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設計篇一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新課程以“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為基本理念,這意味著我們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將要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生產模式”,讓每個學生的個體獲得充分地發展,培養出有個性的人才。這個案例就本著新課程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游戲、采訪、學生互相之間設疑解疑,仿寫,賞析音樂等等,它不但豐富了教學手段、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2、以讀為本,運用各種朗讀法,欣賞品味文章。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語言比較地生動傳神,也有一些含義比較深刻的話,不可能光靠著語言的傳達給學生,在這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學生多次的朗讀來引導他們自主地欣賞品味這些語言,教師靈活地運用快速閱讀、默讀、齊讀、分角色朗讀來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其中的內涵,在讀中培養朗讀能力。
3、在實踐中去體驗文章深厚的情感。
課程內容不應該是單一的、理論化、體系化的書本知識,而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如果沒法真實,也可以類比式的仿真體驗,使文化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運用“盲人畫家畫牛頭”的游戲導入就是為了讓學生真實地體會到盲人失去視力的痛苦,從而聯系課文體會到失去聽力的貝多芬,將面臨怎樣的災難。這時候,學生對貝多芬的崇敬之情絕對不會只是浮于表面的,他們對“偉大”這個詞會有新的體會的。
4、賞識學生、全員參與、共同發展
欣賞音樂等活動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一大難題,特別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但是正是這給活動的順利進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遭受如此大的打擊與挫折,卻能創作如此震撼人心的驚世名作)效應,強化教學效果。之所以選擇《命運交響曲》,是因為從古至今,貝多芬這個名字就始終與古典音樂等量齊觀,他的才能和他的堅毅精神以一種獨一無二的音樂方式結合在了一起。特別是這首人人皆知的貝五,即貝多芬第五交響樂,又名“命運”。雖然這交響曲欣賞水平要求極高,我也不是想上成專業的音樂鑒賞課,但是我覺得這么好的音樂雖然不能決定和改變什么,但它給人心靈上的震撼卻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怎么能隨便放過這樣一個好時機?這時,老師就必須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和手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教師始終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即使學生的答案不夠準確甚至完全錯誤,教師也會面帶微笑地鼓勵他們,諸如“同學們的回答真是各具特色,都有一定的道理,可真讓老師刮目相看”等等。這樣就能全員參與積極提高。事實上我的學生也真的讓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全員參與討論游戲等活動,特別是我們班的郁軍同學,雖然是弱智學生,但他在這樣寬松熱烈的氣氛下,也勇敢地表現了自己。
總之,這案例本著新課程新理念的思想,運用多種渠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在游戲、討論、賞析中得到了自己的真切體驗,作為新課程標準的實驗老師,我也試著闡釋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希望通過嘗試,可以走出一條可行的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道路。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設計】
一、創意說明
《音》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是一篇讓學生認識貝多芬、了解貝多芬,學習貝多芬的人物傳記。而這篇人物傳記不同于一般的人物傳記,它沒有詳盡地介紹貝多芬如何創作了他那些經典的交響樂(作為“樂圣”貝多芬的音樂地位和音樂成就無人能及),而是把貝多芬作為和苦難命運作斗爭的代表來描寫、刻畫的。作為這一代表,貝多芬同樣令人崇敬!作家用出色的肖像描寫,從中表現了貝多芬的生活遭遇、個性氣質和精神風貌,反映出了貝多芬作為普通人的不為人知的一面。
