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司南是什么樣子的
古代司南是什么樣子的
司南是中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據近代考古學家猜測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但并無考古實物。 現比喻行事的準則;正確的指導。
簡介
傳統的觀點認為司南是中國漢代甚至戰國時代華夏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是指南針。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今河北省邯鄲市磁山一帶)一帶。司南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于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后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于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古代華夏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 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司南
歷史發源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道: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據《古礦錄》記載:《明史地理志》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 又《明一統治》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又《古礦錄》記載:《明一統治》稱:磁山,在縣西南30里,土產礦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針的故鄉。一篇提到司南的典籍是《鬼谷子·謀篇第十》:“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鬼谷子,戰國時期人,生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谷子村。鬼谷子活動的地方和文中所記載的鄭人取玉一事,也在邯鄲文化區域內。
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對指南針已有詳細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縫,則能指南。” 據史料記載,1074年,沈括前往河北西路(路,行政組織)查訪,曾經過磁山(現在邯鄲市武安境內)。
李栓慶介紹說,武安在古代叫磁州,《辭海》對磁州的解釋是: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置慈州,唐改慈為磁。以州西北有磁石山,出 磁石,州治又為磁石集散地而得名。李栓慶說,此處所說的磁石山就是現在武安境內的磁山。
典籍記載有關指南針的事情和典籍作者,全都在古代邯鄲為中心的燕趙文化區域內;在可考典籍范圍內記載的中國古代指南 針,全都是用天然磁石磨制而成;且根據先秦典籍記載,產天然磁石的只有武安磁山(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可能制造司南的地方,只能在以邯鄲為中 心的燕趙文化區域內,武安極有可能就是指南針的故鄉。據兩千多年
司南前戰國末期成書的《管子》和《呂氏春秋》記載,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慈石。司南的磁性指南特性是我國著名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書中和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寫的《論衡》書中“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的記載,考證并復原勺形的指南器具 [1] 。磁石的南極(S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制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傳統上認為的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儀器,叫做司南。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