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那關于總結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總結又該怎么寫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總結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一
1、直接解題法(直接法)
直接從題設條件出發,運用有關概念、性質、定理、法則和公式等知識,通過嚴密的推理和準確的運算,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然后對照題目所給出的選擇支“對號入座”作出相應的選擇。涉及概念、性質的辨析或運算較簡單的題目常用直接法。直接法是解答選擇題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低檔選擇題可用此法迅速求解。直接法適用的范圍很廣,只要運算正確必能得出正確的答案。提高直接法解選擇題的能力,準確地把握中檔題目的“個性”,用簡便方法巧解選擇題,是建立在扎實掌握“三基”的基礎上,否則一味求快則會快中出錯。
2、特殊值解題
正確的選擇對象,在題設普遍條件下都成立的情況下,用特殊值(取得越簡單越好)進行探求,從而清晰、快捷地得到正確的答案,即通過對特殊情況的研究來判斷一般規律,是解答本類選擇題的最佳策略。近幾年高考選擇題中可用或結合特例法解答的約占30%左右。通過取適合條件的特殊值、特殊圖形、特殊位置等進行分析,往往能簡縮思維過程、降低難度而迅速地解。
3、數形結合法或者割補法(解析幾何常用方法):
巧妙地利用割補法,可以將不規則的圖形轉化為規則的圖形,這樣可以使問題得到簡化,從而縮短解題長度。對于一些具有幾何背景的數學問題,如能構造出與之相應的圖形進行分析,往往能在數形結合、以形助數中獲得形象直觀的解法。
4、極限法
這是高中選修部分,不過用在解題會很快。極限思想是一種基本而重要的數學思想。當一個變量無限接近一個定量,則變量可看作此定量。對于某些選擇題,若能恰當運用極限思想思考,則往往可使過程簡單明快。用極限法是解選擇題的一種有效方法。它根據題干及選擇支的特征,考慮極端情形,有助于縮小選擇面,迅速找到答案。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二
1.大的物體不一定不能看成質點,小的物體不一定能看成質點。
2.平動的物體不一定能看成質點,轉動的物體不一定不能看成質點。
3.參考系不一定是不動的,只是假定為不動的物體。
4.選擇不同的參考系物體運動情況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時間軸上n秒時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時間,是第n個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時刻。
6.忽視位移的矢量性,只強調大小而忽視方向。
7.物體做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對性,必須選一個參考系,選不同的參考系時,物體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應打出輕重合適的小圓點,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橫線,應調整一下振針距復寫紙的高度,使之增大一點。
10.使用計時器打點時,應先接通電源,待打點計時器穩定后,再釋放紙帶。
11.使用電火花打點計時器時,應注意把兩條白紙帶正確穿好,墨粉紙盤夾在兩紙帶間;
使用電磁打點計時器時,應讓紙帶通過限位孔,壓在復寫紙下面。
12.“速度”一詞是比較含糊的統稱,在不同的語境中含義不同,一般指瞬時速率、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平均速率四個概念中的一個,要學會根據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義。平常所說的“速度”多指瞬時速度,列式計算時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3.著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學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響,很難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實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而初中所學的“速度”就是現在所學的平均速率。
14.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15.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16.物體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7.物體的速度為零時,其加速度不一定為零。
18.物體的速度變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9.加速度的正、負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20.物體的加速度為負值,物體不一定做減速運動。
21.物體的加速度減小時,速度可能增大;
加速度增大時,速度可能減小。
22.物體的速度大小不變時,加速度不一定為零。
23.物體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與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線上。
24.位移圖象不是物體的運動軌跡。
25.解題前先搞清兩坐標軸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不要把位移圖象與速度圖象混淆。
26.圖象是曲線的不表示物體做曲線運動。
27.由圖象讀取某個物理量時,應搞清這個量的大小和方向,特別要注意方向。
28.v-t圖上兩圖線相交的點,不是相遇點,只是在這一時刻相等。
