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鄉愁為題鄉愁為題字篇一
忘不了,無論何時,身在何處,永遠忘不了我的家鄉,忘不了那做夢都能使我笑醒的泥土房!
我的家鄉是一個小村子。清晨,這里是最有韻味的。掩映在茂密繁盛的古樹中的泥土房,伴隨著山間繚繞的霧氣和白云,流露出安靜溫婉的魅力。因為偏僻,這里的春夏秋冬、風霜雨雪,似乎都與外界無關,只顧傾吐著大自然的各種心情。
從山坡上走下來,放眼看去,一排排整齊的泥土房,一間緊挨著一間。雖說是泥土房,但是在泥土造的外墻壁中還是會摻入些石頭。每間泥土房都會有幾根木頭做的柱子,柱子下還有一個石墩。每間每戶都會有閣樓,在閣樓上,推開窗戶,往下看還有瓦片有序地擺放著,以便下雨時,不會積水。進入泥土屋里,還得跨過門檻,可小時候腿短跨不過,因此總是踩在門檻上,再跳入屋內。有時候被阿婆阿公看到還會挨罵,說不能踩在門檻上,要長不高,也不夠尊重祖宗。走進里面一看,方桌,大木櫥。再往里走,土柴灶里兩個大鍋,燒飯燒菜都得用柴。還有木頭做的樓梯,直達閣樓,那木樓梯又陡又窄,所以小時候我從不敢一個人走。
還記得兒時,在泥土房前的院子里,和小朋友嬉戲時,總能聽到野貓安詳地坐在瓦片上,像嬰兒一般發出叫聲,有時東竄西竄。這一秒還在大伯家的閣樓窗戶上,下一秒就已經跑到了阿公家的瓦片上。
泥土房里的空氣,夏天涼快潮潤。昏暗的堂前,阿婆坐在小椅子上紡線,一只手搖著手柄,一只手舒展開來,手臂不夠長了,線還在拉長。泥土房給我的感覺,冬天溫暖穩重,黃昏的蠟燭,將漫長的冬夜點亮。我趴在阿公的腿上,聽著屋頂瓦片上雪花簌簌落下的聲音,瞇上眼,一不小心就香香地睡著了。
我希望為許多這樣充滿回憶的老屋和老村吶喊。在這農業文明日益萎縮的當下,這里的一草一木,也許可以還原過去的鄉村圖景和詩意的生活,讓我們緩下腳步,等一等我們的記憶。
那一方鄉土,何時崛起?那一思鄉愁,何時放下?
鄉愁為題鄉愁為題字篇二
我在江南的一個小山村跟著外婆長大。兒時的記憶大多在那不大的幾間老屋的房前屋后。記憶深刻的還是那間砌著大灶的老屋,每每做飯時,我喜歡打下手。手里提溜著根火鉗,方寸柴膛就是我的陣地。在泥土和磚塊砌成的大灶旁,聽著火膛里柴草燃燒聲和灶面外婆炒菜的聲音,是一個孩子一天天中最幸福的時刻!端坐在灶膛前不時撥弄著灶膛里的柴火,聽著灶臺暖罐里開水咕嚕咕嚕的歡騰聲、聞著灶面飄來漸熟的.香氣、口中咽著口水!不時伸長脖子看有沒有開始盛盤,嚷著要先嘗嘗咸淡,享受這名正言順的偷嘴樂趣!
親人隨著時間的流逝,該去的去了,該老的老了。那記憶中的灶臺也漸行漸遠,時間可以改變容顏,卻改變不了往日情懷。柴火灶保留下的記憶總是回味悠長!那心里的那方柴火灶啊!總在我心靈最深處不是傳來暖暖的鄉愁!
鄉愁為題鄉愁為題字篇三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認為“愁”是“鄉愁”,“春水”是“春運的客流”。在春節來臨之際,來自全國各地的千絲萬縷的鄉愁紛紛進入了我的視線,讓我陷入回憶。
那年寒假,我到父母的工作地點游玩,誰知沒過幾天,父母就告訴我要準備回家過年了,我很不理解,為什么春節要回家呢?他們又告訴我,春節的意義在于一家人團團圓圓。我不在意的點點頭,又搖搖頭。
我忘記了母親的囑咐,慢慢地走了過去。他黝黑的爬滿皺紋的臉上,洋溢著喜悅和幸福,顯得憨厚老實,回家這件事似乎讓他很開心。我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打了個招呼:“大叔。”他沒有聽見。“大叔?”我又加重了聲音。他頓了頓,回過頭,一看是我一個小姑娘,就露出一抹淳樸的笑容。我大膽表達心中的疑問:“在外面辛辛苦苦一整年,您為什么還要千里迢迢回家呢?”他撓了撓腦袋,說道:“在外打工,一打就是一年,怎么能不想家啊!家里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女兒,想起他們的臉,我就特別想回家。就像喝著濃烈的酒,一杯又一杯,直至喝醉。等你長大了,就會理解,思鄉,人人都會。”他說這段話時,看向前方的眼神變得深邃而又堅定,那是家的方向吧!
“薇薇,要走了!”母親一邊指責我,一邊牽著我跟著人群去檢票。他也慢慢涌入人海,消失在我的視野中,人群如水般流去。
一江春水的方向是東流,而春運客流的方向是四面八方,那是家的方向。鄉愁進入了我的視線,更融進了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