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研究心得體會 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案例研究篇一
[日期:2011-12-14] 來源:
作者:紀麗 [字體:大 中 小]
北師大版英語教材每個單元的第一、二頁都是一個發生在ken ,ann ,mocky 三個主要人物之間的有趣的小故事,由這個小故事引出本單元要學習的主要單詞、句型,體現了全語言教學思想。故事中人物性格鮮明,情節曲折生動,表現手法夸張,學生們十分喜歡。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有些老師擔心直接聽故事學生會聽不懂。于是在學習故事之前先教會了單詞,練會了基本句型,再讓學生聽課文的小故事,然后再針對課文提幾個問題,待學生回答問題后讀兩遍課文故事教學部分就算結束了。另有一部分老師則認為既然是講故事,那就以講為主吧。課堂上教師們講得眉飛色舞,口干舌燥,好學生偶爾說上兩句,更多的學生則是坐在那里聽故事。這樣的故事教學模式是否符合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是否符合編者的設計意圖?是否是新課標所倡導的語言學習方式呢?我一直都不得其解。
在仔細研讀了《英語課程標準》后,我對以往的教學方式產生了質疑?!队⒄Z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憋@然,前面提到的故事教學模式有悖于新課標所倡導的主旨。因此,近兩年我進行了故事教學的嘗試與研究。通過實踐,我對故事教學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
一、圍繞課文情景上好故事教學課
1、利用故事情景導入新知
巧妙的導入會使聽者耳目一新,學者興趣倍增。因此,教師們都精心設計每課時的導入部分。故事教學是每個單元的起始課,自然更不例外。在聽課過程中常可以看到老師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出一個個新奇的方法吸引學生,盡而導入新課。可是看后總有一種舍近求遠、畫蛇添足的感覺。其實,課文中安排的一個個小故事非常富有戲劇性。教師們完全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故事畫面(尤其是主題圖),仔細體會畫面之間的內在聯系,精心設計提問,引發學生思考、交流。
例如4b中的lets go!一課,課文的第一幅圖(隱去文字,見圖1)畫的是mocky , ken ,ann 三個人躺在草地上高興地談論著什么......上課時,我首先出示課件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幅主題圖,思考:這是什么時間?他們在哪兒?他們正在談論什么?
由于畫面上看不出明確的答案,學生們的思維一下子就活躍起來,有的同學說:“這是周二的下午,他們不上課,可能想去公園。"有的同學則說:“這是星期日, 他們做完作業后打算一起踢足球。"有的同學提出自己的異議:“ann是個女孩,可能不太喜歡踢足球,也許他們想去看電影。"就在學生們爭執不下時,我提出建議:“讓我們一起聽聽課文錄音,思考三個人到底去了哪兒?”自然地引出了要學的故事內容。
在故事教學時,教師一定要依托故事情景,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故事畫面,激發他們主動思考,大膽想象,自然而然地轉入新課的學習。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眼睛就能看到人們內心的想法。同理,學習一篇故事也要找到故事的核心——“故事眼”。它是整個故事中最吸引學生的地方,可能在第一幅圖,可能在故事中,也有可能在故事的結尾處;有時是一幅圖,也有時是幾幅圖?!肮适卵邸钡拇_定,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是從學生的角度去看的。上課前,老師們可以隨機的問問孩子,“這篇故事中你最喜歡哪幅圖?” 也可以觀察孩子的表情變化,找到學生對故事的興趣點,從而準確地確定“故事眼”。例如3b unit 9 hot soup!一課,學生最喜歡的是mocky 喝了熱湯被燙的一幅圖。我就選用這幅圖作為“故事眼”。出示完這幅圖后,我問學生what happen about mocky?來提問學生讓學生猜猜猴子發生什么事了?學生一下子被這個問題吸引住了,展開豐富的想象力,說出了各種各樣的想法。隨后我馬上播放故事動畫,學生們立刻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故事的學習之中。
由于故事內容不同,學生的層次不同,每篇故事的“故事眼”的選擇也會不盡相同。教師要研讀教材,了解學生,選準“故事眼”,走好故事教學的第一步。
2、在故事情景中體驗、感悟、理解語言材料
課文中安排的一個個小故事都十分有意思,是編者們精心設計、安排的。我們要仔細鉆研教材,體會編者意圖,精心設計教學,引導學生們在故事情景中感悟、猜測、理解生詞、新句的意思。
例如5b的a football game一課,故事情節緊張、有趣,剛一播放影片,就受到了同學們的喜歡??墒钦n文中有幾個與足球比賽有關的術語:goolkeeper , carry a ball?.還有幾個看似不難卻不易理解的句子which row are we in ? newtown school , go ,go ,go!he got the ball and had a beautiful header?對于這些生詞、新句,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它們的意思,而是借助課文的故事情景及畫面讓學生們體會、理解。
在學生看完影片后,我指著第二幅圖(見圖2)問學生道:“ which row are they in ? ” 只有