29.人們得出“重的物體下落快”的錯誤結論主要是由于空氣阻力的影響。
30.嚴格地講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只受重力作用,在空氣阻力影響較小時,可忽略空氣阻力的影響,近似視為自由落體運動。
31.自由落體實驗實驗記錄自由落體軌跡時,對重物的要求是“質量大、體積小”,只強調“質量大”或“體積小”都是不確切的。
32.自由落體運動中,加速度g是已知的,但有時題目中不點明這一點,我們解題時要充分利用這一隱含條件。
33.自由落體運動是無空氣阻力的理想情況,實際物體的運動有時受空氣阻力的影響過大,這時就不能忽略空氣阻力了,如雨滴下落的最后階段,阻力很大,不能視為自由落體運動。
34.自由落體加速度通常可取9.8m/s2或10m/s2,但并不是不變的,它隨緯度和海拔高度的變化而變化。
35.四個重要比例式都是從自由落體運動開始時,即初速度v0=0是成立條件,如果v0≠0則這四個比例式不成立。
36.勻變速運動的各公式都是矢量式,列方程解題時要注意各物理量的方向。
37.常取初速度v0的方向為正方向,但這并不是一定的,也可取與v0相反的方向為正方向。
38.汽車剎車問題應先判斷汽車何時停止運動,不要盲目套用勻減速直線運動公式求解。
39.找準追及問題的臨界條件,如位移關系、速度相等等。
40.用速度圖象解題時要注意圖線相交的點是速度相等的點而不是相遇處。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三
首先,先看書,后背書。
看是全面的看,背是重點的背。這理由很簡單,它符合人自身大腦的記憶規律。所有的東西你都背下來是不可能的,而看書,是緣由于“熟悉”對于事物記憶的幫助。很多事情,你沒有特意去背,但你卻記住了,而且,終生不忘,就在于,它是你所熟悉的。
其次,看書后,不劃重點的去做題。
重點不是不需要劃,而是,要看是誰來劃,如果是老師,是其他同學給你劃,那你便是一個被動的去接受的地位,你永遠不知道為什么。而如果你去直接做題,遇到看書時沒注意的問題了,再去書中找出來,劃上好學校,長此以往,這便是你自己的重點。你會發現,無形中,你已經對那些要背的重點了如指掌了,何須再背。
第三,熟練記憶采分點詞匯。
做過考試練習的同學都知道,考試是按點得分的。一道大題的標準答案通常只有幾個要點,答出要點就有分,答不出哪怕寫再多也沒分。而要點通常都是很簡潔、干凈,課本上的一大段內容可能只需要一個詞或一句話就能概括,一個詞一句話就是要點。很多同學不放心,大段大段地背課文,而且還要求自己背的與課本內容一字不差。這么做,既難以記住又占用大腦空間。
第四,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詮釋要點。
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你記憶。只有你知道怎么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書里的話了,你才能夠真正的記住它的內涵。考試時,你才能夠想起書里的采分點。有的同學是不知道怎么組織語言,怎么展開來寫,就把死記硬背的課本內容套進去,其實可能是他對課本內容還不夠熟悉。這時候不妨多看看書。這里更加體現了看書的重要性,平時看書看熟了,在回答大題尤其是主觀題時,自然而然會用學科語言展開答題,也不用擔心會出現寫完要點不知如何展開的情況。
第五,勤練習,保持“手感”。
考試四門考試中,文綜是最能拉分的一門。畢竟文綜三科不像語、數、英是從高一就練起,它是等到高三才開始三合一大綜合,大家適應這門考試的時間都不長,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在這方面奪分的可能性也最大。有的同學平時單獨做三科中的某一科像歷史、地理什么的都挺強的,但一到三合一練習就不行了。這種情況,我也有過。說到底,就是還不適應。要適應的話,有個既笨又土但很有實效的方法:加大練習。成績是其次的,關鍵是練手,熟悉這門科目的考試感覺。做得多了,有些規律也就摸索出來。像大家都挺頭疼的文綜大綜合題,其實題目里都會隱藏著線索,做題的時候先要找出這條線索,才能把握答題的方向。比如線索是農業,那就調出史、地、政三科有關農業的知識再做題。再如做題順序、做題時間,這些都是在平時的考試、練習中琢磨出來的。不要考試到最后,一看沒時間了,看到大綜合題就亂了陣腳。如果平時就找到適合自己的做題順序,給自己定出做選擇題、單科大題、最后一題等各用多少時間的話,高考時就可以保證所有的題目都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四
沒有基礎就根本談不上能力;
第一輪復習一定要扎扎實實,切勿盲目攀高,以免眼高手低。復習主要以教材為準,反復閱讀深刻理解其中的知識點,形成點與面的知識網,使知識更加全面而又精準。同時,對基礎知識的全面回顧還要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
2、掌握化學原理,注重其解題思路
考生經過一年的學習應該注意到了,化學具有非常多的化學原理及規律。化學同物理一樣是自然學科,他們一定會遵從自然規律。所以考生不要在龐大的化學方程式及原理面前怯步,只要找到其內在規律,不斷的深入總結,舍棄表面追究其根本,其實也沒有那么多東西需要記憶,做題時,不要做完題就沒事了,應注重解題的思路。
3、注重化學實驗能力的培養
化學和物理都是自然學科,都會注重其實驗,化學更為優勝,近幾年化學高考化學中,以實驗為主線來命題的數量明顯增多,所占的分數也越來越重。考生想要取得高分,一定不能放松對實驗能力的培養。
4、加強解題訓練,培養實戰能力
在第一輪復習當中,另一個需要注意的重點就是加強經典題型的訓練,訓練的知識點應結合近幾年的高考知識點來,深刻理解知識點,打好基礎,適當的時候做下模擬試題或者真題。
在解題的過程當中,不僅要注重質量還要注重速度。選好適合的題目類型及數量,有助于加強思維的訓練,減少再次做題的時間。做完題后,應注意歸納總結,反思解題的過程及技巧,長期堅持訓練,解題能力一定會加強的。
5、把握重點做好時時糾錯
由于復習的時間有限,且高三要復習的可門和知識點非常龐大,怎樣在少量的時間里面做好復習,是考生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其主要方法,就是突出重點,加強薄弱的突擊。同時要對考試中出錯率高的地方要即使做好反思,對此地段也要強化訓練。每一次考試的錯誤點及練習的錯誤點,一定要做好詳細的分析,分析其原因。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五
