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25日是第31個全國“土地日”,宣傳主題是“( )”。
A. 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
B. 珍惜土地資源 建設美麗家園
C. 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
2021年6月25日是第31個全國“土地日”,宣傳主題是“( )”。
A. 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
B. 珍惜土地資源 建設美麗家園
C. 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
答案
C
解 析
2021年6月25日是第31個全國“土地日”,宣傳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
擴 展知識
6月25日,“全國土地日”來臨之際,科普中國·科學答人推出“科學綠化的機遇與挑戰”沙龍活動,邀請三位領域內專家,講述土地生態與國土綠化的概況,加強公眾的國土保護意識。
荒漠化的治理究竟面臨哪些難題?荒漠和荒漠化都是魔鬼嗎?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首席專家郭浩認為,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現在我們可以認識到荒漠具有獨特的結構和功能。首先,荒漠可以成土固碳,大風把表層土壤從一個地方搬運到另一地方,落到陸地上經過發育即形成了可以滿足植物生長的肥沃土壤。我國黃土高原即是沙塵沉積而成的產物。其次,荒漠可以儲水凈水,荒漠滲透性好,大氣降水和雪融水通過層層過濾,不但能使水質凈化,而且還能滲入地下匯集成地下水庫。巴丹吉林沙漠每年會新增5億立方米的地下水。同時,荒漠可以通過沙塵效應增雨、固碳、中和酸雨。最后,荒漠也是生物的居所和人類的家園,其中蘊藏著大量珍稀、特有物種和珍貴的野生動植物基因資源,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全世界有21億人口居住在沙漠或者旱區,約占世界人口的35%。我國荒漠區養育著3.5億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27%。
“天生”的荒漠都屬于荒漠生態系統,是重要的生態資產,亟須科學規劃、保護資源,與之和諧共處。而荒漠化則是受氣候變異和人為活動等多種因素作用造成的荒漠區的土地退化,需要有效治理。與它們相比,沙塵暴與人們的關系可能更為緊密。2021年3月14日至15日晨,北京遭遇10年來最強沙塵暴,不只是北京地區,中國北方地區有四分之一都遭到沙塵暴的襲擊,衛星可視的沙塵區面積約為46.6萬平方公里。
沙塵暴也并不是只有危害,它也有益處。從造成的危害來看,它會導致環境污染,危害人體健康;降低作物產量,影響工農業生產;影響交通安全,造成生命財產損失。但不可否認的是,沙塵暴也可以中和酸雨;增加世界海洋漁業產量;影響降水;形成新土壤。如果世界上沒有了沙塵或沙塵暴,北方會下酸雨,就沒有黃土高原,沒有沃野千里的黃淮海平原,更沒有生生不息的海洋生物和可供享用的海鮮,亞馬孫雨林更是失去了綠色的光澤。做好對沙塵暴的防范,學會適應大自然,與大自然共存,才是科學應對沙塵暴的方式。
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二級研究員、自然資源部農用地質量與監控重點實驗室主任鄖文聚表示,人類生存最根本的保障是地球表面有最大生存支撐力的土地。我國陸地占全球6%,淡水占全球6%,耕地占全球9%,卻養活了占全球19%的人口,這就意味著我們對淡水、耕地等資源的開發已經極為深入。為了避免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今后在進行國土開發時,必須要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我國土地面積廣闊,分布著各種各樣的地貌,存在不少很難實現綠化的區域,其中就包括鹽堿地,如果能讓這些地方布滿植被,就相當于再造了無數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生態宜居寶地。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二級研究員劉小京認為,我國在鹽堿地治理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如創立了季風氣候區水鹽調控理論,形成了以水利工程措施為主的鹽堿地改良措施,建立了一批鹽堿地提質控鹽的技術模式,篩選和繁育了一批配套耐鹽作物種質資源,這些成果在鹽堿地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大面積的鹽堿地得以改良。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