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居里夫婦讀后感篇一
看完了《居里夫人自傳》,感覺確實是一本勵志的好書,盡管本人已經早已變得百毒不侵,不再需要勵志和洗腦的年齡,但還是把它一字一句的看完了。
這本書很薄,而且包含了居里夫人為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寫的傳記,屬于自傳的部分就更少了,就這么少的內容還不是居里主動去寫的,是在一個記者(麥隆內夫人)的強烈要求下寫的。所有盡管是《居里夫人自傳》卻包含了她的自傳和她為她的丈夫寫的傳記兩個部分。
書中涉及到了很多關于鐳的發現的部分,講述了發現鐳所付出的艱辛(還記得在提純礦石時的艱苦描述,還有身體受到輻射還在堅持著實驗)和快樂以及缺乏資金的窘迫,鐳的發現,會帶了巨大的商業價值,而居里夫婦卻把它獻給了全人類,以至于自己都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建立一個更好的實驗室,還有去靠捐款。
居里夫人因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曾兩度獲得諾貝爾獎,而且對科學的癡迷,與堅韌不拔,注定了她的偉大成就。對實驗研究的陳述,不知不覺中在激勵讀者的意志。
愛因斯坦這樣評價:
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道德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還要大...我對她人格的偉大越來越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意志純潔、她的嚴于律己、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她一個人身上...
大家最快樂的事情往往是童年時代,而且越是快樂的事情,越喜歡去回憶,越會有更多的筆觸去詳細描述,居里夫人對自己的童年描述非常多,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快樂在感染著你,那花、那草、那美景會在讀者的腦海中清晰的勾勒出來。然而對于越是痛苦的事情,越會不想觸及,這些不想觸及的部分可能就是最大的傷痛,書中在自傳時對丈夫的去世沒有描述原因只是說是一場災難,接著就是對帶來的痛苦的描述,以至于我只知道她的丈夫不是正常的離開了這個世界,翻到書的最后去查居里夫人生平大事年表才知道皮埃爾因車禍去世。
最后還要提及的是這本書翻譯得非常好,尤其是對居里夫人的童年,以及居里夫婦郊游時,對景色的翻譯非常優美,看得出譯者的文學功底非常深厚。
居里夫婦讀后感篇二
科學家的一生,令人仰視,人的偉大與渺小非凡與平庸,人和人,真是無法可比。
不可想象人類社會如果能妥善解決科學家的衣食住行后顧之憂,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完全得以釋放,今日之科技該是如何的璀璨奪目,書中詳細介紹了科學家們的生活艱苦,科研環境的惡劣法國巴黎尚且如此令人大跌眼鏡,鮮花永遠送給那些成功者的短視行為扼殺了多少科學家的美夢。
皮埃爾.居里從未喪失信心,不驕不躁,他有時對我說:“我們所選擇的生活真是夠艱難的。”
但是,我們的社會對于這些才華橫溢的科學家,對于他們為人類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又給了他們什么樣的回報呢?這些追求理想的人,他們擁有自己必不可少的工作條件嗎?他們在生活上是否沒有了后顧之憂?皮埃爾·居里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科學家的例子表明,他們簡直可以說是一無所有,而為了爭得勉強說得過去的研究條件,往往要先消耗盡自己的青春年華和精力去為日常的瑣事操心勞神。
我們的社會是個物欲橫流、充滿奢靡之風的社會,它不懂得科學的價值。它不懂得科學是它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也不太清楚科學是減輕人類生活負擔、減輕痛苦的所有進步的基礎。
但愿科學家們的吶喊和呼吁使社會為科學家們大開方便之門,為人類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技的騰飛助一臂之力。書寫的不錯,向朋友們推薦!
