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正值一輪復習結束,有些考生復習進度較快,成績和排名可能更高一些。考生可以通過一模成績,去評估個人復習進度與實力水平。以下是關于2023廣東一模歷史試題及參考答案解析高中的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2023廣東一模歷史試題及參考答案解析高中
歷史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春秋時期,魯國擁有多個其他族姓的附屬國,如風姓的須句和顓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這些族姓的人都以“魯人”自稱。這反映了當時
A.分封體制有所發展
B.魯國建立起地區霸權
D.區域共同體逐漸形成
C.民族交融走向深人
2.兩漢時期至少有29名地方官員因為造福一方,死后被當地民眾立祠祭祀,但只有興學舉賢的蜀郡太守文翁、為官清廉的南陽太守召信臣、主動歸附漢光武的益州太守文齊、棄惡從善的洛陽令王渙4 人得到朝廷昭告納人官方祭祀體系。這表明
A.民眾觀感是上計制度基礎
B.主流思想強調關注現實
C.南方文化社會影響力上升
D.中央強化文化的大一統
3.三國時期的田莊,多以屯、營等編制單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觀來命名;東晉南朝時
期的田莊則多稱為別墅、田園。這一變化客觀上反映出
A.政局的穩定性有所加強
B.士族勢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繼續發展
D.商品經濟發展遲滯
4.“紹興和議”后,宋金在邊界地區開設“場作為貿易的場所,雙方均設有專官監督貿易并征收榷稅,場中主要允售商品及禁售商品如表1。這反映出征收榷稅,場中主要允售商品及禁售商品如表1。
政權
主要允售商品
禁售商品
宋
茶、糧米、絲織品、漆器、金銀器、外洋船貨等,茶、米、麥為大宗
耕牛、兵器、書籍
金
珍珠、人參、羊、豬、藥材等,羊為大宗
馬匹、兵器
A.椎場滿足了南北貿易需求
B.經濟交流與政治對峙并存
C.商業意識左右交易與管控
D.外貿服務于對奢靡的追求
5.明清時期在畫作交易領域存在“中間人”或“代理人”,他們在畫家和主顧之間充當中介和擔保人的角色,晚明書畫家詹景鳳曾記載,當時中間人一般收取畫作售價的百分之十作為酬金,類似鹽商這類主顧可能給得更高一些。這反映了當時
A.畫家社會地位顯著提高
B.文化世俗化的不斷發展
C.社會結構受到嚴重沖擊
D.政府文化政策相對寬松
6.1862年,安徽巡撫唐訓方發布《興辦屯星告示》募民墾荒,并規定“如有外來客
民,情愿領田耕種……一體借與牛力、將種”。這主要是因為當地
A.經商風氣沖擊重農思想
B.農民大量前往上海謀生
C.屢經戰亂人口大量減少
D.實業浪潮改變就業結構
7.1898年,光緒帝下詔“兼采中西各法”振興農學。清政府在直隸等地建立農事試驗場,并進口多種新式農機具。但是這些新式農機具使用的仍是人力和畜力,而且并未推廣。這表明當時
A.清政府固守傳統經濟政策
B.生存危機倒逼政府調整經濟模式
C.近代化變革缺乏經濟基礎
D.西學東漸推動洋務運動深人發展
8.圖1所示為1937一1945年甘寧邊區的糧食產量和糧食征收量。
據圖1可以推知陜甘寧邊區
A.農民為抗戰勝利做出貢獻
B.有效地應對了日軍的“囚籠政策
C.土地改革調動生產積極性
D.徹底打破了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
9.1950年代初,美國策動對中國的貿易及物資管制,東南亞華僑冒險向國內引種了橡膠等被禁運的戰略作物,周恩來稱此舉“比帶何金子更寶貴”。1959年,“廈門華僑熱帶作物試驗場”成立,華有作將主要精力放到引種高產糧油作物上。據此可知
A.我國外交轉向良性運轉
B.民間力量瓦解了對華禁運
C.國家中心工作發生轉移
D.廈門經濟特區的維形初現
10.1986年,新聞報紙上“聯營”“星期日工程師”等詞頻現。不少“泥腿子”低價買走了國營工廠里閑置的機器設備,搬進粗粗建成的廠房里,這些機器日以繼夜地隆隆作響,越來越多的工程師接受農民廠長們的私下聘用,一到周末就卷著圖紙到鄉下工廠上班。這體現了
A.現代企業制度正逐步建立
B.體制改革激發經營活力
C.公私合營已成為時代潮流
D.知識經濟得到企業重視
11.修昔底德是忠誠于雅典的雅典人,他在其著作中記載,當米洛斯小島拒絕承認雅典的權威時,雅典軍隊便很快征服了該島,并屠殺了所有處于兵役年齡的男性,將女性和孩子賣為奴隸。修昔底德的記載表明當時
A.雅典文明存在霸權面相
B.希臘城邦已轉向帝國形態
C.法律未能約束權力濫用
D.士兵的公民身份觀念強烈
12.10一12世紀的歐洲學者普遍非常歡迎來自阿拉伯世界的文明成果,但14一15世紀
的歐洲學者則出現抵制阿拉伯文化的傾向,如彼特拉克對阿拉伯詩歌就多有批評
這種變化反映出
A.地中海原有貿易地位的衰落
B.外來文化成為文藝復興動力
C.歐洲自身文化競爭力的提升
