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篇一
初識張愛玲,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一直不忍讀她的作品,因為她用浪漫的名稱做幌子,用顛覆的筆調闡釋了她對男性的嘲諷。張愛玲關于男人心中紅玫瑰和白玫瑰的比喻雖然有些老調,卻如一柄鋒利的手術刀,輕輕地劃一下,便把創口挑破給你看。她說:“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男人聽罷,面上雖然不動聲色,卻是暗底擊節,短短三句兩言,便扎穿了自己心窩里那見不得光的隱晦念想。女人聽畢之后,悵然若失的同時,也是會在心底默默盤算,到底自己是要做男人的蚊子血還是朱砂痣?距離,或許會給彼此裹上一層柔光加一重幻彩,但必須是時間加空間的作用,才能人為地創造出這虛擬的效果。可當兩個人真要沖破時光的沙灘,淌過空間的湍流,不顧一切飛奔向對方的時候,結果往往事與愿違。相見不如懷念之類的感觸油然而生,一些過來人口口相傳的老生常談,往往是在你被現實的暗礁碰撞得七零八落的時候,才會幡然領悟。別人的經驗永遠只是說教,自己那點哪怕是不帶血的教訓,也會銘刻于心、永難釋懷。
就像多年之后,佟振保與王嬌蕊的重逢。那是一種俗艷、蒼老的美麗,還是一如既往地愛打扮要漂亮,但終歸是敗給了歲月。但生活還是要繼續,哪怕是漏洞百出,哪怕是千瘡百孔,哪怕是無以為繼。 眼淚終究只是一時,觸動也只是轉瞬的事情。佟振保在完成了這次意想不到的情感消費之后,再一次整裝待發,重新做回了一個好人。而嬌蕊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個絲毫沒有準備負責任的男人身上后,幸福也隨之坍塌。誓言中的他許給的水晶宮殿不過是一間歪歪斜斜的土房子,就連倒掉時趁勢而起的灰塵都能讓她迷眼流淚不止,傷心和痛苦都只能是自己一個人的,他永遠都看不見,就連最后你委曲求全說要給他自由的時候,他也只是看到了解脫的快樂而無視你流血不止的一顆心。愛不能挽留的時候,只有把最后的尊嚴留給了自己。華麗的轉過身來,給他自由讓他走。在愛情的游戲里,女人一直都扮演著陀螺一樣的角色。迷醉在剛戀愛時的浪漫中,寧愿一直這樣長睡不醒,暈暈乎乎的忘記了現實的存在。男人對愛情的憧憬大多是以欲望開始并以占有而告終的,他會被一個特別的女子所吸引,他會禁不住誘惑,總想用征服來證明自己,當女人轉過頭來認真面對的時候,他卻心慌了,因為他從沒有說過要你的真心,一切不過是玩玩而已,他們最怕的就是對愛情太認真太執著的女人,這會打亂他們安靜的生活和既定的方針,愛過你,卻不能在一起,他說他有太多的責任要背負,他還有很長的路要一個人去走,這是最好的理由也是最濫的借口,不負責任是最好的解釋。可能他轉過身的時候也會心痛過,只是因為少了一個愛他的女人。
如果有那么一個人,他可以認真的愛,他要的不僅是華美的過程,還有圓滿的結局;如果有那么一個人,在他的心里只有朱砂痣而沒有蚊子血,只有床前明月光而沒有飯黏子;如果有那么一個人,他也有過白玫瑰和紅玫瑰,但在彼此共同相守的時光里,他的心頭卻只盛開著你的那一朵;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個人,該有多好。
記得每次從書架上抽出張愛玲的書,首先并不急于去欣賞她的佳作,而是總會盯著書的封面看上半天。喜歡看她的獨標孤傲,喜歡去感受她的辛酸悲苦。她說:“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難道這就是愛玲的切身體會?我希望是她的想象力足夠豐富,并不想讓她的感情世界因此殘缺。
書中的振保,不可否認他是個好人,即使沒有看準他的眼睛是誠懇的,就連他的眼鏡也可以作為信物。一開始,他也是一張空白的宣紙,而且筆酣墨飽,窗明幾凈,只待他落筆,便是一幅精彩絕倫的人生美圖。
可惜的很,他是一個優秀的畫家,可是濃墨染滿宣紙,恐怕是再也畫不成了。巴黎,是他人生中的一個污點的,任憑他如何清洗,始終還是骯臟的,哪怕他用世上最好的清潔劑,也是洗刷不去了吧。
嫖,不怕嫖的下流,隨便,骯臟暗敗。
雖說他和小姐過后,心有所悔,因而下決心要創造一個對的世界,隨身帶著。他要成為自己的主人。可是錯已鑄就,雖改,仍有余跡。
曾記得愛玲對胡蘭成說過,只要世上存在的事物,沒有一樣是她用語言描繪不出的,看過他的文章之后,才知她不是夸大其詞。