居里夫婦讀后感篇三
1868年,烏拉狄斯拉夫·斯可羅多夫斯卡先生被任命為一所男子中學教師兼副督學。與此同時,他的女兒——小瑪麗剛剛降生。這個女孩一出生,以超人的才智成為了全家的掌上明珠,但誰都不會想到,這個聰慧的女孩,將會在科學領域驚起多大的驚濤駭浪。
在很小的時候,瑪麗就已經清楚地認識了自己的民族仇恨——整整一個世紀之前,弱小的波蘭成為了強敵覬覦的對象,瓜分波蘭的德意志、俄國、奧地利,重新分配所得到的領土。在不斷的反抗與壓迫的交替中,波蘭人民一直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瑪麗的童年充滿了痛苦,幾乎是在她剛開始認字的時候,她最愛的姐姐,素希雅因為傷寒永遠地離開了她。后來,瑪麗的母親——斯可羅多夫斯卡夫人,也因為肺結核離開了人世。可憐的瑪麗,不得不再一次穿上了那套黑色的喪服。
由于家境貧困,年僅十來歲的瑪麗被迫離開家鄉、去外地做家庭教師。直到24歲,攢夠錢的瑪麗,終于遠赴巴黎上大學。在上大學時,瑪麗遇到了自己的終生伴侶——比埃爾·居里。1895年,瑪麗成為了真正的居里夫人,開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1898年,瑪麗與比埃爾發現了瀝青鈾礦中含有一種新的元素,他們決定提取并研究這種元素,并稱之為“鐳”。由于物資短缺,他們的實驗室是一個被廢棄的棚屋。
第一年的棚屋時光,比埃爾試著確定鐳的特性,而瑪麗則繼續煉制提取純鐳。每當比埃爾埋頭在實驗室,做著細致的實驗時,瑪麗則一個人穿著破舊的工作服,在院子里攪動一大堆沸騰的礦物。四年來,這個柔弱的波蘭女子是學者,是工人,是技師,也是學徒。
經過漫長的勞作,瑪麗終于不用再站在濃煙彌漫的院子里,守著那口沸騰的大鍋。她的工作進入了下一階段——到一個干凈整潔的工作室里,把她提煉出來的那些發射性很強的溶液提純,最終分離成結晶。
1902年,瑪麗終于提煉出了一分克純凈的氯化鐳,并測定出了鐳的原子量為225,那些曾經發出質疑聲音的學者們,終于可以閉嘴了。
不得不接替比埃爾在學院的一切工作。在比埃爾葬禮的第二天,法國政府提議給比埃爾的遺孀和遺孤一筆國家撫恤金。瑪麗拒絕了,她說:“我不需要體恤金,我還年輕,能掙錢養活自己和女兒。”
在持續四年的波蘭獨立戰爭結束后,世界又恢復到了戰前的平靜。1922年,已經59歲瑪麗,走上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巔峰,她已獲得了數也數不清的榮譽。但衰老與疾病永遠不會放過每一個人,1934年,身患白血病的瑪麗·居里永遠地離開了人間。
瑪麗那超人般的承受力抗壓力使我感動不已,她良好的科學精神更使我欽佩之至,瑪麗用堅韌、頑強、執著、勤奮,不服輸、不屈服、不沮喪、不停步,向世人證明自己永遠是命運的主宰者。
沒有人會忘記這個女人,不僅僅因為她是一個偉大的學者。多年前,在低矮的棚屋里,瑪麗曾見到閃爍著耀眼熒光的“鐳”,她覺得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一道光。
居里夫婦讀后感篇四
從古至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即使是科學家,也難逃名利的糾纏。但是在歷史上卻有這樣一個人,她以她高尚的品質贏得世人的尊敬,她以她卓越的貢獻讓后人永遠銘記于心,她就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原名瑪麗-斯科洛多斯卡(后因與皮埃爾-居里喜結良緣而改姓居里)。她從小就遭受苦難。9歲大姐索菲婭因病去世,11歲時母親也同樣因病去世。她的祖國波蘭當時受到俄國殖民者的統治,時時處在俄國的監控之下。后來為了上大學,獨身一人來法國讀書,生活貧困無比,連吃飯都是問題(在姐姐與姐夫的幫助之下,她最終撐了過來)。后來與皮埃爾認識,幾年后便結婚了。婚后僅度了幾個月的蜜月生活,便重新投身到科學之中,經過多次失敗,終于發現多種新元素,成為第一個拿了兩次諾貝爾獎的女性。后來丈夫去世,她仍在研究,直到她八十多歲時因病去世。
她的一生所經歷的苦難足以擊倒蕓蕓眾生,而這苦難卻在她面前失去了尖銳感、刺痛感,變成了一只粗糲的手,推動這位堅強的女子前進的.同時,還在世人面前展現她最真實、高尚的品質。
在她求學于法國時,那時她還年輕,孤身一人,但幸運的是,時而涌上心頭的孤獨感并不能打敗這個堅強的姑娘。在傳記中,居里夫人是這樣解釋的:“這或許是因為我情緒通常十分平靜,精神上十分滿足。”這句話算是這位偉人通篇下來唯一對自己的褒獎之辭,恰恰道出了她不同于凡人的品質。
