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五計劃的主要內容
一五計劃的主要內容
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
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2第二個五年計劃
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主持下,編制出《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并于9月交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通過(1956年9月15-27日在北京舉行)。
《建議》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務是: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
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鞏固和擴大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在發展基本建設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相應地發展運輸業和商業;
努力培養建設人材,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在工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增強國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5年內確定的主要指標是:1962年工農業總產值比1957年原計劃增長75%左右,工業總產值增長1倍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35%左右,鋼產量達到1050-1200萬噸;
煤產量1.9億-2.1億噸,糧食5000億斤左右,棉花4800萬擔左右,基本建設投資總額比“一五”增長1倍左右,國民收入比1957年增加50%。
3第三個五年計劃
“三五”計劃從1964年初開始研究和編制。1964年5月,由國家計委提出,經中央工作會議討論并原則同意了《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的初步設想》。
但之后,依據中共中央提出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1965年9月初國家計委重新草擬了《關于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明確提出:“三五”計劃必須立足于戰爭,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
“三五”計劃的具體任務是: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發展農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強調國防建設,加快三線建設是“三五”計劃實施的重要特征。
新中國成立后,在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上,1953年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