他和玫瑰之間的感情是相對圣潔的,他確實做了屬于自己的主人。然而接下來,他來到王士洪的家里以后,與嬌蕊的初次會面,書中寫到嬌蕊在洗頭發,剛巧肥皂沫子濺到振保手背上,而他卻不肯擦掉它,由它自己干了,那一塊皮膚便有一種緊縮的感覺,像有張嘴輕輕吸著它似的。此句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可見筆法之高超嫻熟。
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篇二
看了《紅玫瑰與白玫瑰》這部電影后,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色。戒》中的男主角易先生,這兩個男人都屬不輕易也不能輕易動感情的人,在他們的世界觀里即使動了真情最終也會絕不留情,男人從開始的愛到最后的拒絕甚至如《色。戒》中將王的殺害。這對他們來說也許都是不得已的,也都會有充足的理由。但是女人卻不一樣,一旦動了真情,她會愿意放棄現在奢侈的生活、全心全意地去愛,甚至違背組織交給的使命,用生命去保護她所愛的男人。也許這就是張愛玲筆下塑造的男人與女人的區別,實際上也是她親身經歷的真實寫照。
愛是復雜的,但我認為真正的愛實際上也是最簡單的,因為它是源自心底的為他人的開心而開心,是心甘情愿的付出。特別是女人,我認為只要是男人需要的,她再苦也會去做,所以這樣無私為對方付出、著想的兩個人怎么可能有解決不了的事?如果之間有誤會、有不理解,一定是不再愛,不再愿意溝通解決的結果。影片中振保給嬌蕊的感覺:從一開始就是只要嬌蕊這邊的問題解決了,他這邊總是絕無問題的。在愛情的世界里,女人是愚蠢的,所以此時的男人如果沒有直接、正面的點撥,陶醉在愛情海的女人是清楚不過來的,嬌蕊是一個敢于追求幸福的人,但是如果她知道她這樣的舉動會讓振保為難,我想她一定不會這么做。
剛開始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被振保的魅力所感染,他雖出身平淡,但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今天的社會地位,并且在這復雜的社會環境下,他不為女人所動,有種“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自信、自尊、自立。但人都是有感情的,他也不例外,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他剛毅的背后也有萬般柔情,我很欣賞這種在風雨中靠自己打拼出來的男人。但是在我看到嬌蕊跟他說她丈夫歸期,振保聽到后一陣慌亂并立即往外跑這個片段的時候,我有點哭笑不得,佟振保的形象突然在我心里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很軟弱、自私,我可以理解他的苦衷,必竟他的一切來之不易,但是我覺得作為男人,應該有種責任感,他既然那么愛嬌蕊,就不應該逃之遙遙,杳無音訊,至少應該關心、關注愛他的這個女人,給點精神支柱,而不是傷害,傷害自己的同時也傷害兩個女人。
對于嬌蕊,我覺得她不是一個完美女人,愛固然是人之常情,但也不能爛愛,沒有選擇地什么人都愛,人的一生都有愛與被愛的事情發生,但是我認為真正成熟的愛,優秀的人一生不會超過兩次,而且不同時期也應該有不同的愛的方式,不能隨便、更不能脫離現實,她的愛太沖動,太脫離現實,沒有設身處地的為振保著想,所以也導致最終的結果。但是太現實的愛還能創造出偉大嗎?象振保這樣太現實的愛還能稱之為真愛嗎?這是矛盾的。
人,無論男人還是女人,無論遇到什么難事或打擊,都不可以墮落甚至出賣自己的靈魂。影片的一開始嬌蕊找男人以及最后振保找妓女都是墮落靈魂的表現,這樣的人我覺得是不應該也不值得去愛的。
在這部影片里,表面上看振保應該是嬴家,因為他既得到嬌蕊的人,也得到了她的愛,然后又以他堂皇的理由拋棄了她。但是實際上振保也是最大的輸家,因為他失去了一個真正愛他、敢為他拋棄一切的人,這樣深愛他的人,在最后看到他流淚都那么淡然、無動于衷,這不能不說是他的失敗。
我很佩服那個后來在公車上碰到的,已經變老的嬌蕊,這個被他深深傷害過的女人,重逢時還能真摯地對他說:是從你起,我才學會了,怎么樣去愛,認真的,愛到底是好的,雖然吃了苦,以后還是要去愛的,所以…”這句話在我的頭腦中印象最深,雖言語平淡,但其中的苦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我想她是一個很勇敢的女人,能說出這樣的話,并且在男人不可要的時候,能拍拍手站起身來走人,而非痛哭流涕地哀求和抱大腿,或者說狠話做報復等愚蠢之事。敢愛的、自尊的、明理的、善良的女人是我人生的追求。