另外,也能培養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2、上課
上課是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習的中心環節。上課時應該注意三個問題:
(1)主動聽課
在
教學
活動中,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如果學生能夠根據老師講課的程序積極主動地思考,在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對難點和重點進行推理性的思維和接受,以主動的態度去聽課,積極地進行思考,努力參與到老師的課堂教學中去,那么,學習效率一定會很高。(2)注意課堂要點
或板書綱目,仔細講解等;
對于難點,就需要我們在預習時做到心中有數,到時候注意專心聽講。總之,我們要做到“會聽課”。
(3)做到聽課和做筆記兩不誤
有的同學一上課就不停的記不停的寫,結果一節課下來一點都沒有聽到,不知道這節課老師講了些什么?那么,應該如何處理好聽課和做筆記的關系呢?我認為,上課時,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聽課上,而不是做筆記上,筆記中要記的內容應該是:課堂重點、課堂難點、課堂疑點、補充結論或例題等課本上沒有的內容,并不是教師的所有板書內容。總之,我們應該有摘要、有重點地記。有的同學從來就不做筆記,這也不好,特別是對于高中物理學習是不利的。因為我們的記憶是有限的,老師講的內容轉瞬即逝,我們對知識的記憶隨時間延長會逐漸遺忘,沒有做筆記我們以后復習有些內容就找不到。
3、復習
有的同學只要老師一布置了作業就會馬上去做,覺得完成了作業,就完成了學習任務,就掌握了知識,結果是一邊做作業,一邊翻課本、筆記,到頭來知識沒有掌握。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將每課堂課所學的內容進行認真思考、回顧,在此基礎上再去完成作業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學研究表明:知識在學習最初的兩三天內遺忘是最快的,也是最多的,所以,我們只有對知識進行及時的復習才能減少遺忘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4、作業
在復習的基礎上,我們再做作業。做作業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鞏固課堂所學的內容;
二是運用課上所學來知識解決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因此,做作業時,應該認真對待,獨立完成,積極思考,注意總結。應該明確“做題的目的是提高對知識的掌握水平”,切忌“為了做題而做題”。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六
1.商代的政治特點
(1) 商代貴族以血緣為紐帶;
(2) 實行宗法制;
(3) 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 背景: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2) 目的:鞏固統治,擴大統治疆域。
(3) 含義: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即“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4) 諸侯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建國、繼續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
義務:隨周天子出征,隨同作戰;定期朝覲述職;繳納貢賦等。
(5) 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離性和獨立性。
(6) 性質:商周時期實現的一種地方行政制度。
(7) 作用:鞏固了(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邊遠地區得到開發,并擴大了西周的統治區域; 形成對周天子眾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8) 衰落:受分封的諸侯國本身就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諸侯國勢力的強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 其衰落的具體表現為:諸侯爭霸等。
2.宗法制
(1) 含義: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2) 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3)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大小宗相對。
(4) 評價
作用: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即,凝聚宗族、防止紛爭、強化王權、家國合一)。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 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2) 血緣為紐帶形成的國家政治結構;
(3) 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形成權力高度集中。
三、補充與拓展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宗法制是分封制實施的法則,宗法制的實施進一步鞏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種宗廟之法。
其實質是按照血緣關系在其宗族內分配政治權利,以保持貴族對政治權利的壟斷和財產的分配。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七
【實驗目的】:粗鹽的提純
【實驗原理】:用海水、鹽井水等制得的粗鹽中含有較多的不溶性雜質,如泥沙等。可用過濾和蒸發的方法除去不溶性雜質。