一、兩個“精英”們舉起手來,顯然,學生們不懂 row的含義。于是,我走到學生中間,分別站在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邊走邊做手勢邊說:“ i’m in row a.i’m in row b.i’m in row c.i’m in row d.” 漸漸地,大多數學生都舉起手來,告訴我說:“我在第一排,我在第二排,我在第三排,我在第四排?!?我知道學生明白了row的含義,隨即反問道:“which row are they in ?學生們齊聲回答:they are in row d."
在講到第
三、
四幅圖(見圖3)時學生們不理解 carry a ball,goolkeeper,我立即將鼠標點到了brown 和jimmy身上,聰明的學生馬上將詞與圖建立起聯系,理解了carry a ball指的是帶球,goolkeeper指的是守門員。當我們看到第五幅圖(見圖4)旁的文字寫著newtown school ,go ,go ,go!有些學生面露難色,我就指著mocky ,ken,ann讓學生觀察他們的表情、動作,學生們看到mocky ,ken,ann鼓掌、歡呼、振臂的樣子后,明白了他們是在為newtown school加油、喝彩,很容易地明白了句子的意思。
當讀到轉述部分he got the ball and had a beautiful header ??時學生們的眉頭又皺到了一起,我提示學生看第九幅圖(見圖5),觀察mocky的動作,看后學生們自信地說:“mocky做了一個漂亮的頂球?!?準確地理解了句子的含義。
盡管本課的專業術語較多,但是通過看圖并結合當時的語境,學生們都準確地理解了詞、句的意思。通過本課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故事情景中感悟、理解生詞、新句,符合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對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在語境中猜測詞、句的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3、師生互動,共同構建故事。
每篇故事都有一定的起因、經過、結果,情節性強、變化性強是它的一大特點。在閱讀故事時學生們會身處其中,隨著故事的發展與主人公同憂、同樂。老師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抓住凸顯情節變化的幾幅關鍵圖,精心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和想象,共同理解和構建故事。
例如3b中greenberries 一課講的是mocky來到野外看到一些青果很是好奇,吃了未成熟的青果后肚子疼痛起來,于是來到醫院看病,吃過藥后感覺舒服多了。根據mocky的表情變化,我們可以抓住第一幅圖(在野外吃果子,十分高興),第三幅圖(吃青果后肚子疼痛,非常痛苦),第九幅圖(吃過藥后舒服多了,又恢復笑容)設計提問,引發學生大膽想象。
當我們看到第一幅圖(見圖6)mocky在樹林中高興的樣子時我詢問到:“is mocky happy ? what’s mocky eating ? can greenberries eat ?”為了回答問題,學生們仔細觀察畫面,看到mocky正在吃東西,引出并學習了新詞greenberry,并引發學生討論:青果能吃嗎?大家一致認為:青果不熟、不干凈,吃了對健康不利。
看到第三幅圖(見圖7)mocky痛苦的表情時我又問到:“is mocky happy now ?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 這時不難看出mocky吃了不熟的青果肚子疼痛起來,我不失時機地再次提問:“what should he do ?(他應該怎么辦?)有的學生說應該喝點水,休息一會兒;有的學生提出應該回家吃點藥;還有的學生建議不能耽誤,應該趕緊去醫院看病??在學生的一番討論后,我播放了課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mocky去醫院看病的部分。
讀到第九幅圖(見圖8)mocky躺在床上悠然自得的神情時我又問到:“why is mocky happy again ? what happen ? 學生們聯想前面mocky去醫院看病的情景,很容易想到它吃過藥后肚子不疼了,又恢復了笑容。
由于抓住了凸顯情節變化的三幅圖展開討論,學生們主動猜測、想象,建構故事的發展,不僅使學生學會了詞、句,發展了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同學們的思維真正地活躍起來,真正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由于故事情節不同,因此凸顯情節變化的畫面也各不相同。有時可抓住人物的表情變化,有時可抓住地點的變化,還有時可抓住時間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一定要認真鉆研教材,找出故事變化的主線,精心設計問題,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共同見證故事的發生、發展。
4、運用多種學習策略,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內化。
由于在具體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對新的語言知識缺乏傳統教學中的系統認識,所以學生完成了對故事的初步理解和對新的語言初步的感知之后,我在內化過程中突出對學習策略的滲透和培養,在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故事的理解。(1)
運用多種朗讀策略。
在感知理解故事的基礎上我經常讓學生聽錄音讀,看課件朗讀,分角色朗讀、配音朗讀等等。通過各種朗讀形式,培養學生正確的語音語調。在朗讀過程中,我還經常讓學生邊跟著課件朗讀故事邊模仿其中的人物做動作,使學生對故事的理解外顯化,在通過學習趣味的同時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故事的理解。