D.政治交鋒逐漸取代思想交流
13.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兩個關于北美奴隸制的法律實踐的記錄如表2。
表2
1
1640年,弗吉尼亞三名契約勞工移民一起逃離種植園被捕,其中的兩名歐洲白人被判延長勞役,黑人約翰·龐奇被判終身為奴。
2
1653年,弗吉尼亞黑人契約勞工移民約翰·卡索起訴黑人雇主,以契約到期為由拒絕繼續服務,但因未能出示契約原件,歷經多輪訴訟了最終于1655年被判終身為奴。
據表2可知
A.當地司法背離普通法傳統
B.北美勞動奴役的起始時間
C.黑人的人權意識逐漸覺醒
D.勞力需求刺激奴隸制發展
14.1814-1816年和1844-1846年兩個時段,英國棉紡織品對歐洲的輸出從每年平均11386千磅減少到10153千磅,對美國的輸出從2045千磅降到1077千磅,加上對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島的出口量,英國對整個舊市場的輸出從17040千磅降到13246千磅。這體現了
A.列強激烈爭奪資本市場
B.化纖面料擠占傳統市場
C.英國殖民霸權已經旁落
D.工業革命呈現擴張趨勢
15.圖2為1933年的蘇聯宣傳畫畫配文的譯文為“我們將擴大托兒所、兒童教育設施和工廠廚房的建設。勞動婦女是國家生產和公共生活的積極參與者”遠此畫作表明當時蘇聯
A.經濟體制改革方向有所調整
B.工業建設要求變革社會關系
C.積極應對經濟大危機的沖擊
D.五年計劃側重教育基礎設施
16.1969 年6月,勃列日涅夫提出建立“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的設想,主張蘇聯加強與印度、日本、朝鮮和印度支那國家的聯系。同年7月至8月,尼克松出訪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南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聲稱美國不同意蘇聯關于建立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的建議。這反快出美蘇
A.爭奪第二世界國家
B.冷戰重心轉移至亞洲
C.圍繞中國進行博弈
D.競相主導區域一體化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國占據渭水中下游地區,這里玉質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變法,主張治國》“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秦統一前夕,秦相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說:“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齊國多瀕海之鹽堿地,于是“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管仲改革期間,設工商之鄉六,將士、農、工、商并列為國之四民。戰國時期,齊國沒有實行郡縣制,地方行政偏向于分權,商業政策得以延續。
——摘編自周振鶴《假如齊國統一了中國》
材料二
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但加起來不過十年時間,元朝大體奉行鼓勵、支持海外貿易的方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禁海外互市”,鄭和下西洋停止后朝貢貿易走向衰落,私人海外走私貿易成為主要形式。1567年;明朝開放海禁但對船只數目、貿易地點仍有嚴格規定,并嚴禁與日本貿易。清朝初年,為消滅鄭成功勢力,清廷實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貿易的政策。隨著臺灣被納入清廷統治海禁開放,同時朝廷又先后頒布了各種管理條例,對船的長寬、載量和可載人數等予以限制
——摘編自陳高華等《中國經濟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國和齊國商業政策的不同,并概括導致兩者差異的因素。(8分)
(2)有觀點認為,元明清時期的海禁政策是小農經濟的必然產物。請表明你對此觀點的態度,并結合材料二和元明清相史實作簡要說明。(6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14分)
材料一
袁世凱繼承歷代修更慣例,于1914年開設清史館。館中執筆者多數是清朝遺老,他們對清末革命運動或不予記載或視為亂臣賊子,且自民國以后只用干支紀年。1927年至1928年,經張作霖撥款,《清史稿》陸續刊印。1930年,國民政府宣布禁止銷售《清史稿》。
——摘編自王鐘翰《清史稿說略》
材料二