【實驗儀器】:燒杯玻璃棒漏斗蒸發皿鐵架臺(帶鐵圈)酒精燈火柴濾紙
【實驗藥品】:粗鹽蒸餾水
【實驗步驟】:1.溶解:稱取約4g粗鹽加到盛有約12ml水的燒杯中,邊加邊用玻璃棒攪拌,直到粗鹽不再溶解為止。固體食鹽逐漸溶解而減少,食鹽水略顯渾濁。
2.過濾:將燒杯中的液體沿玻璃棒倒入過濾器中,過濾器中的液面不能超過濾紙的邊緣。若濾液渾濁,再過濾一次。不溶物留在濾紙上,液體滲過濾紙,沿漏斗頸流入另一個燒杯中。
3.蒸發:將濾液倒入蒸發皿中,然后用酒精燈加熱,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濾液,待出現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水分蒸發,逐漸析出固體。
【實驗結論】:粗鹽中的不溶性雜質可用溶解、過濾的方法除去。
實驗1-2
【實驗目的】:的檢驗
【實驗原理】:大多數硫酸鹽都溶于水,有的硫酸鹽雖不溶于水但溶于強酸,而硫酸鋇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所以可用溶液來檢驗硫酸和可溶性的硫酸鹽。
【實驗儀器】:試管膠頭滴管
【實驗藥品】:蒸餾水實驗1-1得到的鹽鹽酸氯化鋇溶液
【實驗步驟】:取實驗1-1得到的鹽約5.0g放入試管中,向試管中加入約2ml水配成溶液,先滴入幾滴鹽酸使溶液酸化,然后向試管中滴入幾滴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實驗結論】:所取樣品中含有。
實驗1-3
【實驗目的】:實驗室制取蒸餾水
【實驗原理】:自來水中含有氯離子。利用沸點的不同,用蒸餾的方法可除去自來水中含有的等雜質。
【實驗儀器】:試管100ml燒瓶鐵架臺(帶鐵圈)酒精燈冷凝管錐形瓶沸石(或碎瓷片)
【實驗藥品】:自來水稀硝酸agn溶液
【實驗步驟】:1.在試管中加入少量自來水,滴入幾滴稀硝酸和幾滴硝酸銀溶液。加硝酸銀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2.在100ml燒瓶中加入約體積的自來水,再加入幾粒沸石,連接好裝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卻水。加熱燒瓶,棄去開始餾出的部分液體,用錐形瓶收集約10ml液體,停止加熱。加熱,燒瓶中水溫升高至100后沸騰。在錐形瓶中收集到蒸餾水。
3.取少量收集到的液體加入到試管中,然后滴入幾滴稀硝酸和幾滴硝酸銀溶液。加硝酸銀和稀硝酸后,蒸餾水中無沉淀。
【實驗結論】:自來水中有,蒸餾水中沒有。
實驗1-4
【實驗目的】:萃取
【實驗原理】:碘在和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用可從碘的水溶液中提取出碘。
【實驗儀器】:量筒分液漏斗鐵架臺(帶鐵圈)燒杯
【實驗藥品】:碘的飽和水溶液四氯化碳
【實驗步驟】: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飽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蓋好玻璃塞。
2.用右手壓住分液漏斗的活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轉過來振蕩,使兩種液體充分接觸;振蕩后打開活塞,使漏斗內氣體放出。
3.將分液漏斗放在鐵架臺上,靜置。
4.待液體分層后,將分液漏斗頸上的玻璃塞打開,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對準漏斗上的小孔,再將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打開,使下層液體慢慢沿燒杯壁留下。
【實驗現象】:加四氯化碳時,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在下層;靜置后四氯化碳層變紫紅色,水層黃色變淺或接近無色。
【實驗結論】:加入萃取劑四氯化碳后,四氯化碳能把碘從其水溶液中萃取出來。
實驗1-5
【實驗目的】:配制100ml 1.00nacl溶液
【實驗原理】:==
【實驗儀器】:容量瓶燒杯玻璃棒托盤天平
【實驗藥品】:nacl固體蒸餾水
【實驗步驟】:1.計算:計算所需nacl固體的質量為5.9g。
2.稱量:用托盤天平稱取5.9gnacl固體。
3.溶解:將稱好的nacl固體放入燒杯中,用適量蒸餾水溶解。為加速溶解,可用玻璃棒攪拌。
4.轉移:將燒杯中的溶液注入容量瓶。若溶解過程放熱,在轉移前需冷卻至室溫。轉移時應用玻璃棒引流。
5.洗滌:用少量蒸餾水洗滌燒杯內壁及玻璃棒2-3次,,洗滌液也注入容量瓶。將燒杯內溶液轉移至容量瓶后,若燒杯內壁還沾有少量溶液,為了減少溶質的損失,需要再進行此步操作。
6.定容:將蒸餾水注入容量瓶,液面在容量瓶頸刻度線下1-2cm時,該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至液面與刻度線相切。
7.搖勻,裝瓶。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八
第二培養整體的歷史觀
歷史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連貫的,社會中的各種因素(如政治經濟文化)也是相互影響的。高中課本是按專題史編寫的,即政治、經濟、文化三大基本因素各占一本書。因此,僅僅跟著課本的步調走是不行的,還得在課本外做工作,想辦法將課本中的歷史按照通史的方法串起來,學會用政治、經濟、文化三種因素結合起來分析歷史問題。在掌握事件時,除時間外,需共同掌握事件的起因(直接,根本,導火索),過程,結果(意義,影響)
具體的建議:根據課本、按照通史的方式整理一份歷史年表如下圖
第三課外積累
只要是歷史方面的書,都是有可取之處的,無論是《中國近代史》還是《全球通史》,無論是《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還是《萬歷十五年》,無論是《中國通史》還是《明朝那些事兒》抑或是《大秦帝國》,他們都可以帶你更深入的了解歷史。你甚至可以退而求其次,閱讀其中部分章節抑或是文章。
你必須先把視野置身于整個中國歷史的宏大敘事中,在歷史的脈絡上縱觀古今,知道歷史的每個細枝末節上長出的新葉嫩芽,了解歷史深深扎根的背景。
這樣你在做題的時候才能真正做到信手拈來、舉重若輕,透過一個事件看到歷史的江河始終奔騰不息滾滾向前,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與其相似或相近的其他歷史事件。你寫出的回答才能既概括又具體,詳略得當、文約而詞豐。
