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艷麗的作品一直是我們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研讀的多數作品之一,在其文章中有很多細節處值得我們細細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路向暖》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一路向暖》閱讀原文:
父親坐在輪椅上:他垂著頭,看不到臉,花白稀疏的頭發掩蓋不住頭皮,一道勒痕從他低垂的后頸處顯露出來,紅紫色的淤血讓人觸目驚心。
她“啊”地一聲站起來,埋頭工作的同事抬起頭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復又低下頭去了。
每個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誰有工夫關心她的情緒呢?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時候,明媚的陽光從窗戶外鋪展到室內,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臉,恍惚中做了一個夢!,
她覺得有必要請假回老家一趟,這個打算已經有了好久了。從去年的秋天開始,她知道父親的中風更嚴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實在是太忙了,一個任務套著一個任務,她沒有辦法停下來。
無論如何必須回去一趟了。這幾天,網絡里、電視上,輪番轟炸似地播報一個關于保姆弒殺老年雇主的新聞,這讓她時不時地做噩夢。
伺候父親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歲左右,圓臉,有一雙與年紀不大相符的清澈的眼睛。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雙帶著笑意的眼睛,憑她在社會上多年歷練的經驗,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從心底里生長出來的善良結成的笑。把一個失語的癱瘓在床的老人交給有著這樣善意笑容的人,她覺得自己是能夠放心的。可現在,她對自己的判斷有了懷疑。電視上那個老女人看起來多憨厚,多無辜,如果不是證據確鑿,她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樣的一個人竟然會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樣,害人!
終于還是請了假,頭也不回地擠進了火車站。她坐在候車室,心神不寧地盯著候車大廳門口那個圓形掛鐘上的時針和分針等車。
母親去世后,父親得了腦中風,不能自由行動,也不能言語,自己又沒有能力將他帶在身邊,只好在老家雇了一個保姆,伺候他的飲食起居。最近兩年,新換了工作,壓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識地逃避著那個有親人卻沒有溫暖的家,直到最近看到那則保姆出事的新聞,她才慌亂起來。她想,應該回去看看了,如果父親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殺人者的同謀。
回鄉的路曲折漫長,火車爬過一座山又一座山,越過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終點似乎遙遙無期,對面一個回鄉的小孩問:媽媽,火車爬得這么慢,為什么不站起來跑呢?
她在眾人的驚嘆中,啞然失笑。小時候,她也問過父母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盡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親無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撫摸她的頭,甚至給她一個獎賞性的擁抱,讓她覺得問一些沒頭沒腦的問題雖然沒有答案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下了車,神思還在恍惚。
有兩年多沒回來,站前的大樓在新廣告牌襯托下,似乎更顯破舊,一輛黃色的出租車恰當地停在她的身邊。司機師傅按響喇叭,這讓她竟然有了手足無措的感覺,就像偶遇一個曾經十分熟悉卻又被自己疏遠的朋友。
車上,她試探性地提起保姆殺人的案子,司機師傅打著哈哈說,現在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這里一個老人死在家里,十幾天才被發現,等打開家門,發現人已經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卻又忍住了。她用一只手扶著頭,轉臉看向窗外,馬路邊的老柳樹不知什么時候已經沒了,路邊被水泥和花磚鋪出了停車場,她想起那幾棵老柳樹,想起曾經在春天的時候,它們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給在這個城市里生活的人們……她拖著行李,走進小區,心臟跟著行李箱的碌碌聲,快節奏地跳著。一個小女孩牽著媽媽的手迎面走了過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倆的身后搖晃著尾巴。
隔著幾十米遠,她看到了那個坐在輪椅上的老人。一個圓臉的老婦人在和旁邊的人攀談,老人坐在輪椅上,春天的陽光照著他黧黑又有幾分紅潤的臉,他正看著前方,想必從視線里發現了令他驚喜的事物。他的眼神瞬間明亮了起來,嘴角有一絲微笑慢慢地鮮活,慢慢地鮮活,最后連她都覺得那微笑已經如這三春暖陽一樣鋪展開,讓她的世界也跟著溫暖鮮活了起來。
(選自《羊城晚報》2016年4月10日)
《一路向暖》閱讀題目:
7. 下列對這篇小說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夢境是對現實的曲折反映。小說開篇對女主人公的一段夢境描寫,用意在于表現女主人公長期以來對遠在家鄉的父親安危的牽掛。
B. 女主人公午睡做噩夢,驚心處“啊”的一聲站起來,同事望了一眼又埋頭工作,可見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 小說中關于保姆的外貌描寫,暗示這位保姆真誠、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選擇是正確的,也為后文老人被照顧安好做了鋪墊。
D. 女主人公沒有能力將父親帶在身邊,近兩年又新換了工作,壓力大,任務多,才一直沒辦法擠出時間回去看父親。
8. 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對待生病的父親,她在情感上出現了哪些變化?請簡要分析。
9. 小說中間為什么要寫在回鄉的火車上女主人公看到一個小孩向媽媽提問題這個情節?請簡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