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是文明時代到來的重要標志。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國家政權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時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民國”之取代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多年的“帝國”……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變化。它打破了歷代王朝的更迭機制……因而也觸動了傳統社會的各條神經,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秦國)以征服其他國家為職志,其所擬之消滅者僅是對方的王室與貴族,秦王本身的重要卿相,卻全屬他國國籍,即統一天下之后亦然。秦之記錄里看不出人民因原有國籍而受親疏歧視的待遇。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材料三新中國的政治制度確實照搬過蘇聯模式,但在一些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卻從未照搬過蘇聯模式,恰恰強調要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如在選舉方式上,1953年選舉法規定: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無記名投票與舉手表決相結合,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幾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等。正是這些靈活變通方式適應了當時國情下的民主選舉之需。
——蒲興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談談你對中華民國的成立“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的理解。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為避免“因原有國籍而受親疏歧視的待遇”秦采取的政治舉措及其歷史進步性。
(3)根據材料三,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選舉方式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國家政治制度建設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