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技大學是幾本,通過近年武漢科技大學在各地錄取批次得知:武漢科技大學在各地都是本科第一批次錄取,所以武漢科技大學是一本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是幾本
具體,請參照該校在你所在省份的招生批次,如下:
武漢科技大學各省市錄取批次
招生省份 | 文理科 | 招生類型 | 年份 | 錄取批次 | 分數線 | 錄取位次 | 錄取數 | 省控線 |
---|---|---|---|---|---|---|---|---|
寧夏 | 理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473 | 5231 | 20 | 412 |
貴州 | 理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05 | 23907 | 164 | 456 |
河南 | 理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91 | 32664 | - | 518 |
安徽 | 理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65 | 30302 | 41 | 488 |
陜西 | 理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33 | 18334 | 37 | 443 |
廣西 | 理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37 | 20748 | - | 487 |
四川 | 理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81 | 31858 | - | 521 |
新疆 | 理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480 | - | 50 | 405 |
內蒙古 | 理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18 | 10802 | 12 | 418 |
云南 | 理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61 | 19322 | 82 | 520 |
江西 | 理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71 | 18515 | - | 519 |
黑龍江 | 理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A段 | 527 | 11397 | - | 415 |
甘肅 | 理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I段 | 506 | 13063 | - | 440 |
河南 | 文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95 | 8043 | - | 558 |
江西 | 文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91 | 4740 | - | 559 |
新疆 | 文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07 | - | 23 | 466 |
四川 | 文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66 | 8472 | - | 541 |
貴州 | 文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78 | 5879 | 35 | 556 |
陜西 | 文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41 | 5854 | 8 | 499 |
安徽 | 文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600 | 6148 | 14 | 560 |
廣西 | 文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60 | 5101 | - | 530 |
云南 | 文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 | 596 | 4773 | 14 | 565 |
甘肅 | 文科 | 普通類 | 2021 | 本科一批I段 | 530 | 3860 | - | 502 |
武漢科技大學辦學層次: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雙一流 | 否 | 主管單位 | 湖北省 |
創建時間 | 1898年 | 博士點數量 | 一級:8,二級:38 |
碩士點數量 | 一級:33,二級:171 | 學校類型 | 理工類 |
所在城市 | 武漢市 | 辦學層次 | 普通本科 |
武漢科技大學是省部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學,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和湖北省“雙一流”建設高校,是“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和首批“省級雙創示范基地”。學校位列艾瑞深校友會網發布的2021中國大學排名第89位,居湖北省屬高校第一。
學校辦學歷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朝政府批準成立的工藝學堂,歷經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湖北甲種工業學校、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中南鋼鐵工業學校、武昌鋼鐵工業學校的傳承與發展,1958年組建為武漢鋼鐵學院,開辦本科教育。1995年隸屬于原冶金工業部的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筑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1998年根據國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需要,成為第一批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劃轉院校。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百余年來,學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各類專門人才20余萬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長為院士、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大型鋼鐵企業掌門人,學校被譽為“冶金高層次人才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