(2)運用質疑答疑策略。
學生在朗讀故事過程中,可以將一些自己不懂的單詞、句子或者故事情節方面的問題提出質疑,先由其他同學幫助解答。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給與點撥。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故事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質疑答疑的能力,滲透了同學間互助友愛的意識。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方式。
(3)運用模仿操練策略。
在內化操練中,對重點句型和單詞提取出來進行細化處理,讓學生仿照文中句子試著表達。例如,教師通過動作使學生明白 hurt的含義。我讓學生應用自己知道的身體器官詞仿照my stomach hurts.造句。通過觀察體會,學生們很容易說出my hand arm hurts.等句子,學生們在模仿練習中不知不覺地深化了對重點句子的理解。
5、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
在故事教學的拓展環節中,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置難易程度不同的任務,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表演故事是幫助學生內化并產出新內容的過程。根據學生的年級和能力,教師可以提供多種方式讓學生選擇,可以選擇一幅圖或多幅圖看圖說話或復述,也可以與同伴朗讀、表演。每一種選擇都可得到相應的激勵,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1)有感情地朗讀故事。
這個要求并不高。但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說,能夠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故事,足以證明他們理解了故事含義,學會了重點詞句,應該得到教師的鼓勵。
(2)背誦表演故事。
角色扮演是學生們非常喜歡的一種練習形式,也是課堂上經常應用的方法。在表演故事時同學們自由結合,分工合作。每當這時候,教室里就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組內幾位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幫助表演的同學準確把握語音語調,動作甚至表情。一組同學表演時其他同學也是聽得全神貫注。分角色表演故事拉近了學生和書本之間的距離,為學生提供了語言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下學會了語言知識。
(3)改續編故事。
由于故事性具有虛構性,因此為改、續編故事提供了條件。這也是拓展思維,運用語言的手段之一。改、續編故事就是鼓勵學生對故事內容進行創造性改編。可以改變故事的結尾,也可以改編整個故事,還可以續講故事,使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上升到主動創造。這樣既提高了操練強度,又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如在教學完“our town”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mocky 和lulu 到達bobby 家后,又會發生什么,編一編,演一演。學生們經常是樂而為之。
(4)復述故事
在理解了所學語言能準確朗讀課文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復述故事,復述故事不是要求學生把課
本中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說下來,而是要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借助黑板上的關鍵詞
和連環畫用自己的語言講故事,當然在復述課文時只要講出故事大意即可。
在故事教學的拓展環節中,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主要以模仿表演為主,而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鼓勵他們對故事內容進行創造性改編、續講或是復述。使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上升到主動創造。這樣既提高了操練強度,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應用語言的能力。
二、故事教學課應注意的問題
1、提問要有層次性,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上課時,教師要盡量避免那些千篇1律的問題,例如:你看見了幾個人?他們是誰?等等,讓學生感到無任何新意,不屑去回答,而要根據課文內容詢問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為了讓弱勢學生也能跟上教師的講課內容,可以讓他們讀讀單詞、句子。提問一些用yes ,no回答的簡單問題,使他們提高學好英語的信心;對于中等生,可以詢問一些需要認真思考才能找到答案的問題,使他們積極參與課上的活動,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對于每個班的尖子學生,我們則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有難度的、具有發散性的問題,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空間,鍛煉他們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總之,教師上課前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提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學習的需求,充分地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想說、能說,都有所收獲。
