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校長》閱讀原文:
小學校長
金克木
本縣第一小學請我的哥哥去當教員,教英文、算術、音樂、體育,于是他不在家中教我念古書,帶了我去上小學。
學校門口除了校名牌子以外還有個橫匾,上寫三個大字,從右到左,“八蠟廟”,據說是一位書法家寫的。進門又是一道匾,上寫兩個大字,右“勤”左“儉”。這是校訓,大概是校長寫的。入學,貓進校長室。我一抬頭,看見一對好威風的大眼睛閃閃發光,連忙低下頭。聽到哥哥略略介紹我幾句,隨即是校長說話:“論國文程度可以上四年級,算術只能上一年級。好吧,上二年級。晚上補習一年級算術,一兩個星期跟上班。”當晚哥哥便教我阿拉伯數字和加減乘除及等號。
開學第一天校長對全體教員和學生講話,講“校訓”。他說:“勤就是不懶惰。應該做的事情馬上就做。儉就是不浪費,不毀壞有用的東西。要從小養成習慣,長大再學就來不及了。中國大人有貪圖省事和糟蹋東西的壞習慣,所以受外國人欺負,被外國人看不起。一定要從小學生改起,革除壞習慣。教員也要這樣。我是校長,是第一名,我如有不勤不儉的事,新上學的一年級小學生也可以當面對我講出來。只要講得對,我一定改。”我清楚看見他的威嚴的眼睛向全體人員一掃。
不久,縣教育局將第一小學命名為模范小學,校長又召集全體人員講話。這可不是慶祝會,縣教育局來人宣布后,校長一個人講話,說:“不是我們要給人家當模范,是人家要我們做模范。我們全校的人,從我校長起,挑上了一副重擔子。從此每講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模范’二字,要當作饃饃稀飯一樣天天離不開。講錯話,做錯事,知道了就要改。不改就配不上‘模范’二字。”
那時,“修身”課改為“公民”課,各年級都有,都是校長教,一星期上一次。沒有課本,各年級講的也不一樣。他有一段話我至今還記得。
“我們都學唱《國恥紀念歌》。什么是國恥?就是日本逼我們承認‘二十一條’,要我們亡國。為什么日本敢逼迫我們,侮辱我們?因為日本比中國強。日本地比中國小,人比中國少,為什么能比中國強?因為日本的小學生比中國的小學生強。我在日本看見到處都是小學。小孩子個個上學,不上學就罰家長。小學生的一切費用都是政府管的。誰傷損了小學老師和學生就是犯法,要抓進監獄關起來。那時中國還沒有小學。日本辦小學不到20年,小學生長大了,成了好公民。政府用他們打中國。中國就打不過了,這時才辦小學,已經遲了,還不快辦,多辦,好好辦,照這樣拖下去,10年、20年以后還是沒有好公民,還得挨日本的打,還會亡國。我從日本回來,什么事都不干,就把這所八蠟廟改辦成小學,自己當校長。我要辦一輩子小學。你們從一年級就要不忘國恥,立志當好學生,將來當好公民,要中國人在世界上不受人欺負恥笑,不被人心里瞧不起。中國要比上日本就一定要把小學辦得比上日本小學。一國有沒有希望就是看小學好不好,要看小學生會變成好公民還是壞公民。不論什么國,小學生都是一國的將來;小學生是一國的性命,命根子。我們大人不能讓你們長大了當亡國奴。”這是70年前的話了。說話的人早已化為塵土了。
文本二:
平常人的語言文字只求其能達,藝術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實——對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實。福樓拜致力字句的推敲,他認為只有一個名詞能夠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個形容詞能夠描寫他心中的一種特色,只有一個動詞能夠表示他心中的一個動作,至于字的聲音、句的長短,都是藝術上不可忽略的問題。譬如長的句子表示溫和弛緩,短的句子代表強硬急迫,在修辭學的范圍內,有許多地方都是寫散文的藝術家所應當注意的。
散文美妙多端,然而其最高的理想也不過是“簡單”二字而已。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藝術上的毛病,大概全是與這個簡單的理想相反的現象。散文最常犯的毛病無非下面幾種:太多枝節,太煩冗,太生硬,太粗陋。枝節多了,文章的線索便不清楚,讀者要很用力地追尋文章的旨趣,結果是得不到一個單純的印象,太煩冗,則讀者易于生厭,并且在瑣碎處致力太過,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訴于讀者。太生硬,則無趣味,不能引人入勝。太粗陋,則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堪卒讀,并且也失掉了純潔的精神。散文的藝術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割愛”。一句有趣的俏皮話,若與題旨無關,只得割愛;一段題外的枝節,與全文不生密切關系,也只得割愛;一個美麗的典故,一個漂亮的字眼,凡是與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愛。散文的美,不在于你能旁征博引多少,亦不在于你有多少典麗的辭句,而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凈凈、直截了當地表現出來。散文的文調應該是活潑的,而不是堆砌的——應該是像一泓流水那樣活潑流動。要避免堆砌的毛病,相當的自然是必須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當的自然,同時也必須顯示作者個人的心情,散文要寫得親切,即要寫得自然。
(摘編自梁實秋《論散文》)
《小學校長》閱讀題目: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學第一天校長對教員和學生的講話,顯示了一個知識分子對中國國民性的深刻認知,塑造了他憂國憂民、率先垂范的形象。
B.自己辦的學校被命名為模范小學,校長不但沒有絲毫的得意忘形,反而增強了憂患意識,認為師生們身上從此多了一副重擔子。
C.文本一主要通過四處語言描寫來塑造校長的形象,文中沒有議論、抒情的文字,作者的情感就隱藏在看似平淡的描寫當中。
D.文本一緊緊圍繞標題“小學校長”組織材料,主要講了小學校長努力引導小學生養成良好習慣,以及他當初為什么要辦小學。
2、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八蠟廟是封建社會祭祀八個農業神祗的場所,將八蠟廟改辦成小學,反映了當時新文化運動反封建、反迷信的社會背景。
B.從校長關于《國恥紀念歌》的一段話可以看出,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不斷侵略激發了有識之士興辦教育以圖強國的責任感。
C.文本一中的校長與《藤野先生》中的“我”一樣,都痛感中國人的麻木愚昧,都將自己的人生事業與振興國家聯系在一起。
D.福樓拜致力字句的推敲,這與賈島推敲的故事說明了同一個道理: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家都非常注重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3、文本二說散文“最高的理想也不過是‘簡單’二字而已”,如何理解這里的“簡單”?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
4、如果以文本二的觀點評價,你認為文本一是不是一篇好的散文?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