20世紀30年代,學界圍繞《清史稿》展開討論。1931年,孟森批評《清史稿》缺漏“建州衛”,指出清朝先世為建州衛,與明朝存在附屬關系,力圖歷史地論證東三省的歸屬。1934年,容庚認為歷代史書多有舛誤,國民政府卻唯獨禁售《清史稿》,即使與古代專制朝廷相比,也是缺乏度量的。
——摘編自周海建《南京國民政府對<清史稿>的審查及其社會因應》
材料三
20世紀,有部分研究中國歷史的日本、美國學者先后提出元、清兩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與以往漢民族建立的大于統政權存在本質屬性上的差異。這在中國史學界引發軒然天波.質疑之聲四起。2002年,為了編寫一部體現時代精神的大型清吏,國家決定成立清更騙纂委員會,集全國清史學界之力,開啟新編《清史》工程,全書計劃3000萬字,共計92卷。
——摘編自王俊義《郭影秋與清史研究和清史編纂》等
(1)根據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對《清史稿》的不同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民政府所持態度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時代背景的角度分別對孟森和容庚的觀點進行解釋。(4分)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1 世紀新編《清史》的意義。(4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分)
材料
20世紀以來,德國哥廷根大學被譽為“數學的麥加”,每年都有大批高水平數學博士畢業。但是,即使如約翰·馮諾伊曼這樣已在集合論方面小有名聲的科學才俊,也只能充當漢堡大學數學系的編外講師。20世紀30年代,上述形勢更趨嚴峻。1933年4月,德國頒布了《重設公職人員法》。截至1935年底,已有44名德國數學家被迫離職,其中以猶太學者居多。同年5月,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了援助德國流亡學者緊急委員會,優先營救德國數學家難民,并通過美國數學學會將他們迅速安排到大學里的研究崗位。1935年后,迫于美國本土數學家的壓力,基金會和數學學會的營救速度放緩,往往只能營救一流水平的數學家.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后,應用數學的重要性成為共識。德國數學家庫朗在紐約大學創辦了庫朗數學種學研究析,J涵蓋了數學、力學、計算機、統計和概率論籌研究方面,其研究團隊電成長西了9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彰顯了巨大的成效,研究所也被譽為“世界應用數學分析之都”。
——摘編自李工真《20世紀“世界數學研究中心”的洲際轉移》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料中德國數學家民美國的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4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德國數學家民美國產生的影響,并基于數學學科建設的視角談談啟示。(8分)
20.有觀點認為,“世界史就是一部貨幣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貨幣與信用”自擬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
歷史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1)秦國;采取抑商政策。(1分)
齊國:積極推動商業發展。(1分)
因素:自然地理條件;商業發展水平;統治者治國理念;政治體制。(每點2分,任答3點,共6分)
(2)示例1:持肯定態度。(具體說明言之有理即可)
元明清時期小農經濟具有自給自足性,這是海禁政策的物質前提。(結合史實,2分)從元到明清,隨著小農經濟逐漸發展,海外貿易政策從大體鼓勵、支持轉為基本維持限制,后趨于閉關自守。(材料分析,2分)該觀點揭示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本質規律。(揭示規律,2分)
示例2:持否定態度。(具體說明言之有理即可)
元代小農經濟雖占據主導地位,但大體奉行鼓勵、支持海外貿易的方針。(或明清小農經濟高度發展,但海禁多次松馳。)(2分)明清海禁政策與外交關系和政治局勢(朝貢體系、倭寇問題、臺灣問題和維護統一)關系密切,并非經濟形態的必然產物。(2分)明清時期,程朱理學作為主流思想,鼓吹重義輕利,不宜輕視文化因素的影響。(或小農經濟高度發展有利于農產品商品化,商品貿易發展要求松弛海禁。)(結合史實,2分)
示例3:對該觀點需辯證分析。(具體說明言之有理即可)