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篇三
“每個男人生命中都會有這樣的倆個女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這是張愛玲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最經典的一段話,寫出了中國眾多男性的心聲。而我談的就是這段愛情背后的艱辛與無奈。對于許多男人來說,得不到的自然才是最好的,但是得到了的東西未必就不會失去。大多數人這樣,振保也亦然。如果有那樣一個人,他可以認真對待每一段感情并無悔于最后的結果,不只要美好的過程更要完美的結果;如果有那樣一個人,他能在有了紅玫瑰以后安然的過好日子不去惦記著那個“床前明月光”;如果真有這樣一個人,那該是多好。
令我感觸深刻的并不是嬌蕊怎樣的艷麗與媚態,而是在她與振保離別多年后再次重逢時的身體發胖。多年以后,振保困于生活的壓力,嬌蕊也不再同往日那般活的精彩,這讓我深深讀出了歲月的無奈和世事的無常。嬌蕊是一朵凋謝枯萎的玫瑰,久而久之也便成了一抹蚊子血極其普通了。而煙酈,她輸在了自己的懵懂與無知上面,輸在了自己的固有化模式上面。她愛振保,但也不只是要振保,她若是嫁給另一個男人也仍然會去愛另一個男人。但換個想法,煙酈最后與別人有染,也是振保自己一手促成的。可以說,振保和煙酈都不快樂,這段婚姻也從未幸福。
書中三個人物都是悲情的,我們并不能在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也不能在得到的時候太去貪心。我們只有懂得如何愛自己,才能有資格去說怎樣愛別人。“愛”從來就是一個很大的主題,振保嬌蕊煙酈愛了一生,也敗了一生,而我們的一生還太長了。多虧的是,嬌蕊在離開振保以后終于遇到了那個對的人,盡管她已然成為一個落敗的紅玫瑰。
或許,愛情本身就是悲壯和美麗并存的本體。情至深處,知悔不愿悔。
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篇四
有幸在國話劇院看了場話劇,田沁鑫改編張愛玲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
實際上自己并不愛看女性主義小說,對于很多人追捧的張愛玲更是無可無不可。或許細膩,也許深刻,但這種缺乏社會背景的愛情怎么看起來都比較蒼白。
好多年前,看過95版關錦鵬導演,趙文瑄、陳沖和葉玉卿出演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當時看完電影又找小說讀了一遍。電影比較忠實于原著,不過陳沖似乎對王嬌蕊解讀的比較深刻,那種隨電梯升降的無奈心情,打動了很多觀眾。陳沖也憑此獲得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當時自己對電影中原文引用的臺詞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印象極為深刻。選擇總是很難的吧。
幾十年過去,現在不是男權社會了,男人越來越娘,而女人比男人更男人。春晚看李玉剛,春哥早已是爺們的代名詞。同為女性的田沁鑫在話劇中轉換了角色性別,在現代都市生活中,進行選擇的是女性的佟振保,而被選擇的是兩個男性,剛下崗的孟煙酈和被包養的王杰瑞。
張愛玲小說中,佟振保在王嬌蕊的表白后落荒而逃,漏出男人的怯懦本質和偷吃不負責任的無恥嘴臉。而后,在老婆和小裁縫****,他大發脾氣后,最終又向現實低頭,不管是什么玫瑰,拿著不扎手總還是安全的。無論怎樣,他還要去顧及面子和生存,要面對小說中時刻提醒他要好好做事的母親。
進行制約。丁克家庭,合約同居,同性婚姻等等,愛和家庭的定義正被迅速改寫著。同時紅白玫瑰往往不是延續,而是并存關系。男性和女性都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據統計,2011年北京市離婚率達到39%,而同期北京的幸福指數高達73%。即使考慮到離婚涉及人群與總人口之間的比例關系,從這一統計數據看,似乎幸福來的并不和婚姻有必然關系。