那些只會背模板、抄材料、默寫課本原文的學生會被你按在地上摩擦,全方位被你碾壓
孰高孰低,一目了然,無須更多證明。
第四答題技巧
1、選擇題,沒有技巧,就是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及一點小運氣。做題時看清楚題目問什么,考點是什么,有沒有坑,一定要清楚,不確定的題做記號,方便之后檢查時再思考。
2、材料分析題
拿到題目不要著急看材料,先看問題,帶著問題看材料,劃出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在答題時建議分序號寫明要點,注意踩分答題。
一般材料分析題會有那么幾種類型:(篇幅有限,不會每一類型都做介紹)
變化(或發展趨勢)、原因(或背景)、特點、作用(或影響)啟示(或認識)等。說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問題?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或結論?材料間有何聯系?比較二者之間有何區別(或異同點、優缺點等)。
如:背景、原因題,主要從國內外當時的歷史背景,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入手,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
(1)經濟=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2)政治=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3)文化=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九
應激性
生長、發育、生殖
遺傳和變異
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和影響環境生物體的基本組成物質中都有蛋白質和核酸。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
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新陳代謝是活細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
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生物學發展三階段:
《物種起源》——推動現代生物學的發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孟德爾;dna雙螺旋結構;
生物科學發展生物工程、醫藥、農業、能源開發與環保疫苗制造——核心:基因工程
抗蟲棉;石油草;超級菌
生命的物質基礎
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都有共同的物質基礎
化學元素在不同的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分類: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化合物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化學元素能夠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和差異性
化合物水、無機鹽、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
水——自由水、結合水
無機鹽的離子對于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糖類——單糖、二糖、多糖。
脂質——脂肪、類脂、固醇
自由水是細胞內的良好溶劑,可以把營養物質運送到各個細胞。
維持細胞的滲透壓和酸堿平衡,細胞形態、功能。
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也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
脂肪是生物體內儲存能量的物質;減少身體熱量散失,維持體溫恒定,減少內臟摩擦,緩沖外界壓力。
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膽固醇、維生素d、性激素;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和生殖過程。
蛋白質與核酸蛋白質和核酸都是高分子物質。
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核酸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蛋白質結構: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和肽鏈的空間結構。
蛋白質功能:催化、運輸、調節、免疫、識別
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細胞結構與功能細胞分類:真核生物、原核生物
細胞具有非常精細的結構和復雜的自控功能。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細胞膜結構:流動鑲嵌模型——磷脂、蛋白質。
基本骨架:磷脂雙分子層
糖被的結構:蛋白質+多糖。
細胞壁:纖維素、果膠功能:流動性、選擇透過性
選擇透過性:自由擴散(苯)、主動運輸
主動運輸:能保證活細胞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選擇吸收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排除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和有害物質。
糖被功能:保護和潤滑、識別
細胞質基質——營養物質
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各種細胞器是完成其功能的結構基礎和單位。
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葉綠體是細胞光合作用的場所。
