江蘇師范大學智慧教育學院院長楊現民告訴記者,在學校的教學中,新技術給了學生沉浸式學習體驗。不過他也給予忠告:“學校不能簡單追求高大上科技進課堂,更需要關注的是技術與‘音體美勞’教育教學融合的場景實用性,即技術應該在哪個環節發力,以保證育人的實質性效果。”
如何利用新技術構建新型教與學模式,成為下一步深化課堂改革的挑戰,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技術與‘音體美勞’教育的融合中,提高教師人工智能素養不可或缺,需要使其具備應用AI技術改進‘音體美勞’課程的能力。”針對新技術與“音體美勞”教育深度融合的難點問題,需要企業、高校聯合開展研究攻關。
從近年來對新技術與教學改革融合的研究,建議理性認識、合理利用新技術,優化“音體美勞”教育教學策略,同時結合時代趨勢,拓展“音體美勞”的內涵,讓信息技術與五育并舉緊密結合,彰顯“音體美勞”教育的時代特色。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2021年第80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 全國教育裝備博覽會的相關訊息,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更多教育訊息請關注可圈可點教育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