演出時,演員試圖將觀眾拉入,現場征求大家看法,讓觀眾回答如何選擇。也是因為這樣,讓我和同去的朋友感覺不太舒服,有點堵得慌,當時也沒想明白為什么不舒服。回來仔細一想,這哪里是選擇,明明就是一個代入感很強的陷阱嗎。選擇具有加乘效應,最開始也許簡單,但走下去以后會有很多路口,回頭再走,也許還是同樣的結果。面對選擇時,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就一切明了了。
只是有多少局中人能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呢。
張愛玲說的對,愛到底是好的,雖然吃了苦,以后還是要愛的。
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篇五
言有盡而意無窮。
書中主要寫了振保這個男人,鮮少提及他的姓氏,一生與女人的糾葛,讓我們看到了他的一面,同時也是那些女人的一面。
從巴黎女子的放蕩,到之后的不敢耽擱,情迷意亂后的后悔,無法承擔的逃避,面對生活的平淡,厭惡的同時卻也從來無法掙脫。
大抵每個人生命中都有那一枝紅玫瑰,最終卻都棲息于白月光。紅玫瑰,被認為無法承受,太過熱烈而超出了生命的負擔。事實上不過是自己的懦弱,不敢面對現實的慘淡。
渴望熱烈的感情,渴望一時沖動,卻沒有辦法承受那樣炙熱的感情,那種動心后的付出。不過是綢緞上留下的大片大片的淚漬,最終的最終,都遺忘在了時間的長河里。
剩下的只是一句你好,只是一個簡短的問候,貌似對于往事的依戀。哪有人真的會懷念往事,懷念的不過只是自己的一種缺憾,一種抱歉。如果曾經有那么一段時間,耽誤了別人的人生,最后想起來的不過是對于逃避后的慶幸與遺忘。
生活的本身就是平淡,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這種平淡。起初的我們,不過以為自己是對于現實的妥協,對于世俗的依戀。
百般掙脫后才能夠發現這本來就是我們最初的狀態,無論我們是有多么討厭這么一個自己。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做了一個別人口中的好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所謂家庭的幸福,沒有那么多宏偉的追求,只是平淡。
走一遭的我們,沒有必要去固定自己的形狀,可以在意世俗,但永遠不要流于世俗。
可以接受別人的指責,如果是自己堅定地生長,那就不要把這種指責放在心上。可以在意別人的感受,如果我們不會過分地委曲求全。追求屬于自己的紅玫瑰,如果可以,也讓她變成你的白月光。
夜夜皎潔,相伴相隨。彼此是紅玫瑰,也是白月光。長在心上挖不去,陪在身邊難相棄。大概這也是愛情最好的模樣。擁有轟轟烈烈的青春,也有細水長流的過往。愿我們都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玫瑰與月光。
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篇六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那句經典的話已經被用的爛俗了,故事我倒是第一次讀,就一渣男的養成唄。
一次不忠百次不用,那個年代女人還是窩囊了些,不知張愛玲若生在現今“女權”當道的社會,又會怎樣寫?振保可能依舊是孤寂悲哀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嘛。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在振保可不是這樣的。他是有始有終,有條有理的,他整個地是這樣一個最合理想的中國現代人物,縱然他遇到的事不是盡合理想的,給他心問口,口問心,幾下子一調理,也就變得仿佛理想化了,萬物各得其所。
喜歡這本合集的第二部分《傾城之戀》
白流蘇與范柳原。張愛玲一定是偏愛他倆的,你看,這名字光是一起讀出來就是足夠一出戲了。二人心中雖有愛意,但還是多虧了香港這座城的“覆滅”才成就了結局。
還是期待那種兜兜轉轉的愛情,從彼此試探到托付終身,誤會的發生與消珥,只要最后是你就好。
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篇七
1紅玫瑰與白玫瑰
說定每個男人心中總有兩朵玫瑰必定會使女人受傷的。而又要說為了這一山不容兩朵玫瑰,所以女人買了個保險:婚姻。這更讓人對婚姻的看法特別負面了。但是不管以前那種舊式婚姻的解釋是給男人買保險,還是給女人簽賣身契,在現在是解釋不通的。縱然你可以物化愛情進而物化婚姻,每個人的自由是物化不了的。相互沒有感情還想控制對方是行不通的。
