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浮生六記讀后感600 浮生六記讀書感篇一
沈復之所以成為我們熟知的“沈復”,不僅僅依賴于他自身的才華、深情、意趣,很大程度上,還歸功于他的妻子蕓。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此段描述已足見蕓的魅力。
在那個時代,蕓不僅能打理好家里的事務,還能做女紅養家、自學識字,陪沈復賞花賞月、吟詩作對,把清貧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她心地善良,心路活潑,感性風雅而不失緘默沉靜,難怪林語堂先生說她是“中國文學里最可愛的一個女人”。反倒是沈復,半生游學,卻一直碌碌無功,甚至多次意氣用事陷家庭于困境,始終未能給蕓穩定富足的生活,四十一歲的蕓終在深深的遺憾中客死他鄉。
沈復遇到蕓,是幸運;蕓遇到沈復,是幸運,也是不幸。他們相遇,是中國文學的幸運。
《浮生六記》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是“閑情記趣”,原來日子真的可以過成詩,而這首詩真的可以和錢沒多大關系,實為驚艷。
真遺憾,我喜歡畫畫卻不會畫畫,真想作一本插畫版的《浮生六記》,把沈復和蕓的才情意趣都畫下來。
浮生六記讀后感600 浮生六記讀書感篇二
想去聽的人生第一場演唱會名字叫“浮生之旅”。與這部書一樣,都用到了“浮生”這個詞。
他們在巡回演出的海報上這樣寫道:
“浮生”一詞該怎么解釋呢,是浮浮沉沉的生命,還是漂浮轉而安穩的一生,抑或是浮生偷得半日閑的愜意,都是,也都不是。浮生該是依附于你,是風向隨你,是晝夜在你手里,屬于你的,任你浮想的一生。
人之生命便是一場路途,前路漫漫不能回頭。總要走的,要來的,要遇見的,要失散的。有些行囊帶不走,有些行囊丟不掉,所以這一生,也是“浮生之旅”。
文字是個好東西,借由它我們才能看到沈復的這部《浮生六記》,才能穿過歷史的塵埃去一探數百年前一個古人的浮生之旅。
文言文做成的文章初讀確實有些吃力,可慢慢讀進去才發現原來文字竟可以精煉到如此的地步,短短幾個字就能把人物、景物描寫的透徹入里,鮮明生動。
不得不佩服沈復的文字功底。跟著他的文字了解到他的浮沉一生,有他對妻子的深沉感情,有對家庭親情寡薄的無奈,也有對山物景色的獨到見解。讀起來讓人時而羨慕,時而唏噓,漂亮的文字。
人生果然若江河,時而湍急時而平緩,從不缺故事。沒有永遠有趣的日子,也沒有永遠悲慘的生活。若能做到不妄喜,不妄悲,知世事無常是人生常態,能坦然用平淡之心待之,浮浮沉沉中淡然過完這一生也未必不是喜事一樁。
這樣的書值得多讀幾遍,并不是所有印成的鉛字都能稱作書。歷經數百年仍能流傳至今,甚至被稱為小紅樓夢必有它過人之處。有時翻一段文字出來,一個人慢慢通讀下來,細細咀嚼,其意境之美,總覺言語難以表達。
浮生六記讀后感600 浮生六記讀書感篇三
《浮生六記》這本書擱置多年沒再看,現在已經忘得差不多一干二凈了,前幾天在頭條上看了“舞馬長槍”老師的分享后,勾起了一點兒記憶。
《浮生六記》人稱“晚清小紅樓夢”,講的是發生在二百年前的一個愛情故事。他們稱贊沈復和蕓娘的伉儷情深,也感嘆蕓娘的有趣,還稱她為“中國歷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我看完后,卻覺得有一點悲哀。
初始的沈復和蕓娘真的很甜,從小相識,相知,相愛,花前月下,聯詩對賦,生活平淡,卻有諸多情趣。
蕓娘即是才女,也算得上是賢妻,反觀沈復也就是一個才子書生了吧?