一切個體層面的情緒都無法動搖內心深處的信仰,與不完美的世界相對的是另一個世界,同樣真實卻別樣美好,是她真正渴望回歸的故鄉——那就是科學的世界。
因此,在居里夫人與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在最初的實驗室中——一個極其簡陋的屋子,完成了震驚世界的研究,在剛剛提煉出鐳時,這位品質高尚的人經歷了人生中最寧靜喜悅的時刻:“可以在玻璃瓶或玻璃管里看到我們提煉分離出來的寶貝在向四周散發出淡淡的光,真是美麗動人,令我們既欣喜又激動。”那閃爍著的奇光異彩,宛如神話中神燈的光芒。
居里夫人是人品高尚的寫照。在他們獲得諾貝爾獎時,為了在之后更好地進行科學研究,他們推遲了領獎時間;在受世人關注時堅決回避,只是為了有更多時間進行研究;在一個破屋子里工作將近二十年,不在初次成功時就宣布結果,只是為了科學的嚴謹性。
她用她的生命質量,讓“科學”二字擁有不一樣的分量;她用她的生命光亮,讓“科學”二字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華。
她是居里夫人,一個對科學極端熱枕的、高尚的女人。(張偉奇)。
居里夫婦讀后感篇五
我在這幾天空閑時間內,閱讀了老師推薦的《居里夫人自傳》。這本書講述歷史上著名的女科學家瑪麗?斯科洛多斯卡,也就是居里夫人。
這本是使我被居里夫人深深地震撼。當我看了一點的時候,就激動不已,感覺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樣。
居里夫人身為一個偉人,在她在世的時候就享有盛譽,然而,正如她淡泊的心一樣,無論在生命中的什么時候,她對物質生活的享受也是那樣的淡泊。
居里夫人出生時,她的祖國波蘭正遭受沙俄鐵蹄的蹂躪。她的家庭給予了她良好的修養、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知識精英的聰慧和堅韌。
居里夫人、她的父母和五個孩子組成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盡管沙皇統治的俄國正在施行嚴厲的殖民統治,但身為小妹的她,還是幸福地度過了短暫的童年時光。
居里夫人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頑強奮斗,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之后,前往巴黎大學求學。她一邊學習一邊打工,她的苦和累盡在不言中。
在與皮埃爾?居里相識,相知,到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后,夫妻二人性格相近,志趣相投,為了科學的研究而甘于寂寞,過著簡樸的生活。
在一次偶然現象中不斷研究。和皮埃爾?居里發現了一種新元素――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將鐳這種新元素運用到醫學上,居里夫人帶領自己的醫療隊,奔赴每一個戰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爾?居里,整天待在設備簡陋、條件極差的實驗室里,先后發現了鐳、釙、釷人們所不知的新元素,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
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義所在,它不僅是每個人成長的天堂,更是一個塑造人的殿堂。
真正的學者心懷就像宇宙一樣寬廣,也只有具備這樣的胸襟才能發現真正的道理,并且會真正懂得真理的價值。
居里夫婦讀后感篇六
最近我讀了一位傳奇人物的自傳―居里夫人自傳。
居里夫人,原名瑪麗。居里,是世界上第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人。可是,這樣一位可敬的科學家"科學家,翻一下她的人生史冊,你就會發現里面很不平坦;不僅父母雙亡、姐姐過世,而且與她一起獲得諾貝爾的丈夫也不幸逝世。可就是這樣一個經歷悲慘的夫人、就是這么一個堅強的女人,創下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20世紀與21世紀的科技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連科學巨人“愛因斯坦”也對她表示贊揚。