2.傾城之戀
張自己評述《傾城之戀》的時候說,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并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范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于結婚了,但結婚并不使他變為圣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張是冷眼清醒的,她從不人云亦云人人追求的美好結局,如果結局很悲劇的話,她也是不同情的。
3半生緣
全書劇終的時候沒人想再去揣測沈世鈞和曼楨之間還有沒有感情了或者感情多深,即使我斤斤計較的想著過去不能就這么算了,那過去也還是算了。你看年輕時候不管是深刻的感情(沈和顧)還是沖動似的感情(叔惠和翠芝)總是像影子般跟來否定現在,婚姻和家庭。可人卻不能否定過去又要振作現在,必定讓人不能痛痛快快的。但我是頂喜歡顧曼楨這個人物的,他的可愛之處可能在于她不為她不喜歡的人操心,張在小說中表現出婚姻的悲劇無不在于兩個不喜歡的人在一起還希冀互相在乎似的,總不免鬧的雞飛狗跳。
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篇八
在張愛玲的第四本小說集中有一篇小說的名字叫《紅玫瑰與白玫瑰》。書中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是指男人生命中的女性。
書中說“也許每個男子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我讀后笑了,對這個比喻持否定態度,起碼一部分男性不是這樣的,不然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好男人了。
故事講述了出身寒微的振保靠母親一人供他出國留學。在國外認識了美國女生玫瑰,后因為回國他們分手。回國后和弟弟租住在同學王士洪家中,期間與王的太太王嬌蕊有染。王太太為他與丈夫提出離婚。然而他并沒有想同她結婚。振保接受母親的相親安排娶孟煙鸝為妻。婚后振保對孟煙鸝有許多不滿。振保開始是盡丈夫的責任來喜歡她,后來是每三個禮拜外出宿娼一次,時而回憶曾經的玫瑰和王嬌蕊。當振保懷疑被他冷落的妻子與裁縫有染時,他開始公開宿娼,甚至故意把女子領到家門口來刺激他的妻子。他和她都不快樂。
故事中的振保有人性中好的一面。他愛母親,愛弟弟、妹妹。為弟弟娶親,給弟弟還債;為妹妹找工作,為妹妹找未來的依托。他是母親的好兒子,弟弟妹妹的好兄長。
對母親對弟弟妹妹的這些愛都是真實的。不過我認為振保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的愛是欠缺的。在作品中似乎看不到有他真正愛過的女子。
振保是回國前與女友玫瑰分手的,他不想把她帶回來成為他的妻。他喜歡玫瑰的開朗與活潑接受不了美國女孩的開放性格,雖然他知道她是一個好女孩。他對她不是真正的愛。
振保與王的太太王嬌蕊有染,振保給自己的合理理由是王太太在這之前就是一個趁著丈夫不在家就與人亂來的女子。當他知道王太太為他而與丈夫離婚了時,愕然。他并不想娶她啊。他沒有真的愛她,遺憾她不知道這點。
明智的女子要記住一點,保持性的唯一不止是尊重他人,更多的是尊重自己。當自己不敬自己時,人在別人的眼中就會變得輕賤起來,特別是在那個自己認為很重要人的眼里。
他也不愛妻子,沒真正愛過的人生是可悲的。
其實他的妻子與人有染是他一手造成的,是他自己給自己加的屈辱。妻子是他自己相親又相處,交往后他同意成親的。結了婚就發現娶錯了嗎,不可理解。
人啊,有了自己的唯一的那個他“她”就用心呵護吧,別把自己的他“她”推給他人來關照啊。
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篇九
第二次看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覺得用陳奕迅的歌詞來總結再合適不過: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如果愛上了紅玫瑰的熱烈浪漫、嬌嗔俏皮,就要忍受對自身掌控力的懷疑和未來不安穩的惶恐。一旦享受了白玫瑰的溫柔嫻靜、端莊賢惠,就不得不接受生活的空虛寂寞和了無生趣。可多少人想二者兼得啊!
