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變形記讀書筆記篇一
提起卡夫卡的短篇小說,人們就會立即想到《變形記》。
小說的主人公格雷高爾是一家的旅行推銷員。在一個普通的早晨,他從不安的睡眠中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他的父母和妹妹看到他在早晨7點之后還沒有走出自己的房間,都感到極度驚訝。隨后,公司里的經理親自登門詢問他沒到的原因。在家人和公司經理的催促下,他掙扎著起床去開門。可是他的變化越來越大,徹底變成了一只甲蟲。他的新形象嚇跑了經理,幾乎嚇暈了母親。于是,格雷高爾被關在自己的房間里,因為家人看到他的感覺只有恐懼和厭惡,他成為家中的丑聞,成為親人的累贅。最終家人不能再容忍他了,而他也由于長期不吃東西,最后悄然死去。
格雷高爾的變形僅僅是表面上的,他真正的內心仍然執著于以往的一切。例如:他早晨醒來后,腦子里仍然考慮的是他的差事,除了飲食上愛好的變化外,他幾乎保留了以往的一切習慣,包括對墻上那幅畫像的喜愛,為了阻止房中家具被搬走,他招來了父親那只幾乎令自己喪命的蘋果。換言之,格雷高爾并沒有發生本質上的“異心”。
“變形”了又如何?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的心態,生活依舊很美好,而心中的的理想也不會隨之動搖,仍要執著的追求,但是,仍要認清現實的狀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不容易獲得成功與尊重。
變形記讀書筆記篇二
卡夫卡和格里高爾后者是《變形記》一文中蛻變為一巨型甲殼蟲的主人公,旅行推銷員。而前者則是這只巨型甲蟲的一手制造者,現代派文學作家,《變形記》的作者。
細讀《變形記》,竟發現以上兩位人物頗有相似之處。
同樣的無歸屬感。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他的身體發生了突變,失去了說話能力,也同時使他被排除在人類之外。因此,“他扭了扭腦袋,痛苦而憤懣地把頭挨在地板上磨蹭著”,他沒有勇氣提高嗓門讓妹妹聽到他的聲音。
陌生,就是當看到一盆水時,天真無邪地認為是一盆液態玻璃。
同樣但卻又相反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同樣,是因為他倆都與陌生有著瓜葛,只是卡夫卡對別人陌生,而格里高爾則陌生于別人——這是相反之處。
他(格里高爾)到處碰壁,先是嚇著了秘書主任,然后又遭到父親的攻擊,最后,連一向關心他的妹妹竟也開始表現得不友好。莫大的陌生感讓他的心理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擊。心理的創傷成為格里高爾最終死亡的重要因素。
同樣的孤獨感。
“實際上,孤獨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對我極大的誘惑。”——卡夫卡語。
“因為家人忽視自己而積了一肚子火。”——格里高爾。
很顯然,卡夫卡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情緒,文如其人,莫不如是。
變形記讀書筆記篇三
這段時間讀了幾篇卡夫卡短篇小說,老實說,第一次接觸這種小說,幾乎每一篇都讓我讀著很是頭疼。在反復閱讀之后,貌似理解了卡夫卡式寫作的魅力,在這里選出了一篇認為很有代表性的《變形記》來談談對卡夫卡這種寫作手法以及《變形記》這篇小說本身內容的理解。《變形記》大概講了一個家庭支柱(主人公)變成一只臭蟲后家庭成員對他態度從前到后的變化。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這便是變形記的開頭。當我第一遍讀的時候我不能明白卡夫卡此舉用意何在,為何要將主人公變成一只臭蟲,為何不用現實中可能出現的具體情況,這不是更能讓讀者感到親切嗎?緊接著,我發現最荒誕的點并不是主人公變成臭蟲這一事件,而是主人公變成臭蟲后所有人對此事的反映:“居然無人關心他為何會變形以及他該怎樣變回來。”甚至他自己在變成臭蟲后的第一反映,竟是自己早上上班要遲到,擔心自己的飯碗問題。后面的情節就是建立在主人公變成臭蟲這個整體及其荒誕的前提下展開的。在這個中心事件、前提都極其荒誕的前提下,后面的情節又是極其合理的,甚至有些細節描寫都讓人懷疑卡夫卡是否真的變成過“臭蟲”,擁有過一只蟲的視角,這就達到了“虛實結合”的效果。
我個人認為這種創作是很困難的。在一種完全都是想象的、荒誕的前提下寫出十分真實的效果,明明是一只蟲的視角,看到的家人的反映確是如此真實,讓讀者在虛與實之間來回穿梭,甚至有時讓讀者都分不清是實是虛,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效果。