語文學習,無論是語言積累還是情感熏陶,都要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才能實現,本堂課教學設計以讓學生看、聽、讀、說等實踐活動為核心,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合作交流把個體的、片面的認識趨于完整。教學要達到三方面目的:知識和能力:學習出色的肖像描寫的傳神達意之效果,體會文章語言形式與內在表達內容高度的統一。過程和方法:看錄相、聽交響曲、讀課文、說感受,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合作學習。情感和態度:感受貝多芬與命運作不屈斗爭的頑強精神,讓學生有不畏困難的健康的心理,有知難而進的進取精神。
二、教學步驟(本課設計為一課時)
1、導入課文,簡介作者。
⑴ 導入:音樂導入法,放《命運交響曲》,讓學生聆聽,再讓學生談自己心目中的貝多芬。教師再補充“正如大家所談到的,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但同時也是一位平凡的普通人,他與平凡人一樣會遭受病痛的折磨,對孤獨忍無可忍,渴望與別人交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音》,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⑵ 簡介作者:(多媒體顯示,學生齊讀何為有關信息)
2、初步了解貝多芬:
⑴ 電腦課件顯示《貝多芬》的文字介紹,學生自由朗讀。
⑵ 電腦課件顯示《貝多芬》交響樂的表演片段,學生認真觀看賞析。
通過文字和音像資料,學生對貝多芬有初步了解和直觀感受,為理解課文中肖像描寫展示貝多芬性格、氣質打下基礎。
3、自讀課文整體把握:
電腦課件展示學生自主學習任務:找出文中的肖像描寫,并把握人物的性格、氣質。這個問題設計內容涵蓋全文,答案在文中亦易于發現,學生能較為輕松完成,對人物性格就能較為準確歸納感受。
4、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⑴ 理清文中敘述的幾件事。(此環節已放在預習中完成,這里可簡單帶過。)
⑵ 小組分工朗讀,自由發言,暢談閱讀課文的感受。
⑶ 對自主學習部分小組里提出疑問并讓他們試著相互解答。(教師充分引導,使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提升了能力,降低了難度。)
5、全班范圍里提出疑問并試著相互解答:(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學生的個體的片面的認識趨于完整)
6、教學小結:學習作者借助肖像描寫來展現人物的精神世界,以貝多芬的精神來激勵自己成長。
7、作業布置:
⑴ 合作交流課后的“研討與練習”。
⑵ 用5分鐘寫一片段作文,要求描寫本班同學,不出現姓名,由大家判斷是誰,最后學生評點其優劣。
【精彩片段】
教師:我們將隨著課文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世界。請大家思考:讀了這篇課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文中的哪些地方的肖像描寫使你有這種感受?
學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貝多芬生活的簡單,物質生活的簡單。文章5自然段中說:“他自己做東西吃,吃得簡單隨便……”7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所有這些看上去都已經顯得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從這兩處我們可看出,貝多芬不在意物質享受。對他來說,精神的充實遠比物質的享受更有意義。我們也可以這樣說,貝多芬將他所有的時間都給了他鐘愛的音樂,他不希望以奢華生活浪費他的時間。
教師:這個同學能夠抓住女傭的語言和貝多芬的衣著來分析,很好。
(板書:生活簡單 衣著描寫)
學生2:我感受最深的貝多芬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他雖然有那么多的不幸和苦難,但他并沒有因此而甘心墮落,而是頑強的抗爭。請大家注意這幾處的描寫。6段的“一個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而他給人明顯的印象就是他能擔負得起。”8段的“人們可以看見他那只有力的大手”。10.5段的“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勃的頭發”“深邃的眼睛……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一張緊閉的嘴,襯著略帶方形的下頦,整個描繪出堅忍無比的意志。”這些描寫都在告訴我們,他在以自己的不屈不撓向命運抗爭。
教師:這位同學能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寫,洞悉人物的內心世界,很好。角度抓得好,分析也好。命運的苦難并沒有貝多芬壓倒,相反,他勇敢地直面這些苦難,不妥協不屈服。
(板書:不屈不撓 外貌描寫)
學生3:我和他的感受相同。但我想再作補充。除了外貌描寫,在語言、神態的描寫上也有體現。比如22段的“頭顱在熔巖內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23段的“貝多芬激動而又沉郁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來訪者。”這兩處也可以讓我們體會到貝多芬內心的堅定、勇敢和永不屈服。