我和肖先生是大學同學,我大學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考證考證。圖書館里安靜看書的有我,教室里認真聽課的有我,學生工作處踏實工作的有我。穿衣服干凈整潔,除了基礎護膚幾乎不施粉黛。當時看規規矩矩,現在回想起來就是土。結婚前,我問肖先生喜歡我什么?他說我樸素踏實,行嘛,對我的認識很到位啊,我一直也是這樣的。
可結婚后,他卻挑三揀四起來。
我每天六點上早自習,五點半就得起床洗漱。我想面額干凈,衣著簡單大方,對人基本的尊重應該是有了。空閑時,看看書寫寫文章,時光慢悠悠的也就過去了。我沒有時間,也無心去化妝打扮,搭配漂亮衣服。至于彈鋼琴跳爵士,賞歌劇品紅酒,這么高雅的愛好我打小就沒接觸過。享受著我的樸實,又要求我浪漫,誰這么能干,十八班武藝樣樣精通啊。
其實紅玫瑰和白玫瑰也不是不能合二為一。就像佟振保,王嬌蕊明明已經愛上了他,愿意為他放棄錦衣玉食的生活。他卻為了保全自己的臉面和前程,臨陣脫逃了。孟煙鸝大學剛畢業,就做他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稱職太太,他卻從來冷言冷語冷眼相待。如果佟振保婚前能勇敢一點,王嬌蕊不是不能做一個勤儉持家的妻。如果婚后能熱情一點,孟煙鸝怎不會變成浪漫自由的小女人?可惜的是佟振保將里子給了紅玫瑰,面子給了白玫瑰,誰都沒落著好。
所以一個男人,最好將愛給一個人,把余生也給這個人,把甜蜜、把負擔、把懈怠、把陪伴全部都給這個人,那紅玫瑰白玫瑰未嘗不可同時得到。
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篇十
振寶一生中只有兩種女人,一種是白玫瑰,一種是紅玫瑰。
白玫瑰就像他妻子一樣,單純、軟弱,把他當作天。
但人似乎天生喜歡得不到的東西。他追求著刺激、多情的紅玫瑰,嬌蕊恰好是那么一朵別人家的嬌滴滴紅玫瑰。
他喜歡嬌蕊的瀟灑、倔強、小脾氣,當然這是一切是在得不到這朵玫瑰之前。他終于偷摘下這朵玫瑰,卻擔心旁人的只言片語,把他長久塑造的形象毀于一旦。
紅玫瑰其實是他內在精神的向往,向往自由,向往富裕,但是卻不可得。他必須“規律”的做著事,充當著“好人”,不然連自己掙來的一切也會隨風飄去。
“嬰兒的頭腦,和最具婦人的美是最難以抗拒的”這樣的嬌蕊最美,因為既不用承擔后果,又可以沉眠溫柔鄉。
后來,白玫瑰變成了飯粒,紅玫瑰變成了蚊子血。
再見嬌蕊時,她胖了,她重新有娃和家庭,她很幸福。因為在他走后,她懂得愛的真義,懂得了知足。
他很嫉妒她,可惜他也許永遠不會懂愛,一直為了“別人的眼光”、“自己的利益”而活。
一切人和物終將變成他利益的追逐品,還大言不慚地把他們化為道德。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愛人,請先從接受自己不完美開始,一度的麻痹自我有什么用,到頭來一場空。
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篇十一
有幸在國話劇院看了場話劇,田沁鑫改編張愛玲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
實際上自我并不愛看女性主義小說,對于很多人追捧的張愛玲更是無可無不可。或許細膩,也許深刻,但這種缺乏社會背景的感情怎樣看起來都比較蒼白。
好多年前,看過95版關錦鵬導演,趙文瑄、陳沖和葉玉卿出演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當時看完電影又找小說讀了一遍。電影比較忠實于原著,但是陳沖似乎對王嬌蕊解讀的比較深刻,那種隨電梯升降的無奈情緒,打動了很多觀眾。陳沖也憑此獲得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當時自我對電影中原文引用的臺詞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印象極為深刻。選取總是很難的吧。
幾十年過去,此刻不是男權社會了,男人越來越娘,而女人比男人更男人。春晚看李玉剛,春哥早已是爺們的代名詞。同為女性的田沁鑫在話劇中轉換了主角性別,在現代都市生活中,進行選取的是女性的佟振保,而被選取的是兩個男性,剛下崗的孟煙酈和被包養的王杰瑞。
張愛玲小說中,佟振保在王嬌蕊的表白后落荒而逃,漏出男人的怯懦本質和偷吃不負職責的無恥嘴臉。而后,在老婆和小裁縫,他大發脾氣后,最終又向現實低頭,不管是什么玫瑰,拿著不扎手總還是安全的。無論怎樣,他還要去顧及面子和生存,要應對小說中時刻提醒他要好好做事的母親。