這本書介紹了居里夫人的一生經歷。居里夫人小時候很聰明,甚至比她姐姐還要聰明,這使她順利考上了大學。在小學期間,她就經歷了姐姐與媽媽的去世;大學的居里夫人在巴黎做教師。后來她結婚了,并與居里先生一起研究科學,發現了釙與鐳等新元素。他們在一間簡陋的工作室里工作,當時一克鐳就價值十幾萬美元。后來她的丈夫去世了,便開始了第一次美國之旅,并得到了美國人的一克鐳。后來,居里夫人由于長時間鐳射,最終逝世。
雖然居里夫人離我們很遠,但她那種為職業而獻身,為人類造福的精神,離我們很近,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我們身邊就有許多這樣的人。
也許有人會問,呆在家里科學不一樣發達嗎?那么請你倒著想一下,你不學習,科技不會自己發達,肯定會有老一輩的人的心血、汗水與精神筑起起科學長城。如果你不努力、不造福未來,那么將來,你的子孫子們將會過的更辛苦。
我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前提是先做好自己的事,也就是好好學習,只有一點點的積累,一點一點的復習,才能牢牢地掌握知識,將來造福人類,到那時的你已經成功了。當你回首一下你走向成功的腳步,你才會發現,你走出了連你自己都覺得不可思的光明大道!
居里夫婦讀后感篇七
前幾天,我讀了我夢寐以求的一本書,名叫《居里夫人傳》,其中,居里夫人的舉動最讓我印象深刻了。
居里夫人的父母原本都是在波蘭有著極高的地位,但是因為俄皇的占領,是他們一家的地位一落千丈,居里夫人是他們家最小的孩子,但是,她并沒有受到家人的更多關愛,反而讓她感到壓力更大,因為,他的父親被以前的學校開除,母親患病去世,大姐也死了,整個家里就只剩下她的父親,哥哥和兩個姐姐。居里夫人無奈之下選擇了去法國留學,雖然非常貧窮,但是她依然沒有放棄,后來獲得了數學學位和物理學士。她與她的丈夫比埃爾居里共同研發了“鐳”,為了提煉出純鐳,她把自己的手都燒傷了,可是“老天不負有心人。”過了四年,終于,居里夫人提煉出了純鐳。
在我的心里,居里夫人就是一位科學上的女神,無論在多么惡劣的環境下,她都能堅持工作,當時,她的丈夫只是一個在大學里的無名小卒,他們的工作環境非常讓人驚嘆,那是一間小棚子,四周都不透風,而且棚子的屋頂還是用玻璃蓋的,當夏天時,那里熱的讓人喘不過氣來,到冬天時,冷得讓人沒有知覺。在這樣的工作環境里,居里夫人還是為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并且變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女性。
我覺得,這個故事給我的最大啟發就是,一個人無論多么的貧困,只要靠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就一定會有一番作為的,不計較工作環境,一心一意努力,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
居里夫婦讀后感篇八
相信大家都認識居里夫人吧?但你深入的了解過她嗎?現在就和我一起了解一下吧!
居里夫人原名瑪麗。居里,是巴黎大學的第一位女教授,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成就包括了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
居里夫人的童年是悲慘的,祖國被侵占,承受著沙皇的統治,她的童年充滿了憂傷,這也漸漸形成了她理想的初衷。
進入大學后,她繼續不停地努力學習。她租了一間小房子,經濟的窘迫和廢寢忘食的學習讓她有一次差點被餓死。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去了,她有太多太多的無奈,太多太多的艱辛,可她用她那瘦小的肩膀,堅定的信念,在科學界里碩果累累。
她也曾有過迷茫,丈夫死后,她非常傷心,意志消沉了幾個月,但最后她還是重拾信心,又開始了新的生活。居里夫人做到了,她把她的一生都獻給了她鐘愛的科學事業。
有人說:居里夫人的一生是幸運的,但他們不知道居里夫人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淚水,有這樣一句話說的好,“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居里夫人去世了,在科學界它完成了使命,所有人都為她感到痛心。但她堅強勇敢,不怕苦的品質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傳頌,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