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看日出教案 日出日落教案篇一
——細致地觀察;細致準確生動地描寫;采用恰當的修辭;前后描寫的一致性和整體性等。(板書)
但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想讓大家來幫我解決。你看:
再向下看,云層像灰色急流,在滾滾流開,好讓光線投到大地上去,使整個世界大放光明。
作者采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把云層形容為主動讓開的“急流”,這是云層的實際狀態,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呢?
還有:瞧!那跳躍的光柱又向前移動了,帶著一種肅穆的歡悅,向上飛似的擁出一輪朝日。
“肅穆的歡悅”是太陽自身的狀態,還是作者主觀的感受?
——事實上,本文許多句子都是這樣。要寫好景物,除了準確細致地觀察和描寫以外,一定還要有本人心靈的加入。才能夠寫出與眾不同的那份感受,才能讓文字活起來。(板書)
古人說:“以情觀山,則情滿于山”, 不論觀什么,都應如此。我們今天講的,可以說是“以情觀天,則情滿于天”吧。
老師還有問題,本文不是寫日出嗎?可是你們翻翻,全文作者直接寫日出的感受的篇幅有多大?
——才五分之二!另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是引用別人文章,還有五分之二左右是寫自己在印度和黃山兩個地方沒看成日出。(板書)
問:把這么多的文字花在這些方面是不是跑題了?
——不是跑題。這樣寫使文章的表達豐富了。用別人所經歷的日出來烘托自己經歷的日出,用自己兩次特意等待日出卻終竟失望,來蓄勢反襯出這次飛機上看到的日出,顯出此次觀賞的彌足珍貴。
這樣的寫法也是散文常見的寫法,我們常說的“形散神不散”。
看日出教案 日出日落教案篇二
(一)帶學生去觀察天空,并完成200字左右的描寫性小作文。
觀察前指導:
①用心靈去親近自然。不同的人觀察同一景物會有不同的體驗,受到個性、心情、角度等等的影響。寫出自己的獨特體驗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②觀察要細致。可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去觀察,如:天空的顏色,天上各種景物的特點和變化等。并用心體驗:這些景物景象讓你有什么樣的感受、聯想和想象?
③描寫也要細致??梢圆捎枚喾N修辭來幫助表達。
批改時注意:①真實的個性化的感受。②生動細致的觀察與描寫。
(二)安排本文的預習。
看日出教案 日出日落教案篇三
讓孩子挑選他們喜歡的段落來朗讀(可集體讀,也可分組或一個一個輪流),并談談為什么喜歡這個段落。
1.朗讀指導:注意重音與節奏。如:
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巖頭,面對著/彌漫的/云天,在一瞬時間內,觀察那/偉大誕生的景象,看火、熱、生命、光明怎樣一起/來到人間。
這線/紅得透亮,閃著金光,如同沸騰的溶液/一下拋濺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沖,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光明的白晝/由夜空中迸射出來的/一剎那。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鮮紅,火一般強烈,不知不覺,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我看見/飛機的翅膀/紅了,窗玻璃/紅了,機艙座里每一個酣睡者的面孔/紅了。
(重音:“.” ;停頓:“/”)
2.討論:作者的描寫跟剛才你們的描述是不是完全一樣?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關于日出、特別是色彩方面的新詞句有哪些呢?
引導學生注意本文細致的觀察和描寫,以及采用修辭產生的效果等。
(1)細致寫出日出過程中隨著時間推移天空呈現的色彩變化。如:
清冷的淡藍色 黑沉沉 紅帶 紅海 暗紅色的光 黑色無邊 磁藍色 墨藍色 矗起一道細細的拋物線 紅得透亮,閃著金光 更紅更亮的小片 晶光耀眼 整個世界大放光明
(2)采用比喻產生的表達效果。如:
我們一言不語地觀看,那緋紅的小球在天邊升起,一片冬意朦朧的光照擴展開了,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濫的平原中間,只是這里或那里露出來一塊塊干的土壤。
問:海涅的這組句子中,“一片白浪的?!薄昂樗簽E”到底寫的是什么?
——寫的是云海和它的狀貌。作者實際是站在布羅肯高峰上,他說“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像是”,“使人以為”就是說并不是真的,“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山峰的大部是被云海所遮蔽,給人造成了錯覺。這里用了借喻的手法,寫出晨曦微明中從高峰遠望,云海茫茫給人的印象。
提示:如果直接寫“云海”,因為常見,就很難給讀者新鮮的沖擊力,而作者這么一寫,就把他那份獨特的感受,細膩而生動地推到讀者眼前了。
一眨眼工夫,我看見飛機的翅膀紅了,窗玻璃紅了,機艙座里每一上酣睡者的面孔紅了。這時一切一切都寧靜極了,整個宇宙就像剛誕生過嬰兒的母親一樣溫柔、安靜,充滿清新、幸福之感。
問: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用“誕生過嬰兒的母親”來比喻整個宇宙?這個比喻與后面的議論有什么關系?
——與文章所表達的歌頌祖國的主旨相關,因而對后面以議論抒情的方式來歌頌新中國起到鋪墊的作用。寫作年代是1958年,新中國剛成立9年,全國正處于政治理想的激情中,作者亦同。
提示:比喻是散文中一種較為常見的修辭手法,目的是使表達的事物生動形象。但是,用什么來比喻是有講究的。使用比喻,要注意在感情上,語言風格上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