教師:補充得很好。其實也是作者想要著力刻畫的。除了外貌描寫,作者還通過自己的評論性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偉人的敬仰,最典型的是25段中省略號后的那段話。作者已經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用抒情性的議論傾訴著自己的感受。
(板書:永不屈服 神態描寫)
學生4:我感受最深的是貝多芬的善良可愛。他是一個性情古怪的人,也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他有偉大顯赫的一面,也有著可愛純樸的一面。文章15段有這樣一句話:“臉上浮現出善良的微笑”,展示了貝多芬內心善良的一面,并不像人們想像中的不可親近。文章25、26段寫的是他向客人講述自己的故事。他其實是很可愛的人,甚至有點孩子氣。
教師:我非常欣賞這位同學的發言。他深入到貝多芬的靈魂深處,他看到了人們不常看到的善良、可愛、純樸。貝多芬是一位偉人、怪人,但也是一位善良、純樸有愛心的人。
(板書:善良可愛 神態描寫)
學生5:我感受最深的是貝多芬內心的渴望。我覺得他是一個充滿渴望的人,他的內心有很多向往與追求。第10~15段有一個詞“神往”,這個詞用得非常好,它寫出了貝多芬對交流的渴望、對寧靜的渴望。第18段有兩個詞:“一滴淚”、“好靈魂”,這是他在看了客人的紙條后的真情流露,反映出他內心渴望與外界交流,渴望人們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教師:分析得非常漂亮。能夠從詞語中,深入體會出人物的內心世界,這很好。的確,貝多芬是一個內心充滿了渴望的人,他渴望被人了解,渴望走出孤獨,渴望像一個正常人一樣生活。這種渴望,其實也就是他對生活的追求和熱愛。種種的不幸并沒有磨滅他對生活的熱情,相反卻激起了他對生活更大、更多的熱情。那么大家說,這里我們是概括為“充滿渴望”呢,還是概括為“熱愛生活”?
(學生對這兩個詞進行比較討論。討論很有必要,因為兩種概括各有理由。選擇“充滿渴望”,重在表現貝多芬的孤獨寂寞。選擇“熱愛生活”,重在表現他的不屈不撓。如果爭議不休,可以兩詞兼用,因為它們的角度各不相同)
……
教師:大家用自己的眼光觀察、剖析著貝多芬,展示了他作為普通人的另一面。我們來看一個板書。
善良可愛、永不屈服
生活簡單、充滿渴望 外貌描寫 神態描寫 衣著描寫
熱愛生活、不屈不撓
能把他還原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感謝作者何為先生,如果不是他的描寫,也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作為偉大音樂家的貝多芬,他的內心多么孤獨和渴望,有著多少無奈與痛苦,又有著多少堅韌和剛強。同樣,如果我們不知道他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就無法真正理解他在生命長河中的抗爭、不屈、勇敢和頑強!讓我們記住這樣的話:
“誰也別想戰勝我,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之魂,是哲學上“大寫的人”同命運荒誕那部分勇猛搏斗之魂。
作為精神世界的巨人,貝多芬的一生是灑脫的一生。他正是后來海明威所贊賞的那種斗士:“人并不是生來被打敗的。”
三、體驗反思
教師以記者的身份采訪在座的學生,請他們用一句話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
學生1:貝多芬是一面旗幟,它永遠飄揚在身處逆境的人們的心頭;貝多芬是路標,它永遠聳立在歧路雜處的人生旅途上。
學生2:貝多芬,我永遠的偶像。
學生3:天才來自勤奮,成功來自不屈。
學生4:別驚異于成功的輝煌,多看看背后的憂傷和淚水,這或許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學生5:好的運氣令人羨慕,而戰勝厄運則令人敬佩。
學生6:偉人就是像神那樣無畏的普通人。最美好的品質是在厄運中被顯示的。
學生7:一切幸運并非沒有煩惱,而一切厄運也決非沒有希望。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設計篇三
客人敲開了貝多芬的家門。
“他不肯接見你的,”一個女傭站在門檻上為難地說,“他誰都不肯接見。他厭惡別人打擾他,他要的是孤獨和安靜……”
但是這個好心腸的女人經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著她的圍裙答應去試試看,不過,她說:“答應我,你們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決定去留。”
她帶領來客到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兩架對放的大鋼琴。女傭在一旁指點著說:
“他在這架鋼琴上工作,他在那架鋼琴上經常彈奏。別以為這房間雜亂無章,我曾經想收拾一下,后來發覺那是徒勞的。他不喜歡我整理房間,就算整理好了,兩分鐘內就會弄得零亂不堪。過去那一邊是他的廚房,他自己做東西吃,吃得簡單隨便,也不讓我幫他一點忙。可憐他幾乎完全聾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聲音他都聽不清楚,看著真教人難受。還有他那個流氓一樣的侄子,一天到晚來麻煩他。瞧,他下來了,我希望他不會責怪我。”
沉重的腳步聲踏在樓梯上清晰可聞。到第二層的時候,他稍稍停留。隨后他走進門來了。一個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兩肩極寬闊,仿佛要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及命運的擔子,而他給人明顯的印象就是他能擔負得起。
