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復旦交大230余位學子共演《長征組歌》,將音樂、藝術和思政課程相結合,不僅成就了是藝術類高校的獨特創作模式,同時也是在莘莘學子們心中喚起對祖國歷史的謳歌和銘記之心,上音復旦交大230余位學子共演《長征組歌》,具體詳情,請見下文。
上音復旦交大230余位學子共演《長征組歌》
上海音樂學院復排的新時代版《長征組歌》自去年10月公演以來,備受社會矚目,也引起了滬上兄弟院校的關注。
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曾表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新時代版《長征組歌》歡迎大家都來演。”在今年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這一承諾兌現了——五四青年節這一天,上海音樂學院和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青年學子聯手演繹此作,唱響年輕人的心聲,慶祝建黨百年。
《長征組歌》劇照
當晚,上海音樂學院派出合唱團70人、交響樂團98人,復旦大學派出合唱團38人,上海交通大學派出交響樂團25人,以230余人的超大規模登臺上音歌劇院,熱血澎湃的演出讓現場觀眾直呼“太燃了!”
“三校合作的形式,一經提議,就很快達成了。”演出前接受采訪時,廖昌永形容,這樣的合作可謂“藝術和科學比翼齊飛”,既有綜合類高等院校,也有專業院校的同學們,大大增強了雙方的學科共建和思政共建,“藝術需要科學支撐,科學也需要藝術激發,二者關系非常密接,內在是相通的。”
“這么短時間能排成這樣,不容易。”演出前,廖昌永還特意去了彩排現場探班,也提了一些要求,“關鍵要有精氣神!同學們是不是心口一致,從表情上能看出來,從聲音里能聽出來,從律動中能感受到。大家都希望技術和藝術完美統一,技術上達不到,可以從情感、情緒和作品表現上去彌補,就像我們上課時常常說的,以情帶聲。”
“廖昌永院長是著名的歌唱家,也是我的偶像,我聽過他的很多藝術歌曲。排練時,他特地來指導我們怎么唱才更有感情,我學到了很多,獲益匪淺。”復旦大學合唱團的謝子璇說。
《長征組歌》劇照
嚴格是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以打擊樂手的身份參與了演出,“平時覺得交大的樂團演得挺好的,這次跟上音的同學合作,才知道了業余和專業的差距。《長征組歌》用了很多民間音樂,有很多特別的打擊樂器,我們都沒見過,上音特別安排了老師來指導,短短幾天,大家進步很多。”
通過新時代版《長征組歌》的排演,廖昌永希望當代的年輕人能了解,如今的幸福生活,是當年那么多先烈向死而生換來的,也希望年輕人們能在第二個一百年,接過他們的旗幟和接力棒。
“演出提醒了我們不能忘記紅軍長征這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參演新時代版《長征組歌》,謝子璇認為,這是一種沉浸式的思政課,比普通的思政課,更能深刻地體會長征精神。
“以前也聽思政課老師講長征的故事,但感受肯定沒有自己參演這么強烈。排演過程中,我們交大有很多同學主動去查黨史,去了解肖華將軍寫詞、四位作曲家寫曲的那些故事,包括《長征組歌》幾個版本的變化。大家都發揮了‘科研’精神。”嚴格說。
同時,廖昌永也鼓勵學生們走出校門。“學生走出校門的收獲,要比看書的沖擊力強得多。”最近,廖昌永去延安拍了藝術歌曲《百年》的MV,感慨頗多,“走到實地帶來的沖擊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也希望帶著學生們重走長征路,讓他們知道革命家們是怎樣奮斗的。”
在“上海之春”登臺后,新時代版《長征組歌》將重新出發,啟動長三角巡演、“重走長征路”巡演,同時盛邀長三角地區高校以及長征路上的沿線院校,和上音一起唱響《長征組歌》。
《長征組歌》劇照
“我們會陸續布局,瑞金、井岡山、遵義、延安……我們都會去,最終在10月底抵達北京。”廖昌永表示,將音樂、藝術和思政課程結合,是藝術類高校的獨特模式,上音愿意將研發出來的這種模式,和全國高校分享,“文藝戰士也是革命戰士,我們也能出一份力,做好紅色音樂的傳承、紅色思想的傳承。”
以上是有關上音復旦交大230余位學子共演《長征組歌》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