在第一遍讀的時候,為了方便自己理解,我將“變成臭蟲”這一事件看作現實生活中的“生病”,反復閱讀后我發現“變成臭蟲”這一事件似乎沒有那么簡單。“變成臭蟲”似乎也可以替換成為現實生活中“不按照家人的期望生活”這樣的人。我好像又明白了卡夫卡為何要用“變成臭蟲”作為前提,這樣一個模糊的概念涵蓋了太多種可能,最終指向的都是:在失去工作能力后、失去價值后,身邊最親的人對這個人態度的變化。
主人公在變成臭蟲后,家人的態度都發生了幾個階段的變化。
1.父親。這是文章中最勢利的角色。主人公從家里的頂梁柱變成一個廢人,父親看到的第一反應就是厭惡,并且絲毫不加以掩飾。然后就是理所當然的希望主人公早點死去,狠毒之心彰顯無遺。
2.母親。母親在看到主人公變成臭蟲后的第一反應是害怕,之后的一段時間一直保持同情,到這里母親的反應還算有母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后也還是免不了對兒子的厭惡。
3.妹妹。文章中強調了主人公和小自己幾歲的妹妹關系很好,我認為這里的妹妹還隱喻了好友這一類人。妹妹在文中的做法也是最人道的,對主人公最好的,最理解主人公的。但到最后還是免不了被妹妹厭惡。
我們從這篇小說可以看出卡夫卡對自己家庭關系是十分消極的,變成臭蟲這一事件讓主人公看到了人與人關系最陰暗的一面。連自己的至親之人都在自己困難之時如此對待自己,當自己不能為他們賺錢,當自己成為了他們的負擔,他們可以為他的死去而高興。那這個社會還有什么好留戀的呢。在卡夫卡生活的時代,可能這種事司空見慣,卡夫卡用這樣看似荒誕的主題將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危險,社會的冰冷,表現得淋漓盡致。
《變形記》這篇小說需反復咀嚼,準確說,卡夫卡這種虛實結合的創作需要讀者花大量時間去研讀。《變形記》背后所表達出人與人之間冰冷的社會關系在這個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精神世界日益匱乏的今天也相當需要警惕。
變形記讀書筆記篇四
《變形記》是篇幅不大的一個小故事。三個小節。
格里高爾是一位善良、忠厚且富有責任感的人,生活給他太多壓力。故事讓他在一夜之間變為一只巨大的甲蟲,變形之后,他所關心的家人卻沒接受他的變形,拋棄了異樣的他。這是一個因為變異,不能被家人接受而絕望死亡的悲劇人物。
他的父母年紀大了,根本沒什么經濟收入,他的妹妹還有自己的人生要經營。變異后的格里高爾對誰來說都是一個負擔,因為剩下的人必須得生活。家人最初的表現為心痛和憐憫,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格里高爾復原的期待逐漸削減為零,也嘗試著堅持,但最終抵不過內心的私欲和無力感。時間消磨了最初的同情和憐憫,附和產生了厭惡和憎恨,他們最后都把格里高爾當成是負擔,誰也不愿承擔這個當初照顧他們而如今卻變異的親人。當格里高爾絕望至死,父母和妹妹拋棄格里高爾之后,三人坐火車外出接受陽光沐浴時心里如釋重負的描寫,或許帶著冷漠和悲劇的氣味。但是誰又能斷言格里高爾的家人最終的拋棄就是冷漠無情呢?我卻更愿意相信,最終的拋棄不全是出自狠心的本意,假若他們有能力,他們絕不會做這樣的決定。
這是一個無弱拍、強硬到底的社會,有太多人承受著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那種無法克服的、荒誕的恐懼使人發生異化現象。故事終究是故事,情節過于夸張,因為人難以變形為動物。但是生活中心靈變異的事實卻存在。由于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這種精神層面的變異更值得當今社會的重視。或許我們過得比幾十年前好,但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精神追求如基因突變般千變萬化而又難以捉摸。這也是心理學在現今社會大受關注的原因。我們的需求已經遠遠超過吃得飽,穿得暖,更為關注的是精神層面的建設。
每一個人都該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壓力,不要讓自己毀滅在自己的手里。要知道人始終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簡單的個體。錯綜復雜的人生就像是一團線,你要準確無誤地纏好每一根細絲,要學會游刃有余地處理自己情緒。
不要以為得到別人的憐憫和同情就可以繼續存活,任何一段感情都必須在相對平等的狀態下才能存活。時間是解藥也是毒藥,它的累積只會滋生分解同情和憐憫的化學物質。任何情感紐帶都無法綁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感觸好大,心里好酸!
