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說課稿萬能版篇一
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單元一篇悼念性散文。全文七個部分,七個部分都是有機聯系的整體。
第一、二部分說明為劉和珍寫一點東西的緣由,第三、四部分是“記念”的主體,第六、七部分探究這一次請愿運動對于將來的意義。這是文章的結構框架,透過這結構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內在思路:文章起點是寫作本文的緣起,即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然后記述劉和珍生平事跡和遇難經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總結“三一八”慘案的教訓,指出這一慘案對于將來的意義。
本節課要講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劉和珍的生平事跡和性格精神品質。課文第二部分寫“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訴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陰險論調;“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意在喚醒“庸人”,使人們牢記這筆血債。
兩次強調“必要”,突出了寫作動機,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這部分是按照由愛到憎的邏輯順序來安排思路的。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憶與劉和珍的最初相識,再詳細敘述其遇難的經過。敘述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思路的。此外,本文感情憂憤,愛憎鮮明,具有經典性人文性的特點。
高一學生在學習了前兩個單元的基礎上,掌握了鑒賞現代詩歌的
技巧
,這對學習本課有幫助作用。高一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閱讀記敘文的能力,具備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理性認識不足,邏輯思辨能力不強,閱讀較復雜的記敘文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文章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想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根據上面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從第二節歸納出本文的兩個寫作目的。
(2)根據劉和珍的行為、事跡,并結合課文注釋、補充資料,概括劉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質。
2、過程與方法:朗讀中感受作者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系社會現實,感受愛國青年的愛國熱情。
概括劉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質,感受作者情感。劉和珍的生平事跡是文章的主體,因此應該作為重點來學,同時還應感受作者寄托在劉和珍身上的情感。
歸納本文的兩個寫作目的。特別是喚醒庸人,牢記血債這個寫作目的,是難點中的難點,療救病態社會中的病態國民是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因此,應結合魯迅對庸人的情感態度來思考。
教是為了不教,學法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1)指導學生自主學習。(2)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最大限度的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獨特的個性,創造性的思維。(3)“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
1、導語設計:首先出示幻燈片——魯迅肖像,刺激學生的視覺,引發學生對“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聯想,并出示“我以我血薦軒轅”,“與無聲處聽驚雷”兩首詩,從魯迅獻身祖國的誓言,到沖破黎明前黑暗無聲的吶喊,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又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2、出示學習目標,目的是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習更有的放矢。
3、歸納本文的兩個寫作目的
老師提問: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兩句話分別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寫作目的?學生自讀第二節,聯系上下文思考、交流討論。老師可以視學生的學習情況做提示:對非人間的制造者反動勢力,作者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庸人有什么特點?魯迅對他們是什么情感態度?老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尋找教學的突破口,可以做點撥、引導,并讓學生閱讀魯迅《自序》中的關于棄醫從文原因的句子,從而明確這兩個寫作目的,并朗讀第四節、第六節有關內容。朗讀是為了強化對這兩個寫作目的的認識、理解。讓學生閱讀魯迅《自序》中的關于棄醫從文原因的句子,也是為了增加本課的思想性,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4、概括劉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質
組織學生合作學習:針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層次不同,我由淺入深設計有梯度的思考題,使前一梯度為后一梯度奠定思考的基礎,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水平的高度。 同時本著不將散文肢解成幾個碎片,維護散文完整美的原則,設計問題。第一梯度的思考題:
(1)口述劉和珍的故事。(設計此問題的理論依據,學生與課文之間存在著審美溝通過程,鑒賞主體在溝通階段,主要訴諸情感,而不動用理性,主觀感情移入到課文中產生共鳴,體現為感性化的藝術教學境界,以達到“歸真”心理過程)。
(2)建立在第一梯度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的第二梯度的思考題是:根據第一、三、四、五節對劉和珍的言行事的描述,概括出劉和珍的性格特征,并找出能反映其性格的關鍵詞語。
(3)朗讀第三、四節有關內容,感受魯迅對劉和珍的情感。(教設計此問題的理論依據,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和教材情感流動的過程,教學過程的優化就是這三位一體的情感共鳴,師生的感情隨作者的感情波動而波動,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同時,學生認識到本文的情感美、語言美、思辯美,以達到從“歸真”到“求美”的審美心理過程。)
(4)學生閱讀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的有關語句。 明確劉和珍的形象及其偉大意義。
5、 拓展延伸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讓學生學習魯迅關心社會,關切民族命運的精神,讓學生關注當前焦點、熱點話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時代的精神,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思索,寫一點文字。
老師展示中國西安留法學生李恒的“我們寧愿自己多受一些委屈,也不愿祖國受一點點委屈”這句話。讓學生以論壇發貼的形式寫出自己的愛國心聲。學生以論壇發貼的形式寫出自己的愛國心聲。社會現實,感受愛國青年的愛國熱情。
高中語文說課稿萬能版篇二
《氓》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在閱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
技巧
的表現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氓》是《詩經》中的重要作品。這是一首敘事詩。它以一個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講述了她自己的戀愛悲劇。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品的音樂美、語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為今后的詩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根據此特點,安排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如下:知識與技能:概述詩經的基本知識,熟練背誦本詩;
