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晶的作品一直是我們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研讀的多數作品之一,在其文章中有很多細節處值得我們細細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時間綰合的中晚唐懷古詩》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時間綰合的中晚唐懷古詩》閱讀原文:
①中晚唐時期懷古題材的篇什大量涌現。詩人們面對昔日繁華一時的古跡,或者那些歷史上稱雄一時的帝王陵寢,聯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發出無限的感慨。當然,中晚唐詩壇上之所以懷古詩發達,其深層的原因更在于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深切感受。當年歌舞喧天的繁華城闕,如今卻荒草離離。詩人用自己的眼光、體驗,來燭照歷史的情境,使歷史和現實溝通起來。在歷史中映出現實,在現實中反觀歷史。
②詩的意境都是以時空形式存在,而詩中的時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觀的,甚至也非純然心理的,而是將現實時空、心理時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綰合在一起的審美時空。“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陸機語),便是形容詩的時空張力。懷古詩在時空感上給人以強烈的沖擊,詩人多將現實和歷史糅合在一起,兩重時空并置疊映,使人們既能穿越于時間的隧道,在眼前呈現出當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當下,創造出身臨其境的實感。劉禹錫的《石頭城》尤能體現此種雙重時空特征,其詩云:“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舊時風物。當下的時空是眼前景,過去的時空隱含于其中,深邃的歷史感寓含于詩境。
③時空并置只是一種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審美上感受到這種張力,并且獲得對于歷史的感懷、對于當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擊心靈才能生發出強烈的審美效應。中晚唐的懷古詩,為了表現世事的滄桑陵替,往往以意象為焦點進行轉換,綰合古今,使讀者往來于古今之間。如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通過“堂前燕”的流轉,寓含人世之滄桑。朱雀橋,烏衣巷,在六朝時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卻成了尋常人家。“堂前燕”作為樞機,聯結古今。如果說,懷古絕句多數是以一個意象來綰合古今,那么,律詩則是以若干意象來聯結古今,構成了整體組合式的雙重時空。
④時空的并置與綰合,通過意象的呈現而獲得審美魅力,而詩人的觀照方式也起著重要作用。韓林德先生曾說:“一個民族持何種觀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線式的‘焦點透視’,還是持曲線式的‘流觀’,歸根結底,受該民族的哲學思維和美學思維支配。”(《境生象外》)“流觀”似乎是中國畫的觀照方式,其實詩中也多用之。從中晚唐的懷古詩來看,詩人往往從多個視點上來觀照古今的遷替,通過幾個不同的意象表現盛衰之感。中晚唐懷古詩中的時空是融為一體的,時間的縱深也就是空間的展開。懷古詩的審美魅力,可以從時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編自張晶《時間綰合的中晚唐懷古詩》)
《時間綰合的中晚唐懷古詩》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詩人憑吊古跡,遙想往昔的繁華,感嘆眼前的衰敗,寄托對社會現實的感慨,因此創作了大量懷古詩。
B.懷古詩往往將現實和歷史疊加在一起,立足當下,觀照歷史,深邃的歷史感與真切的現實感交織并存。
C.懷古詩中的意象像聯結古今的樞機,能夠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使他們在時空轉換中獲得審美體驗。
D.懷古詩的作者往往借鑒中國畫“流觀”的表現方法,進行多角度觀察,創造了豐富的意象或審美意境。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始終從“時空綰合”的角度論述懷古詩,分析這類詩歌在時空向度上的特點及審美效應營造模式。
B.文章先分析懷古詩涌現原因,進而分析其時空交錯特點及意象作用、觀照方式,層次清晰,說理透徹。
C.作者引用陸機和韓林德的話,佐證提出的概念或觀點,極大增強了說服力,使文章內容變得豐富多彩。
D.作者從現實、心理與審美三個時空的維度論述懷古詩的意象,說明這三者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的關系。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作者賦予“綰合”一詞以特定含義,即懷古詩對時空、古今的聯結,這種聯結造就了懷古詩的審美魅力。
B.作者認為絕句意象單一,綰合力強;律詩組合意象、綰合古今則顯松散,多表現為兩相對待的雙重時空。
C.詩人的觀照方式對民族哲學、美學思維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繪畫一樣構造了民族文化風格。
D.文中所舉劉禹錫的兩首懷古詩,從現實的時空寫到歷史的時空,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諷今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