進行制約。丁克家庭,合約同居,同性婚姻等等,愛和家庭的定義正被迅速改寫著。同時紅白玫瑰往往不是延續,而是并存關系。男性和女性都有選取的權利和自由。據統計,20xx年北京市離婚率到達39%,而同期北京的幸福指數高達73%。即使思考到離婚涉及人群與總人口之間的比例關系,從這一統計數據看,似乎幸福來的并不和婚姻有必然關系。
演出時,演員試圖將觀眾拉入,現場征求大家看法,讓觀眾回答如何選取。也是因為這樣,讓我和同去的朋友感覺不太舒服,有點堵得慌,當時也沒想明白為什么不舒服。回來仔細一想,這哪里是選取,明明就是一個代入感很強的陷阱嗎。選取具有加乘效應,最開始也許簡單,但走下去以后會有很多路口,回頭再走,也許還是同樣的結果。應對選取時,想清楚自我要的是什么,就一切明了了。
只是有多少局中人能想清楚自我要的是什么呢。
張愛玲說的對,愛到底是好的,雖然吃了苦,以后還是要愛的。
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篇十二
幾日前,聽到一首悅耳的曲子——《白月光與朱砂痣》。張愛玲在文中的原話是:“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振保的生命里有兩個女人”,一個是白玫瑰,“圣潔的妻”;一個是紅玫瑰,“熱烈的情婦”。“白玫瑰”名叫孟煙鸝,本是佟振保的妻子,育有一女,中間出軌裁縫。“紅玫瑰”名叫王嬌蕊,原是他的朋友王士洪的妻子,后嫁給朱姓男子,育有一子。
得不到的彌足珍貴,這是對“白月光”最好的詮釋。因為得不到,不知道其人的缺陷,所以她總是圣潔的。已得到的心安理得,這是對“飯粘子”的闡釋。因為已得到,了解了其人其事,所以神秘感缺失,就墜入了凡塵。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你棄之如敝履的東西可能是別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你動輒打罵的人也可能別人一直愛慕的那個人。雖然,大多數男性可能會有那個“紅玫瑰”,但只是精神領域的影子。畢竟,我們要相信愛情,要尊重婚姻,更要遵守《婚姻法》。
夢想之所以是夢想,就是因為那是一個幾乎不可能達到的高度,有可能的只是理想。不得不說張女士道出了男性的陰暗面,也讓我們對“白玫瑰”有了同情的感慨。
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篇十三
她姓張,名愛玲,上帝沒給她傾國傾城的絕世容顏,讓她做不成大上海紙醉金迷世界里的粉黛花瓶,但卻賦予了她一顆聰慧、通透的心思,讓她把最美的文字留給人間。
記得,第一次讀她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就讓我非常感動,彼時,雖然我并不知道她想要通過那些憂傷凄婉的字句流露出什么樣的情感,但仍然陶醉在她淡雅、凄婉的故事之中,更陶醉在她那讓人言語盡失的字里行間。
她的文字最美之處,便在于斯,你未必要懂,但一定能夠感知到那是美,然后深深淪陷,無法自拔。
我記得那里面最最精彩的一句話,她這般念叨著: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就變成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飯渣子,紅的還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那個時候,我認定她是個不快樂的女子,一是因為她的樣貌,二是因為這世界大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攀不得她的高枝,領略不到她那些通透達觀的智慧。
她就是那個時代的李清照,寫不盡的風花雪月,卻總慢亙著推諉相互的離愁別緒。 不知為何,我去不愛李清照,獨獨愛她。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張愛玲不美,甚至面貌有些丑陋。
有幾次,掩卷沉思,那飄舞的秀發早就將面上的迂回溝壑取而代之,女子的美,在歲月之后,就注定消亡殆盡。但獨獨,她留下的那些文字不會,那是永恒的傷懷,永恒的美好。 我不知道,她到底是什么樣的女子,只是覺得她的那些一字一句都敲進了我的心里。
絢爛、浮華也好,平實、安穩也罷,都不過是一種外殼,是裹在藥片外面的糖衣,只是讓你可以輕易咽下,但真正能夠拯救那些荒蕪心靈的卻是內里深處苦澀的藥劑。
我們都有著只能暗夜里獨自舔舐的傷痕,只是我卻深深的希望,我的傷,也能如她一樣。