變形記讀書筆記篇五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中篇小說,故事講述一個沒有自己的小人物毫無征兆變成一只甲蟲,引發了一個荒誕不羈的人生轉變。又是揭露了人性的自私和涼薄。
一天早上,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他心里的第一念頭是上班不要遲到。格里高爾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銷員,每天早早起床帶著樣品趕五點火車給店里員工講述新樣品再回公司。他是一個外勤職工,吃飯沒有規律,每天重復的工作。每次走進公司都想沖進老板辦公室對著老板大聲說我不干了。然而這個場景只是設想,他被現實打敗,為了還清債務,只好按下自己的壞情緒。而今天他還變成了一只甲蟲,身體變的非常的巨大,他失去了靈活的雙手和雙腳,現在是許多細小的腿,各自不停的亂動,無法控制。花了兩個小時,格里高爾終于緩緩挪著笨拙的身體下了床,這時已經八點一刻,距離公司營業過去了一個小時,門外傳來父親的聲音,公司代表來了。公司代表來的目的是看看格里高爾是不是裝病在家。當開了房門看到一只巨大的甲蟲,代表嚇得轉身就跑,把格里高爾哀求的吶喊拋之腦后。因為他發出的聲音只是蟲子叫,別人并不能聽懂。
格里高爾變成了甲蟲,驚嚇了公司代表和家人。父親不耐煩的蹬著腳將格里高爾往房間里驅趕。母親嚇得大叫。認出格里高爾的妹妹害怕的哭泣。格里高爾意識還在,他變成了蟲子意味著失去了工作,經濟來源沒有了,家里的存款只夠維持兩年。家人不得不出去找工作,房間不得不出租。父親成了銀行跑腿,母親成了縫衣工,妹妹當了售貨員,家里人都忙碌起來,格里高爾成了家里的累贅。
格里高爾賺錢養家,家人們感激贊美他。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家人們照顧他一個月之后發現沒有改善,開始敷衍,態度越來越惡劣。
家里的房客讓妹妹演奏小提琴,但他們聽的漫不經心,妹妹抱屈,他想讓妹妹回房演奏,沒想到自己卻暴露在房客面前,遭到嫌棄。房客決定解除房租,家人開始嫌棄,希望他回避不要出現在他們面前,于是妹妹將他鎖在屋里,于是他被隔離了。格里高爾一直真誠無私對待家人,不計回報的付出,然而變故讓親情變的冷漠。第二天女傭來打掃房間,發現一只死去的甲蟲,那是格里高爾。在家人都拋棄他的那一夜,格里高爾為他人而活的自己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毀滅已成必然。格里高爾死去后,家人們似乎終于松了一口氣。更可怕的是,故事并沒有畫上悲傷的結局。
失去了兒子,父母又將對未來的憧憬寄托在妹妹身上……
遠離那些理所當然讓你付出的人,我們存在的意義不是成為別人需要的某個誰,我們的付出都并非理所當然,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的付出成就我們自己。要替別人著想,更要為自己而活。
變形記讀書筆記篇六
奧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或許對于這個現今在中國和西方都已成傳奇的人物,這樣的前綴還是過于簡單。人們常談起的短篇小說大師,例如莫泊桑或契訶夫等,卡夫卡雖然不在其中,但在短篇小說的藝術成就上絕不遜色于以上任何一位。暑假的休閑時光中無聊想起高中語文老師推薦的他的小說《變形記》,莫名的勾起我的沖動,便上網購得一本,在電子化的現代,對于紙質的書本毫無抵抗力。那在一周的閱讀后,我完成了對這本說的體驗與收獲。不得不說收獲頗豐,所以便決定寫這篇讀書筆記。
有人這樣說,即使懷揣甚大的熱情去閱讀卡夫卡的作品,他還是毫不留情地將其澆滅。確實卡夫卡的敘述語言簡單平實,但層次交叉,結構復雜,初讀之,覺得其枯燥無味。細細品讀,會發現他寫作的奇妙之處,即使它既無像莫泊桑作品那般精心的情節安排;又沒有像契訶夫文章那樣令人難忘的幽默諷刺;甚至于“大眾文學”那些令人難忘的對話也沒有。但是卡夫卡的創作從不是為了某些人,他的心里沒有讀者,他只是靠著他的感覺去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種創作其實是會受到人們所鄙夷的,我也會這樣想,但直至后來對卡夫卡有一定了解后,才明白正是因為他拋開了一切融入創作,讓創作如劉宇所說成了“一種生活的'狀態”,讓創作成為與內心自我交流的方式,讓創作成為與外部世界抗衡的手段,正因如此,才讓本已厭倦不已的讀者有欲罷不能地讀下去,期待新的東西出現,最終找到與心靈的共振之處。正如余華所說:“內心的不安和閱讀的不知所措困擾著人們。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沒有人們已經習慣的文學出路,或者說其他的出路也沒有,人們只能留下來,盡管這地方根本不是天堂,而且更像是地獄,人們仍要留下來。” 他的作品是寓言式結構,卻不予以一目了然的說明,這通常是會讓一部作品招致破壞的。但《變形記》卻沒有,盡管中外多少研究卡夫卡者對這部作品所表達的核心內容有諸多解釋,卻讓《變形記》從更大層面上詮釋了更多的內容,抓住更多人的心,更使其揚名至今。
