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浩月的作品一直是我們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研讀的多數作品之一,在其文章中有很多細節處值得我們細細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條河流和我的命》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一條河流和我的命》閱讀原文:
窗外有一條河流。河床干涸,枯草招搖,寒風卷起不明物體在河岸邊盤旋。這樣算是真正地與河相伴嗎?我不知道。
記憶里有條河流,和眼前的河流完全不一樣。 它叫白馬河,是我家的一條河。
每個人的出生地,或遠或近,都有這樣一條母親河。喝它的水,用它澆灌土地,在河里洗衣服。 白馬河的確像母親一樣,照顧著在堤岸兩邊生活的人們。在我的印象里,它從未干涸過。有時候,水勢還大得嚇人,但也從未決堤過。(1)這是一匹溫順的白馬,它只顧奔跑,隨意地留下恩澤。
第一次對白馬河有特別的印象,是童年時一次去河里洗澡。空氣燥熱,河水溫潤,我浮躺在緩緩流動的河水里。遠處的村落靜謐無聲,夜空的顏色是一種神奇的湛藍,月光與星光傾灑在河面之上。 從某一個瞬間開始,我的毛孔仿佛被無聲地打開, 整個人的重量開始變輕。覺得自己變成了河面上的一片樹葉、一條小魚、一只不慎落水又掙扎著躍出水面的小鳥。
那算是河水對我的一次啟蒙,那晚的河流分明在啟示我一些什么,它瞬間打開了一個孩子頭腦里的魔盒。看不清楚那個魔盒里裝著什么,但是能發現那里的世界很綺麗,它催促著一個孩子結束對庸常的貪戀,順著被某種感覺啟動的方向走出,走出河流,走向遙遠。
關于白馬河,也不盡然都是美好。傳說這條河每年都要淹死一個人。孩子們是沒有見過人在河里被淹死的場景的,非但不知道害怕,反而有莫名所以的“憤怒”,我也是這樣的孩子之一。
大概是小學四五年級的那年暑假,我們幾個好朋友一起來到白馬河最寬闊的橋面上——據說橋下面是淹死人最多的地方。從橋面到河面的距離大約有十幾米,我們在某種“憤怒”的情緒驅使下, 一次次地從橋面上縱身而下。直玩到頭昏腦漲,手腳上的皮膚都被泡白了,數了數一起跳的朋友還在,一個也沒死,就興高采烈地回家了。
但好運氣是會用完的。我一直覺得是那次的跳河游戲挑蚌了“河神”才導致后來差一點兒死在白馬河里。
我被河水吞沒了,全身像癱瘓了一樣,只要一開口,河水就會不留情地順著喉嚨往下灌。我拼命地用自己掌握的那點兒游泳技巧往水面上浮,耳朵能聽到自己發出的類似于咕嚕咕嚕的聲音。河邊有人在大笑,那是他們覺得我在“裝死”——經常有孩子這么干,把大人騙過來。就在我失去意識的時候,一個大人游到我身邊,把我拖上了河岸。
我像條魚一樣在岸邊干熱的沙土上吐著水,吐了許久才把水吐干。大人們說說笑笑地散去了,能走路的時候我拍拍屁股也回家了。這在鄉村不算什么大事,一條河試圖吞掉一個孩子,最后沒能得逞,這個孩子命大……如此新聞,頂多熱鬧半天就隨風而逝了。
這是我對白馬河的回憶,它曾讓我第一次體驗到生命中那近似瑰麗的一幕,也曾用神秘的力量想要奪走我的生命。它既疼愛你又恨你,既滋養你又扼殺你。(2)它只對留下來的人有這種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感,對于離去的人,卻近乎無情的冷漠。我常常想起故鄉,想起村莊,卻極少想到過那條河流。
常常就是這樣,人們會記得一些輕淺無聊的事,卻會忘卻那些曾在生命里刻下幸福印痕或者隱約傷痛的事物。
(有刪改)
《一條河流和我的命》閱讀題目:
4.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題目將“一條河流”和“我的命”并列,概括了文本主要內容,設置了懸念,引發讀者閱讀興趣,從而關注河流與人的命運的關系。
B. 前兩段從自家窗外河流寫起,自然引出對家鄉河流的懷想;以窗外河流的干涸荒涼, 反襯了白馬河日夜奔流、帶來恩澤的特點。
C. 文章中的描寫生動優美,寫到童年時一次去河里洗澡,從觸覺、聽覺、視覺、想象諸角度展現出一個自己從未留意過的精彩世界。
D. 人們之所以沒有馬上“救我”,是因為孩子們經常這樣騙大人;救完后之所以沒有把 “我”被淹的事情放在心上,是因為死人在鄉村不算大事。
5. 賞析文中畫線句子的修辭手法與表達效果。
6. 白馬河給作者帶來哪些啟示?請根據文本簡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