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篇十四
也許每一個男子都有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是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上明月光,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張愛玲曾對胡蘭成說過,“沒有我形容不出的事物,任何事再難描繪,想一想之后也可以描述出來,”誠然,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一書中描寫的佟振保是一個有始有終,有文有理的烏托邦式愛情的理想化人物,通過白描刻畫出人物的掙扎與悲哀,其中又摻雜了瑣屑易逝的歡喜,最后種種歡喜憂愁都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中。
留洋回來的佟振保在一家外商公司謀得了高薪職位,出于種種原因,他成了老同學王世洪的租客。在他留學期間,有一個叫玫瑰的初戀,他曾拒絕玫瑰的風情而贊譽。王世洪有位妖艷魅惑的太太叫嬌蕊,在她身上,振保第一次感受到了情愛的滋味,但好景不長,令振保措手不及的是嬌蕊太太是真心愛他的,當他提出要和振保公開在一起時,振保因此大病,并告訴了嬌蕊,他不愿為情愛承受輿論的抨擊和責難。
嬌蕊,這位如紅玫瑰般熱烈高興的女子抹掉紛亂的淚珠,出奇的冷靜,此后完全走出了他的人生。后來在母親的撮合下,振保不情不愿地娶了如白玫瑰般寡淡寧靜的孟煙鵬但籠統的素淡白凈喚不起振保的欲望,振保開始留戀花柳之地。
突然有一天,他發現了被他遺忘的白玫瑰居然和一個猥瑣的裁縫曖昧,從此更加放浪形骸。某天,他在公交車上偶遇了紅玫瑰嬌蕊,卻已是接近花謝的媚俗了。歲月摧花無情,花期已過便再無百日之紅,在點點淚光中,紅玫瑰與白玫瑰已經成為了幻影。昔日善良的振保在如今的歇斯里底之后又回歸了好人形象。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愛情總是如此,并不壯烈,并不太美,被娶的白玫瑰早已枯萎,而未曾得到的紅玫瑰卻在心口綻放,后來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拍成了電影,演的感情濃烈而又不失真,再后來《紅與白》成為了陳奕迅歌詞中交織纏綿感情的取材。喜新厭舊,總想魚與熊掌兼得,卻忘了自己最初也是經過反復衡量才做出選擇的。
張愛玲是獨標孤傲的,也是心酸悲苦的,他所有的愛恨情仇都可以在他作品中找到影子,在《紅與白》中經過一番愛恨交織的狂風暴雨,最后讓人明白要珍惜既得的,不要從背后抱你的時候,期待的卻是她人的面容。
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后感篇十五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娶了紅致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看到一個令自己心動的人,偶爾的接觸,就興奮不已,那種若即若離的神秘感使人不自覺地向往和喜愛;若是常常接觸了,美感消失了,他的丑他的缺憾你也能常常見到,那么相處在一起還能撞出什么火花呢?反倒是疏遠的人更使自己牽掛。
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在享受紅玫瑰熱烈的同時,心里卻想著白玫瑰那圣潔的芳香;在與白玫瑰過著輕寡無欲的生活時,又期盼著紅玫瑰的激情。這正印證了一句俗話:吃著碗里的,瞧著鍋里的。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那段對男人內心的剖析被人們認為是張愛玲創作風格最淋漓盡致地體現。她曾親口對胡蘭成說過“沒有我形容不出的事物,任何事再難描繪,想一想之后也就可以描述出來”。
讀了《紅玫瑰與白玫瑰》后你確實會贊同她的說法。再隱秘的人類心理與情結甚至一個時代的特性,她都能用寥寥數筆,準確地描繪帶你看到實質。這就是我喜愛張愛玲的原因——文字言簡意賅,字里行間透露出淡淡的幽怨,讓人無比愛憐,又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張愛玲是一個不會再現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