2、注意把握故事教學的度。
前面提到,故事部分承載了一個單元的主要單詞、句子,通過故事情景引出這些單詞、句子,重在整體理解故事大意。而這一單元的單詞、句子還要在今后的五課時中不斷地學習、提高。因此在第一課時的故事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在故事的情景中感悟、體會生詞、生句的意思,理解、明白了即可,不需要反復地、大量地朗讀、認讀甚至書寫。在今后的二—六課時中,教師可以利用多種形式深化學習單詞、句子,逐步地達到聽、說、讀、寫各項要求。
3、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
故事教學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除了進行課堂教學之外,還可以挖掘更多的學習資源,例如動員學生將家里好看的英文故事書帶到學校與同學們分享、交換閱讀,并鼓勵同學們朗讀、復述、改編這些小故事并開展講故事比賽。這樣才能提高學生接受、理解、處理信息的能力,鍛煉他們英語的思維、聯想、想象、判斷和推測的能力,進而豐富英語詞語的存儲,強化語言知識,促進語言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故事教學研究取得的效果
回憶近兩年的研究歷程,一路上磕磕碰碰,走了不少彎路,但不斷地實踐、反思使我從當初對故事教學的茫然、不知所措逐漸變得清晰、明朗起來---從故事情景導入新知,讓學生在故事情景中接觸、體驗、理解語言知識,進而朗讀并表演出來。教學方式的變革必將引起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我發現學生們的學習方式也悄然地發生了變化。
1、學生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以往,我最發怵的就是第一課時的故事教學課了。上課時手忙腳亂,不知如何下手,覺得到處都是新知識,這兒該講,那兒也該講。結果是蜻蜓點水,哪個環節學得都不夠扎實。老師疲于講解、苦不堪言,學生們則坐在那里,偶爾回答一個問題或是跟老師讀讀單詞、句子,明顯地處于被動狀態;而現在呢?我經常根據課文內容提問學生一些發散性的、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學生們為了回答老師的問題,認真觀察畫面、主動思考、合作討論、積極發言。課堂上經常能聽到同學們精彩的發言,學生們真正地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
教師利用書上的圖片資源,設置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預測,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力。通過讓學生講述故事,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高;通過讓學生創編故事,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通過讓學生表演故事,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團結合作意識。實踐證明,故事教學哪個促進學生的多種智能發展。
3、故事教學有利于克服遺忘。 學習一門語言,在課堂上進行語言操練雖然可以達到鞏固所學語言知識的目的,但最終能否熟練地運用,還在于對詞匯、詞組、句型等語言材料的記憶。故事教學知識復現率高,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故事中得到強化記憶。例如,3b 《mocky’s store?》 中,通過學生跟隨故事中mocky在菜市場上詢問各種菜的名稱,強化了功能句do you have ??can i have ??并且這些句型在今后的故事篇章中還會再現,學生后面描述圖片中也會自如地加以運用,克服了遺忘的弊病。
4、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每篇故事都包含了本單元的單詞、句子。在理解、學習這些詞、句時,我不是直接的“給予”學生,而是讓他們在故事情景中感悟、猜測、理解,漸漸地,學生們養成了在語境中理解詞句的習慣,并把這種學習方式自覺地遷移到課外閱讀及英語考試中。許多學生自豪地對我說:“老師,閱讀文章里有生詞我也不怕,只要前后連起來讀一讀,我就知道大概意思了。”通過數據統計,以前錯誤率高達60-70%的閱讀題現在已經降到了10-30%,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5、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語言的能力。
學習故事時,我經常根據故事畫面提出一些發人深思的問題引發學生討論、思考;學完故事后,我會讓學生朗讀課文、編排對話、分角色表演、復述故事等等。在完成這些任務時,學生們要回憶舊知識、并與新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再以不同形式表達出來,學生們綜合應用語言的能力也在一次次的操練、糾正中不斷地修正、提高。
眾所周知,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作為英語教師,我們一定要重視每個單元的起始課—故事教學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為下面的繼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英語課程標準》
