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深入探究新質生產力的精髓與特性,精準把握本地區在全國戰略布局中的定位。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產業根基與科研條件,積極探索創新路徑,為推動本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助力實現更加繁榮與可持續的未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新質生產力”專題學習研討發言材料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質生產力”專題學習研討發言材料 篇一
一、以新質生產力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在推進制度創新上下功夫。
“變則通,通則久。”制度創新不僅是釋放創新活力、激發社會創造力的基礎,更是新質生產力得以健康、持續發展的保障。制度創新要具備前瞻性和戰略性。要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審視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預見未來的發展趨勢,要有戰略性高度,引領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制度創新要注重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的探討,而是要深入實際,了解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真實需求和瓶頸問題,從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創新制度。確保制度能夠真正落地生根,發揮出實效,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以新質生產力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在深化科技創新上下功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深化科技創新,首先要加強科技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對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鼓勵企業增加研發經費,支持科研機構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研究,推動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其次,要構建開放型科技創新體系,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打破體制壁壘,加強產學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科技資源和創新成果,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提升我國在全球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三、以新質生產力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在發揮人才作用上下功夫。
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人才是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歸根結底要靠人才。正如《孟子》中所言:“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更是強調了人才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在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擁如何如何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完善教育體系,加強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培養出更多具備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對于提升國家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江河奔流春潮涌動,奮楫揚帆向“新”而行。我們要深入研究和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特點,把握本地區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定位,立足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積極探索創新路徑,為推動本地區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新質生產力”專題學習研討發言材料 篇二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要準確把握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內在邏輯,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借此機會,圍繞“新質生產力”交流主題,我談幾點體會。
第一,要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底層邏輯。新質生產力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的,是在新要素、新技術、新產業互動互促中形成的,代表著生產力水平的躍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代表著產業體系的現代化程度更高,是構筑起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主動的關鍵。從本質上看,科技創新是推動工業化、現代化的核心力量。從人類歷史上看,幾次工業革命都是由科技創新引起的,推動了產業形態的顛覆式變革,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并帶來要素生產率的顯著提升。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新型生產工具代替了手工勞動,人類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19世紀中后期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技術、內燃機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標志,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了電氣時代,也催生了電力、化工、石油、汽車等產業的快速發展。20世紀下半葉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伴隨著半導體、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的出現與廣泛應用,人類步入了信息時代,催生了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如今,我們正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既是科技創新引領的過程,也是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科技創新帶來了產業體系、經濟體系質的躍升,也推動了經濟社會全方位的顛覆式變革。從生成邏輯看,新要素、新技術、新產業在互動互促中形成新質生產力。生產要素既包括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實體性要素,也包括了科學技術、數據、信息、人才、管理、文化等滲透性要素,而后者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呈現出新特征、新形態,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些生產要素的空間聚集、流動交匯、高頻互動,往往會產生新技術、新工藝、新生產方式,催生出一批新興產業。從新質生產力生成邏輯看,新要素的創新活動創新出新技術、新工藝,新技術、新工藝又推動形成了新產業。新要素、新技術、新產業相互作用,形成了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緊密結合,使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生產率大幅提高,引領著產業發展方向。從戰略地位看,新質生產力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和國家戰略布局的重點。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世界各國紛紛搶占戰略制高點。我們常說國家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其實本質上是新質生產力的競爭。擁有高端人才等只說明擁有了新要素,而把新要素、新技術轉換為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關鍵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國家競爭、區域競爭根本上是新質生產力規模與水平的競爭,這是世界各國搶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產業先機的原因所在。