內質網——光面:脂類、糖類合成與運輸
粗面:糖蛋白的加工合成
核糖體
高爾基體
液泡對細胞的內環境起著調節作用,可以使細胞保持一定的滲透壓和膨脹狀態。
細胞核結構:核膜、核仁、染色質
核膜——是選擇透過性膜,但不是半透膜
染色質——dna+蛋白質
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和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功能:
核孔——核質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孔道。
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細胞核在生命活動中起著決定作用。
原核細胞主要特點是沒有由核膜包圍的典型細胞核。
其細胞壁不含纖維素,而主要是糖類和蛋白質。
沒有復雜的細胞器,但有分散的核糖體。
擬核裸露dna
細胞相對較小
細胞增殖方式: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的基礎。
有絲分裂
細胞周期有絲分裂是真核生物進行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體細胞進行有絲分裂是有周期性的,也就有細胞周期
動物與植物有絲分裂區別:前期、末期不同種類的細胞,一個細胞周期的時間不同。
分裂間期最大特點:完成dna分子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意義: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
細胞分化僅有細胞的增殖,而沒有細胞分化,生物體不能進行正常的生長發育。
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最大限度。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十
1.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強光,放出大量的熱,生成白煙同時生成一種白色物質。
2.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
3.硫在氧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出熱量,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4.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生成黑色固體物質。
5.加熱試管中碳酸氫銨: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試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火焰呈現淡藍色。
7.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發出蒼白色火焰,產生大量的熱。
8.在試管中用氫氣還原氧化銅:黑色氧化銅變為紅色物質,試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還原氧化銅粉末,使生成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銅變為有光澤的金屬顆粒,石灰水變渾濁。
10.一氧化碳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藍色的火焰,放出熱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鉀固體的試管中滴加鹽酸:有氣體生成。
12.加熱試管中的硫酸銅晶體:藍色晶體逐漸變為白色粉末,且試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鈉在氯氣中燃燒:劇烈燃燒,生成白色固體。
14.點燃純凈的氯氣,用干冷燒杯罩在火焰上:發出淡藍色火焰,燒杯內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帶銹鐵釘投入盛稀硫酸的試管中并加熱:鐵銹逐漸溶解,溶液呈淺黃色,并有氣體生成。
18.在硫酸銅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有藍色絮狀沉淀生成。
19.將cl2通入無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質產生。
20.在三氯化鐵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有紅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試管里加少量水:反應劇烈,發出大量熱。
22.將一潔凈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中:鐵釘表面有紅色物質附著,溶液顏色逐漸變淺。
23.將銅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銅片表面有銀白色物質附著。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試管里,注入濃的碳酸鈉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細銅絲在氯氣中燃燒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煙生成,加水后生成綠色的溶液。
26.強光照射氫氣、氯氣的混合氣體:迅速反應發生爆炸。
27.紅磷在氯氣中燃燒:有白色煙霧生成。
28.氯氣遇到濕的有色布條:有色布條的顏色退去。
29.加熱濃鹽酸與二氧化錳的混合物:有黃綠色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
30.給氯化鈉(固)與硫酸(濃)的混合物加熱:有霧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氣味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