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有“回眸一笑百媚生”,那么,回眸到底會帶給人們怎樣的感受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回眸》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回眸》閱讀原文:
他就這么站著,仰著頭,看著我,兩個胳膊垂得很直,肩膀端得很平。春天的風吹來,撩起他的頭發,把眼鏡也帶了一下。他戴的是黑色方框眼鏡,有些松。他抬手扶了一下鏡框,胳膊又垂下去。
他每次來,都是這樣站著。有時,一邊仰頭注視著我,還會慢慢抬起右手,放到自己的左胸上。我想,他也許是在想象我當年那一刻的感覺。當時,我平靜地看著那顆子彈從行刑士兵端著的槍筒里鉆出來,然后徑直朝我飛過來,我甚至能看到它拖出的一溜耀眼的火光。就在聽到那沉悶的砰的一聲時,我意識到了,這顆子彈已經鉆進了我的胸膛。在它鉆進來的一瞬,我的心臟也轟的一下,好像猛的一熱,又一涼,我知道,它已經穿過我的身體,將我體內的一些血肉也一起帶走了。我感覺胸膛上像開了一扇窗,在涼風吹進來的同時,一股熱血也在朝外涌,我聽到自己的心臟如同瀑布一樣發出震耳的嘩嘩流淌聲……我想,他一定很想知道我在當時是怎樣的一種感覺。他想知道,是因為,他想講給他的學生聽。就在幾天前,他又帶著他的學生去了東北角的那片松林,那是我的墓地。
是的,很多人來祭奠我,為我獻花。我知道,人們沒有忘記我。每年的清明節,他也會帶著學生來,讓每個人在我的墓上放一朵白色的小花。這一定是孩子們親手做的。我聽到,孩子們叫他崔老師。
我站得很高。雕塑家為我設計的這個銅像,創意很棒,我很喜歡這個姿態,一只腳蹬著一塊巖石,左手扶著膝蓋,右手按著腰間的盒子槍,挺直上身,注視著遠方。
就在昨天,崔老師又帶著一個學生來了。看上去十多歲,應該是新轉學過來的孩子,操著江西贛南的口音。以往也是這樣,每當有新的學生來這邊,崔老師就會帶著來這里。這孩子的眼睛很大,而且黑白分明,看上去很清澈。
他慢慢走到我面前,仰起頭看了一陣,似乎在想什么,然后,回頭問崔老師,他,是英雄嗎?
崔老師說,是,他是英雄,也是一位烈士,他叫崔筱齋。
也許,崔老師這樣為孩子介紹我是對的。但我不是什么英雄,因為在那時,我身邊的戰友很多,他們和我一樣根本不考慮個人得失,甚至舍生忘死,把自己一切的一切都置之度外,在一次次的戰斗中,他們很多人就這樣默默地犧牲了,最后連名字也沒有留下……
那是1929年秋天,我奉命到六安、霍山地區指導農民運動,然后和徐百川同志一起,參加了諸佛庵兵變和著名的六霍起義。后來,僅獨山境內,被追認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530多人,如果說英雄,又何止我一個人呢。到1931年春天,合肥北鄉一帶的農民運動已經如火如荼。為了顯示農民協會的巨大威力,肥北區委決定借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召開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大會。那天早晨,雙河集和造甲店地區的農民協會會員1000多人,從四面八方涌向李老家雙土地廟會場。我在大會上做報告,給大家講了五一國際勞動節的來歷,同時號召大家發揚革命傳統,同土豪劣紳做不調和的斗爭。會后,我還帶領農民協會的會員進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從這開始,農民協會就要帶領會員有實際行動了。
1932年春天,上級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于是決定,乘農民青黃不接、缺糧斷炊的季節,先開展春荒斗爭,然后在這次斗爭的基礎上舉行暴動。這個方案定下以后,又派張志一同志來合肥北鄉加強領導,當時張志一同志化名叫“李星三”。就在這年的4月7日,一場規模浩大的武裝暴動拉開了序幕。在這片大地上,數十面紅旗迎風招展,200多名赤衛隊員,500多名紅槍會員和1000多名農民協會的會員,手持步槍、紅纓槍、大刀和長矛,沖向雙河集的聯保辦事處和團防局。這就是合肥地區史稱的“雙河集暴動”。
我身后就是“雙河集農民暴動紀念館”的展廳。里面不僅陳列著我們當年暴動時使用過的火槍和長矛一些遺物,還有一些當時的珍貴文件。這個展廳,崔老師帶著他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來過。每次來,已經不需要講解員,他自己就可以把當年的事一件一件講給孩子們聽。他的口才很好。其實口才好的人未必去刻意追求聲音的表現力,平靜的語氣,也許更有感染力。崔老師的語氣就很平緩,這樣,也就不知不覺地將聽的人帶到那悠遠的過去。
這時,這個新轉學來的孩子從展廳里出來了,他走得很慢,一邊走,似乎在想什么事。來到我跟前,他忽然站住了。先圍著我的銅像轉了一遭,又用手摸著銅像的底座,看上面的文字。看了一陣,他忽然抬起頭,對崔老師說,我會唱一首歌。崔老師看看他,什么歌,你唱,我聽聽。這孩子就唱起來:“紅軍哥哥你慢些走,小心路上有石頭……”他的聲音很稚嫩,也很清脆,隨著春天的微風飄出很遠。
我聽出來了,這孩子唱的是贛南地區的客家山歌。當年紅軍長征前后,這首歌在當地很流行。這個孩子是從贛州的于都縣轉來的。于都正是紅軍長征出發的地方,所以,他會唱這個山歌也并不奇怪。這時,我發現,孩子在微風里唱著,眼里已經閃出淚光。
(選自《文藝報》2021年6月11日,有刪節)
《回眸》閱讀題目: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詳寫“我”犧牲時的感受,是為了突出“我”的視死如歸,無所畏懼。
B.“我”對自己銅像姿態很喜歡,意味著這個姿態能體現“我”的精神風貌。
C.小說選取1929年“我”的革命活動,目的是引出像“我”這樣的英雄很多。
D.崔老師能將學生們帶到悠遠的歷史中,主要因為“我”是革命活動的領導者。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標題語意雙關,既指崔老師師生對“我”的景仰,也指“我”回憶自己的革命活動。
B.首段對“他”的動作描寫細膩,但是這些平常的動作隱含了對“我”的崇敬之情。
C.崔老師是“我”的后輩,又是學生們的前輩,這一角色體現了革命精神的代代相傳。
D.小說中“我”否定自己是英雄這一細節,突出了那一代人的價值追求和犧牲精神。
8.小說重點寫新轉來的學生有何用意?請簡要分析。(4分)
9.小說從雕像的視角敘述故事,這樣寫有哪些好處?請結合作品進行賞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