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將每年24節(jié)氣的秋分日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這是我國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jié)日。將極大地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和獲得感。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三農"工作及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是一件蘊涵人民情懷的好事和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大事。
壬寅年秋分節(jié)氣,我國成功地舉辦了第四屆“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不僅再現了我國農村改革發(fā)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自古以來以農為本的傳統(tǒng),而且進一步體現了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戰(zhàn)略物資,是14億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
“民為國之基,谷為民之命。”“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古今中外,糧食歷來是民心穩(wěn)定、社會穩(wěn)定、國家穩(wěn)定的基礎。糧食安全是事關人民幸福、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安全的大事,是國之大者。
關于糧食安全,197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為“應該保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夠得到未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強調獲取足夠的糧食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生活權利。198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又作了重新修改,提出糧食安全的目標為“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換言之,糧食安全就是要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吃飽飯。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要發(fā)展、要干活,先要讓勞動者吃飽飯。古代打仗還講究“兵馬未到,糧草先行。”這些,都足以說明糧食在平時和戰(zhàn)時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糧食作為一種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和人們的基本口糧,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世界各國的歷史經驗和當今疫情防控的現狀,都清醒地告誡我們:“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是永恒的真理。
糧食安全關乎國運民生。我國又是個農業(yè)古國和人口大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農業(yè)和糧食安全,即所謂的江山社稷。社稷是指民生,江山就是國家,民生安定,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始終把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在我國農村,目前人們已經告別和遠離了解放前那種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缺吃短穿、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窮苦日子。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我國人民的生活,較改革開放初、尤其是建國初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xù)多年穩(wěn)定在1.3萬億斤以上,谷物產量居世界首位。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0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創(chuàng)造了用僅占全球7%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人間奇跡。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糧食安全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yè)振興行動,強化農業(yè)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qū)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新的糧食安全觀,確立了我國糧食安全戰(zhàn)略。即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建成高標準農田、振興種業(yè)、強化農業(yè)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等,確保我國14億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糧食安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首先要堅持黨政同責。就是要明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都要把糧食安全作為共同的責任牢牢地扛起來,并且認認真真地抓緊抓好。
其次要堅守耕地紅線。沒有足夠的耕地做保障,何談糧食安全。十八億畝耕地之所以是紅線,這就意味著它是14億人民的口糧田,是人民群眾的米袋子、面罐子。況且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糧食安全壓力巨大。耕地問題關系到我國社會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問題。因此,十八億畝耕地這根紅線就是全國人民的生命線,是堅決不能碰和必須確保萬無一失的。
40多年前,我高中畢業(yè)回鄉(xiāng)務農時,位于乾縣北部的關中盆地向渭北高原過渡地帶沒有灌溉條件的旱地,靠天吃飯。正常年份每畝地生產的糧食扣除集體預留,也就只能夠一個人全年的口糧。因此,我們一定要加倍珍惜現有的每一分一厘有限的耕地,堅決杜絕拋荒撂荒、廣種薄收等浪費耕地的現象。
永久基本農田,是指無論什么情況下都不能改變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它用的基本農田。2020年我國的永久基本農田為不少于15.46億畝。高標準農田是指能集中連片、便于機械化耕作、旱澇保收的高產穩(wěn)產農田。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任務,是加快落實“藏糧于地”戰(zhàn)略,鞏固和提高我國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
第三,實現農業(yè)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種子是農業(yè)的“芯片”,種業(yè)安全是糧食安全的前提。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實施種業(yè)振興行動方面已經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要加快落實“藏糧于技”戰(zhàn)略,強化農業(yè)科技和裝備支撐,完善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qū)利益補償機制等。力爭多產量,產好糧,真正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目前,我國14億人的吃飯問題雖然解決了。放眼全球,吃飽的問題仍然是個世界難題。糧食安全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我們要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我們今天并不是生活在一個沒有饑餓的年代,而只是僅僅生活在一個沒有饑餓的國家。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fā)布的《2022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共有53個國家或地區(qū)約1.93億人經歷了糧食危機或糧食不安全程度進一步惡化。就在剛剛過去不久的2022年10月,世界糧食計劃署發(fā)出警告稱,隨著全球糧食危機持續(xù)加深,越來越多的人陷入急性糧食不安全狀態(tài),僅在2022年的前幾個月里,全球饑餓人口就從2.82億激增到3.45億,全球可能再次面臨破紀錄的饑餓年。
說到饑餓,不由得我想起最令陜西人、關中人揪心的、也是我小時候爺爺奶奶們整天掛在嘴邊的“民國十八年年饉”(關中人叫年景荒)。民國十七年(1928年)至民國十九年,在我國持續(xù)了3年之久、以陜西、甘肅為中心的北方八省大饑荒(也叫關中大饑荒),波及了近大半個中國。其規(guī)模之大,災難之慘烈,在中國以及世界歷史上都極其罕見。導致1300多萬人死亡,且以陜西關中旱災最為嚴重。
據1930年底陜西省的災情報告,持續(xù)干旱造成全省有200多萬人被活活餓死,200多萬人流離失所,800多萬人以樹皮、草根、觀音土等茍延生命于奄奄一息。在旱災發(fā)生的同時,還伴有風災、雹災、蟲災、瘟災、水災、火災、兵匪之災等一同降臨,使陜西全境92縣悉數蒙難,整個八百里秦川,赤野千里,尸骨遍地,慘絕人寰。
為了確保這90多年前的歷史悲劇不再重演,我們務必全方位夯實我國糧食安全的根基。把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當然,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絕不只是黨和政府的事,也不只是農民和科學家們的事,而是事關我們每一個人,需要從我們每一個人做起,從節(jié)約每一粒糧食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