高峽等著:《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踐》,上??萍冀逃霭嫔?997年版。
甄德山等:《教學成效的相關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施良方等:《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林萍:《淺談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2003年
劉艷麗:《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2003年
高霞:《引導學生課堂參與,提高語文課堂效益》 2003年
費美娟:《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教育”初探》 2003年
龔焱
:《淺談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003年
常恩元:《建立民主、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2003年
胡 雪:《 以參與求體驗--淺談小學音樂課學生的主體參與性》2003年
寧敦霞:《激發學生參與意識提高課堂參與率》 2003
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研究心得體會 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案例研究篇二
讀《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心
得體會
時間飛逝,在最近得日子里,我仔細拜讀了《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一書。故事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師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也是小學英語教學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小學英語教材里都包含有各種有趣的小故事。它們在英語教學中占據著不同的地位,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對孩子們有很大的吸引力。以故事為載體的故事教學有助于突破語言交際能力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這個瓶頸,在學生對故事的熱愛這一前提下,將英文單詞、詞組、短語、句子等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故事的形式,教授給學生。在英語教學中開展故事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真實的、自然的語言輸入和輸出,有效地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故事的情節的虛構性,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想象能力;故事中人物性格鮮明,情節曲折生動,表現手法夸張,更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對于故事的表演更因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年齡特征,而倍受歡迎。英語課堂將充滿魅力,教學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故事教學是一種很好的英語教學方法,它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簡化了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各方面的語言訓練,還能幫助學生建立起一種外語的語感。由此看來,故事教學的確具備了許多優點。但是,運用英語講故事畢竟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和語言活動,那如何在英語課堂里開展故事教學呢?如何讓學生接受和悅納這種故事形式的第二語言的輸入輸出活動呢?
(一)恰當地選擇故事內容。
故事教學的一個重要功用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一個好的故事將是學生和老師共同學習的興奮點。就像這次上海鮑老師、和我校兩位老師同課異構課,都是用故事串編課堂,不僅讓生能易懂,同仁們聽課時也非常愉悅。
(二)根據英語課堂的需要,合理有效地使用故事教學。
英語教學內容中許多教學內容都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趣味教學,如單詞教學、句型教學、對話教學、課文教學、語法教學等等。
故事教學有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一書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資訊和建議。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把握孩子愛聽故事這一年齡特征,將英文單詞、詞組、短語、句子夾雜在故事的講述過程中。詞在句子中教,句子在篇章中教,篇章圍繞故事寫,故事圍繞興趣選,爭取對故事教學有進一步的認識,還會繼續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