過程與方法:通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人物形象,樹立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詩中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這是學生升入高中以來首次接觸《詩經》,但是,在初中時學生有《關雎》的學習經歷,對于《詩經》有一定的認識;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因此,解決完詩歌的詞語之后學習起來應該比較順利。但相對于實驗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礎和接受能力還是弱了些,所以,我擬定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生掌握《詩經》基本知識,且在認知性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把握賦、比、興手法;第二課時通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感受人物形象,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樹立正確人生觀。本節課是第二課時。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誦讀法、講解法、啟發法、討論法等。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課文內容并加以強化;講解是為了開啟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詩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問題和討論能使師生互動,激發發散思維,并且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些教學方法的妥當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同時,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內容,可以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印象,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并且能豐富課堂容量,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新的教學理論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是一篇以敘事為主的古代詩歌,因此,學習本節課學生主要采用誦讀法、討論法等。
學生領背與自己誦讀相結合,通過反復誦讀,培養語感,掌握四言詩歌的誦讀節拍,熟悉課文內容理解人物形象并且深入探究其悲劇原因。由教師設置情境,組織學生討論,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變化,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結合初中及上節課所學,回顧《詩經》的相關知識。《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史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學習中必然要講到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在此環節,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應的文學常識知識點:第一部詩歌總集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四言為主,重章反復。
2、認知性誦讀。這一階段分為學生領背與學生自讀兩個環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熟悉文本讓其對詩歌敘述的故事內容有整體的感知。
3、理解性誦讀。由教師導引,幫助學生理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4、評價性誦讀。在對詩歌的內容有整體把握,并且了解人物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對本詩進行進一步的鑒賞。這是本課教學的探究部分。在本環節中,通過“為什么自由戀愛竟以悲劇收場?”這一問題的設計,引導啟發學生討論,圍繞著“悲劇原因”來展開問題,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寓于其中,從而使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5、師生合誦《致橡樹》。《詩經》產生于文學創作的樸素時代,千百年來,《詩經》中,尤其是“國風”部分的優秀篇目流傳不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所反應的內容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表達的是廣大勞動人民最樸素的感情,愛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那么對于新時代的學生如何讓其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應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由此,我安排了舒婷的《致橡樹》。采用師生合誦這種方式,有兩個初衷:一是豐富課堂內容,加深情感體驗;二是激發學生對詩歌朗誦的興趣。
高中語文說課稿萬能版篇三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荊軻刺秦王》是戰國策的名篇。在“新課標”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被選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單元。通過荊軻刺秦王的過程,抒發了對荊軻的贊美。認識荊軻那種舍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強暴的精神和正義行為。學好這篇文章,可以感受荊軻這一悲劇英雄的人格魅力,還可以利用古今視界差異,激發學生讀出新意,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性,并在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 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1.知識與技能:
①、進一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文言斷句和翻譯的能力。
②、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
依據:課標指出“閱讀淺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中舉一反三。”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設疑、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培養學生的能力。
依據:目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刻骨銘心在自己的腦海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思想內容,學習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依據:“理解和評價古代文學作品的方法論的要求:歷史眼光與現代觀念的統一。”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從對話、動作、神態的角度入手,認識荊軻那種舍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強暴的精神和正義行為
依據:課標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難點: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
依據: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很可能在這個問題的看法上失之偏頗,無法認識到刺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四).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利用影視資源,通過多媒體進行文稿演示。尤其是“易水送別”和“刺秦”兩個精彩片段。展示歷代文人對荊軻刺秦或褒或貶的詩詞。
語文新課程認為學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老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是最主要的語文課程資源,要能利用教科書,進行再創造,把教科書變成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內容,賦予教科書內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師應創設一種情景,點撥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
(一)學情分析
由于本文主人公所置深的特定時代背景,學生已經習慣接受傳統贊賞荊軻的觀點,甚至形成思維定勢,因此作為老師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形成個性化的認識。
(二)心理調節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難題,學生往往視為畏途。老師應該少作一些脫離語文語境的、所謂梳理規律的、機械操練性的客觀化、標準化練習,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點到即可,重在提高學生古文能力。學習最好的動機是來自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三)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新課標”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設計了:
(1)朗讀法——只有反復讀才能讓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本節課,我以語文學習普遍規律“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么寫”為指導而設計教學,以教給學生現代詩歌賞讀方法為目的而推進教學,以“情”為突破口,以“讀”貫穿始終,期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依據:對于教師的作用,“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點撥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因此,這堂課我將借助多媒體的手段,運用朗讀法,啟發探究法,啟發學生思考、探究,期望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