金錢和物質來作為媒介,即使是血脈相連也不能保證親情的堅不可摧!這也是《變形記》要回答的,如果人變成甲蟲,那么它還有生存的權利和價值嗎?他還是一個人嗎?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他已經不再能為這個家庭帶來財富,不能承擔他的責任,甚至不再能說話,他只能默默的傾聽,羞怯的張望等待著家人對它的判決。它的家人最后再也不能承受這種沉重的壓力和打擊,而打算把它拋棄,而它提前的夭亡,也解除了家人最后的顧慮和心理負擔。沒有人為它唱一首挽歌,沒有人記得它曾經是一個人。現實就是這樣無情,即使是人間的至愛,最真切的親情也無法挽回一個人的沉淪。人生活在世上,無法承擔作為人的義務時,也同時失去了他作為人的權利,即使他曾獲得家人最初的同情,但最終將被無情遺棄,這不是個別家庭的冷漠,而是人性一次真正的裸露。
我們能夠知道,因為在他的潛意識里,他厭惡自身,根本不愿再繼續以前的生活和工作,艱難的生存處境早已壓得他無處可逃:當他早早趕來取訂單的時候老板們才吃早飯;公司秘書時刻監督著每一個員工的行動,兩個小時不上班就找上門去,醫生也會說你好吃懶做;每天4點鐘就得起床趕火車,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飲食惡劣,友情淡薄。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人逐漸變得麻木異化成為“非人”,他對外部世界已無能為力,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為此他不得不選擇一條逃脫的路,這就是“變形”。與其說是社會讓他“變形”,不如說是他自己選擇了“變形”。擺脫自己的人形,逃離人的世界,從人變為非人——大甲蟲,這對格里高爾而言完全是為了不再繼續昨天的噩夢。于是,格里高爾異化了。相對溫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會恐怕對這種個體的不幸遭遇會更加殘忍,他們會把他送進實驗室,每天對他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而且會引起無數的眼睛好奇地逼視他,無數張嘴巴無休止的討論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種將暴露在慘白的燈光下,直到他死去還要被制成標本供后人研究。他作為人的資格和尊嚴被完全忽視了,沒人在乎他心里的感受,群體只在乎他們的好奇心可以獲得滿足,他們擁有作為幸運者的活生生的見證。這其實是現代人的悲劇,或許卡夫卡也看到了這一點。猶如許許多多學術研究的說法,卡夫卡究其一生都是孤獨的存在,但筆者認為這未免太過極端,卡夫卡正是了解到因孤獨而不被理解,因不被理解而披上虛浮外套,因虛偽的存在而繼續不被理解的孤獨,這種循環其本身就是可悲的,所以我們看到《變形記》中格雷高爾即使是在變形的后依舊沒有放棄爭取家人的理解與關懷。故事最后也證明了他獲得了成功——在格雷高爾死后,家人趕走了對自我形態下的格雷高爾一直很不尊重的房客與老媽子,并且決定請假一天,三人出去好好走走。結尾描寫了溫暖美好的景致以及相應的家庭其樂融融的景象,而非以悲劇式的結尾對格雷高爾的死煽情不已,這也從另一個層面上表現出人與人間并非存在著智慧博士觀點中所說的“完全理解的不可能性”。
無處可逃,就是《變形記》給我們所展示的金錢社會下普通人們的絕望處境。作為人形時過著沒有人格尊嚴的生活,變形為甲蟲后更是加速自身的滅亡。或許在金錢至上的社會里,形體的泯滅才是最終的解脫、才是最好的出路吧!在這里,只想問:“大甲蟲,你還有眼淚嗎?” 這或許也是我們現代人帶著面具行走于不同場合的原因。因為一旦顯露出真實的自我——也是擁有許多為人所不喜得如巨蟲班的丑陋自我——就會招致厭惡乃至唾棄作嘔。
卡夫卡自己也在日記中寫道:“我在自己的家中,在那些最好、最親愛的人們中間比陌生人還陌生”。這并非抱怨與親人的隔膜,而是在“最好、最親愛的人們中間”他依然孤獨,這讓他絕望,就像是扒開現實假象變形的格雷高爾,始終得不到家人的接受。
卡夫卡確實絲毫不為某些人創作,而是關注自我,關注筆下人物命運映射出的自己。可他連自己的偉大也不明了,在他那個幽閉的世界里,他關注的正是全人類的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