元明清時期小農經濟具有自給自足,為海禁政策提供了物質前提。(結合史實,2分)明清的海禁政策與外交關系和政治局勢有密切關系,不完全是經濟形態的產物。(材料分析,2分)當時海禁策強固了小農經濟,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政治、政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形態發展。(揭示規律,2分)
18.(1)北洋政府:主持編纂并提供資金支持。(1分)
國民政府:查禁。(1分)原因:《清史稿》存在否定清末革命和民國的價值傾向:國民黨的前身興中會和同盟會領導、參與清末革命運動,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國民黨主導的國民政府通過北伐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統治。(每點2分,任答2點,共4分)
(2)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妄圖將東北從中國制裂出去,孟森從民族主義立場出發為維護國家主權辯護;(2分)容庚受自由民主思想影響,抨擊國民政府的文化統制政策。(2分)
(3)彌補《清史稿》的缺陷;回應西方史學界的挑戰,構建中國清史研究話語體系;提升文化軟實力;傳承中國歷史文化,強化國家和民族認同。(每點2分,任答2點,共4分)
19.(1)德國數學研究人才濟濟,就業競爭激烈;經濟大危機加劇失業風險;德國法西斯驅逐猶太籍數學家;美國對知識移民采取優待策略。(每點2分,任答2點共4分月5竊免貿
(2)影響:促進了世界數學研究中心從德國到美國的洲際轉移;助推了科技革命的發展;加速了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加劇了經濟危機背景下美國數學家的就業難度。(每點2分,任答3點,共6分,最后一點必答,移民的影響有利有弊)
啟示:政府應重視數學學科建設;關注數學學科的應用性和社會功用;注意吸納、培養專業的人才;注重團隊式培養。(每點1分,任答2點,共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0.示例1:
觀點:貨幣的發行者、發行量、材質等因素都對其信用價值產生影響了(2分)
闡述:1930年代,中國遭遇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沖擊,白銀大量外流,貨幣領域出現動蕩。為應對這一狀況,國民政府實法幣改革,利用政府的權威為法幣的流通提供擔保,使這一時期法幣的幣值較為穩定,從而結束了金融領域的混亂局面。八里爾銀幣作為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貨幣產自南美波托西礦山。因為該礦山的白銀產量巨大,所以使八里爾銀幣鑄造過量,當它被用于購買亞洲商品以及流入歐洲時,都超過了當地正常的貨幣需求量,引發了通貨膨脹,導致了貨幣貶值,影響了貨幣信用。
明代紙幣有政府信用作擔保,但當它過量發行時,民眾出于對其貶值的擔心,紛紛棄用紙幣,改用貴金屬貨幣,以尋求貨幣購買力的穩定,明朝政府最終認可了白銀作為合法的普遍流通的貨幣的地位。(8分)
結論:貨幣的信用價值是多種因素其同影響的,當貨幣幣值出現正常波動的時候,可以尋求多路徑的解決方式。(2分)
示例2:
觀點:貨幣作為支付媒介,其信用決定了貨幣的接受度和接受范圍。(2分)
闡述:明代商品經濟發達,政府發行了大明寶鈔作為紙幣流通。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其購買力源自民眾對政府貨幣的信用。但由于濫發,明代紙幣出現大幅貶值的現象,這就導致商品交易的雙方對紙幣的信用不認可的現象,于是民眾自發地棄用紙幣,改用貴金屬貨幣如白銀等作為支付媒介。
西班牙殖民美洲,開采波托西地區的銀礦,鑄造八里爾銀幣。因為西班牙是此時的殖民霸主,在跨大西洋貿易和對亞洲的貿易中均具有相當的話語權,再加上銀幣可以重新熔鑄,所以八里爾銀幣有較高的信用,并成為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貨幣。(8分)
結論:貨幣的本質在于信用,信用決定了貨幣的接受度和接受范圍。(2分)
示例3:
觀點:貨幣實際上是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用約定,政府作為發行者必須確保其價值。(2分)闡述:克羅伊斯金幣是世界最早的貨幣之一,它取代的是形狀、重量、純度不一的金銀塊,政府發行特定形狀和規格的貨幣,就是在利用政府的權威為貨幣的價值托底,使民眾可以放心使用。
亞歷山大頭像銀幣實際上是亞歷山大的部將所鑄,將帶公羊角的亞歷山大頭像鑄在貨幣上,是利用亞歷山大崇高的政治威望和民眾對宗教的信仰作為貨幣的信用支撐。(8分)
結論:政府有義務采取措施為貨幣提供信用保障,如果貨幣不被民眾認可,實際上是政府的信用在民眾中破產。(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