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形勢與政策字論文 形勢與政策論文字篇一
(1)歷史上福建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
我省的泉州、福州和漳州,都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其中,泉州港是“海上絲綢之路”鼎盛時期即宋元時期的主港之一,被譽為當時的“東方第一大港”,曾與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有密切往來,海外貿易的繁盛給泉州帶來豐富的多元宗教、民族、文化,并與當地宗教、民族、文化相融合共發展。福州港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通商口岸,唐、五代時達到全盛,與廣州、揚州、明州并列為唐代四大貿易港口,明代隨著鄭和船隊在此駐泊與揚航,福州港的商貿地位不斷提升。以月港為中心的漳州是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前期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海外交通貿易的中心,是這一時期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城市。
2、獨特作用
(1)發揮海西的先行先試作用。
福建一直是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可以用好用足用活中央賦予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優惠政策,發揮平潭綜合實驗區、廈門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泉州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和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等先行先試優勢,積極作為,成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先行區。
(2)發揮閩籍華僑華人深厚的人脈作用。
“一帶一路”建設,核心要靠人。綜觀歷史上的“一帶一路”建設就是靠人走出來的、靠人干出來的,其中華僑華人是當之無愧的先行者、見證者和實踐者。目前華僑華人已經融入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發揮好他們的人脈作用,既是我國實現與周邊地區全面融合的關鍵,也是福建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最重要特色。據統計,東南亞2000多萬華僑華人中有1000多萬祖籍福建,2012年福布斯億萬富豪榜中,東南亞華商有30位,24位是閩籍。加上與東盟關系緊密的兩岸三地閩籍人脈資源, “海外福建”人的總數不比現有福建人口少,這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和最大的優勢,可以成為促進“一帶一路”社會、文化和人文的深度融合的重要紐帶。
形勢與政策字論文 形勢與政策論文字篇二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這一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愿望,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臺,能夠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
1、 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我們亟需資本、技術和管理模式。因此,當初的對外開放主要是以引進外資、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為主。有數據顯示,1979至2012年,中國共引進外商投資項目763278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達到12761.08億美元。不可否認,這些外資企業和外國資本對于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管理的現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說,這是一次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性產業大轉移。而今,盡管國內仍然需要大規模有效投資和技術改造升級,但我們已經具備了要素輸出的能力。據統計,2014年末,中國對外投資已經突破了千億美元,已經成為資本凈輸出國。“一帶一路”建設恰好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新趨勢。“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中國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讓沿“帶”沿“路”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
2、 順應了中國與其他經濟合作國家結構轉變的需要
中國早期的對外開放可以說主要針對的是發達國家和地區。而今,經濟面臨著全面轉型升級的重任。長期建設形成的一些產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許多處于發展中的國家卻面臨著當初中國同樣的難題。因此,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比如道路、橋梁、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他們發展一些產業比如紡織服裝、家電、甚至汽車制造、鋼鐵、電力等,提高他們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生產能力,就順應了中國產業技術升級的需要。[1]
3、 推動多邊合作
一帶一路戰略將是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中日韓自貿區等國際合作的整合升級,也是我國發揮地緣政治優勢,推進多邊跨境貿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