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藍色的,胸前的紐扣是黃色的,里面一件純白的背心,所有這些看上去都已經顯得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上衣的背后似乎還拖著什么東西。據女傭解釋,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聽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他無視屋內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樣蹲伏著的大鋼琴旁邊,習慣地坐下來,拿起一枝筆。人們可以看見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帶著好像敬畏又好像憐惜的神情,默不作聲地望著他。他的臉上呈現出悲劇,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勃的頭發,蓋在他的頭上,好像有生以來從未梳過;深邃的眼睛略帶灰色,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長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張緊閉的嘴,襯著略帶方形的下頦,整個描繪出堅忍無比的生的意志。
女傭略一躊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煩的。
“什么?又怎么了?”他大聲說。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語:“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樣子。”
女傭向客人指了指。
貝多芬說:“誰?那是誰?”
他又粗著嗓子喊道:“你們說的聲音大些,我是個聾子。”
客人小心翼翼遞過去一張字條。貝多芬戴上眼鏡,專注地凝視了一會兒:“好,你們竟敢到獸穴里來抓老獅子的毛。”他說,雖然嚴肅,但臉上浮現出善良的微笑,“你們很勇敢……可是你們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難使我聽懂你們的話。過來坐在我旁邊,你們知道我聽不見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隨手拿過來一張紙一枝鉛筆給客人。
客人在紙上寫著:“我們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帶給萬千大眾,使他們了解您真實的好靈魂。”
看了這幾句話,一滴淚在大音樂家眼里閃光。他喃喃地如同獨語:“我的好靈魂!人家都當我是個厭世者,你們怎么會想到這個!在這里我孤零零地坐著,寫我的音符我將永遠聽不見音樂,但是在我心里發出的回響,比任何樂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時不免嘆息,我真軟弱……一個音樂家最大的悲劇是喪失了聽覺。”
貝多芬神往地說:
“一個人到田野去,有時候我想,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他接著說: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巖內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
貝多芬激動而又沉郁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來訪者,客人不停地記下來。
命運加在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將他的靈魂鎖閉在磐石一樣密不通風的“耳聾”之中。這猶如一座不見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過,“聾”雖然帶來了無可比擬的不幸和煩憂,卻也帶來了與人世的喧囂相隔絕的安靜。他誠然孤獨,可是有“永恒”為伴。
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簡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說起他往昔的許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時跟海頓和巴赫學習時的生活,包括他為了糊口指揮鄉村音樂隊的生活……請看一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書里流著一條大河,那條大河就是從貝多芬身上流出來,并且加以引申開的。
貝多芬向他的客人敘述最后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那次節目是《費黛里奧》。當他站在臺上按著節拍指揮時,聽眾的臉上都有一種奇怪的表情,可是誰也不忍告訴他。演奏告終,全場掌聲雷動。貝多芬什么也聽不見,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揮臺上,直到一個女孩拉著他的手向觀眾答謝時,他才緩緩地轉過身來。原來他完全聾了!他永遠不能擔任指揮了!
貝多芬對客人大聲地說:“聽我心里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里希望寫出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