年輕時靠著父親生活,活得很是瀟灑。無法處理好家庭的關系,被趕出家門,生活潦倒,風雅卻不少。
他有多愛自己的妻子,真的沒多少。做他的妻子,蕓娘受了很多委屈,有的和他無關,有些卻是他帶來的。
蕓娘為他納妾,操持家務,跟他過窮苦日子,可以說是那個年代女人的命運,也是蕓娘甘之如飴的,我不能說什么。
可是一個男人,自己入不了仕途(雖然做過幕僚),也做不了生意,基本沒有能力養家糊口。有家小,還那么天真,就知道玩樂,要讓女兒當童養媳,兒子也年幼死去,跟隨他流浪的妻子也早逝,真的沒有什么值得頌揚的。
選擇跟一個人一起生活,真的不能只看ta說了什么,而是看ta做了什么,再多的情話,也填不平因為ta而受到的傷害。
你可以心甘情愿為ta吃苦受累,但ta不該就那么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做什么努力和改變。
這本書是清代散文家沈復寫給亡妻蕓娘的絕美情書。從初見的怦然心動到婚后的舉案齊眉,從談詩論畫到賞月弄花,平的柴米夫妻將清貧的日子過成了詩意佳話。他們遭遇了家庭變故,半生坎坷,顛沛流離,卻一直不離不棄、相扶相依。
浮生六記讀后感600 浮生六記讀書感篇四
“令堂以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薄}記
蕓,這位擁有了許多美好品質的女人,為何最后落到如此下場——“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初看只覺是因血疾,而后想到血疾并非平白無故。之前有許多引子,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悲劇。
血疾始因弟亡母喪,悲痛過甚。而最大的引子并非憨園,而是姚姬。
在古代的封建禮數中,一夫可納多妾,而妻乃父母指定。被強迫結在一起的并非愛情與親情,而是兩個人苦苦糾纏的一生,彼此間何來“信任”可談。沈父也想納妄,因為他與沈母并無家人間的溫暖;沈母又不信任蕓,認為她在信中亂寫。陳蕓呢,她只想當一個好媳婦,不想破壞沈家的表面和諧,把過錯歸結于自己,最后支撐不住而崩塌。
這是一個家庭嗎?互相猜疑、不信任,他們只是被許多的上一代,用一雙籠罩世界的黑色大手關起來的毫無關系的人,在黑色的猜疑中互相折磨著對方。讓他們大打出手的,只是因為姚姬這個可憐的引子。她將黑暗中埋藏的封建禮教引出,撕破了血淋淋的手,手中填充的棉花密密麻麻寫滿了“表面和諧”與“封建禮教”。
憨園負蕓,倒也是個引子。只是若沒有沈家父母趕蕓出門,何來“憨園負蕓”、“阿雙逃矣”。哪怕蕓為情深之人,血疾也不會匆匆奪命。
她的后半生在“好媳婦”與“封建禮教”中被撞得崩潰。
姚姬,只是封建禮教的引子。而陳蕓,只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
浮生六記讀后感600 浮生六記讀書感篇五
《浮生六記》的譯文者張佳諱在序言中寫到“古來通文辭,善解語的才女,和通情達理,癡情一往的妻子許多時候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蕓身上,渾身璞玉地湊成了一體?!绷终Z堂也曾經評價過蕓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蕓,就是沈復所編寫的浮生六記中閨房記樂中的重要人物。
沈復自小便有親事的,但由于對方病逝,也是無可奈何的,同時也讓他在一次機遇中結識了蕓這個溫暖賢良的人。
蕓所生長的環境不是那么良好,多年來一直都在除了丈夫疼愛而沒有什么地位的家庭里當媳婦兒,雖然有為人婦的許多壓力,但她依舊活地瀟灑自在。而且溫柔冷靜,落落大方,總是十分寬容沈復,這做為一個女子,確實是十分可愛的地方。也是蕓之所以成為本書的亮點之處。
在文章中我印象很深的便是蕓女扮男裝同沈復出門去逛廟會,害怕惹了麻煩,大方地承認自己的女人身份。將蕓的活潑可愛寫的活靈活現。還有一處十分令人動容的故事,便是蕓主動幫沈復找妾室,而且十分樂意,并說這樣一來便有姐妹同自己一同了,這樣便不會孤獨。后來認識了憨園,也是十分優秀的女子,便幫丈夫暗示,雖說最后憨園還是因為社會的封建而被嫁到有錢人家里,但這件事卻寫出了蕓的心胸開闊,溫婉賢良。
蕓是《浮生六記》的一抹美麗的色彩,蕓的早逝也無不是一個遺憾,但蕓的可愛之處卻被眾人所頌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