第二,要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一論述意蘊深刻,道出了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要根據新質生產力形成邏輯、產業發展趨勢、科技創新特點與區域特質等,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探索差異化的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之路。暢通聚集新要素、創造新技術、形成新產業的鏈條,增強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內生動力。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源頭。要重點解決“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小試中試—孵化和商業化—產業集群”鏈條中的斷鏈問題,使科技創新催生出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和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要優化配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以財政科技投入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提高協同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全鏈條全方位提升。暢通由科技創新到全面創新的鏈條,放大科技創新效應,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重大科技創新不僅創造出新技術,還帶來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等系列變革,共同激發和驅動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和發展壯大,加速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在創造出新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同時,積極推進管理、模式、業態、體制、文化等方面的創新,實現與科技創新的良性互動,加快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暢通戰略研究、政策支持、強化落實的政策推進鏈,形成政府引導與市場作用的合力。創新活動需要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要著力打造“研究—制定—落實—評估—優化”一體化政策推進鏈,消除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難點與阻點。要強化相關部門和省市縣的協同聯動,優化辦事流程,精簡審批環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高政策知曉度、精準度,以有力有效舉措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暢通與國內外創新合作的開放鏈,破解發展瓶頸。推進高水平、多領域的創新合作是彌補我省創新資源特別是高端創新資源不足的必然選擇。要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以需求為導向打造公平高效、一流的營商環境,吸引新要素、新技術、新產業的涌入。要深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拓展,加快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形成互聯互通的人才市場、技術市場和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促進人才、技術和資金等創新要素向河北流動。以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為重點,在關鍵領域引進一批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
第三,要處理好發展新質生產力幾個關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深化了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準確把握。實踐中,要站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高度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內涵與突出特征,正確處理好四個關系。處理好實體性要素與滲透性要素的關系。勞動者、勞動資料等實體性要素,是產業發展的基礎要素;技術、人才、信息、數據等滲透性要素,不是作為一種具體的生產要素發揮作用,而是滲透、融入產業發展的具體環節、具體領域發揮作用。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推動實體性要素與滲透性要素深度融合,產生更大的組合效應,提升整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處理好包容性與規范性的關系。科技創新、新產業的發展具有高投入、高風險、不確定性等突出特征,既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也需要政府與社會的包容與支持。對一些新技術、新產業,在認識不清、前景不明的情況下,應當按照鼓勵創新和發展的原則,實行包容審慎監管,針對其性質、特點分類制定和實行相應的監管規則和標準,留足發展空間的同時,推動其規范發展、健康發展,確保質量和安全。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系。從新質生產力生成路徑看,通過技術創新并推進產業化、形成新產業是一般規律。同時,傳統產業通過科技創新、轉型升級,也能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化工、鋼鐵、煤炭等產業,可通過科技創新改變產業形態,在化工新材料、鋼鐵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實現突破。所以,要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系,加大以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力度,壯大新質生產力規模。處理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關系。從創新路徑來看,一般是由科技創新再到產業創新。但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加快發展和廣泛應用,由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的邏輯也在發生變化,出現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情況。比如,蘋果等公司改變了由科技創新再到產業創新的單向模式,產品的技術升級與完善過程是在與消費者互動中完成的,既推動產品實現了技術與工藝的升級,也促進了產業生態的形成。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生成邏輯,多模式、多路徑發展新質生產力。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新質生產力”專題學習研討發言材料 篇三
3月5日下午,××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從2023年在地方考察時首次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體學習又一次聚焦,再到這次全國兩會上共商國是時深入闡釋,××就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明確要求、做出深入闡釋、指導發展實踐。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新征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推動生產力迭代升級、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但制約因素還大量存在。這就要求我們要以產業升級為方向,以科技創新為關鍵,以人才資源為根本,在求“新”求“質”中抓住新機遇、開創新局面,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與不竭動力。
以“新”為指引,保持“逢山開路”的干勁,錨定產業升級“不動搖”,為高質量發展“添動力”。
近年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多重挑戰交織疊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產業鏈分工格局深度調整。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贏得大國競爭主動的迫切需要。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必須立足現有產業優勢,面向前沿領域及早布局,圍繞未來產業開辟新賽道、下好先手棋。
要做優“存量”,強化政策引領,出臺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細分領域專項規劃,充分激發產業發展潛能,讓相關從業者“心中有數”,為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提供科學指導。
要催生“變量”,依托產業集群與產業示范區,大力推進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領域產業孵化,廣泛搭建技術交流平臺,讓科研主體“充滿信心”,共同打造新興產業高地。
以“質”為關鍵,保持“遇水架橋”的闖勁,推動科技創新“不松勁”,為高質量發展“提效力”。
從歷史上三次科技革命來看,經濟增長、生產力躍升的背后,都是因為實現了蒸汽機、電力使用等顛覆性技術創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形成新質生產力,必須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
要營造科技創新環境,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在權益保護、收益分配、創新投入等方面持續發力,把政策改革的“含金量”轉化為科研人員的“獲得感”。
要夯實科技創新基礎,匯聚創新資源,建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創基地,推進各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完善,釋放科技創新的集聚效應和裂變效應。
要注重科技成果轉化,拓寬科技創新與市場資源、社會需求的對接渠道,發揮企業在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快速通向“生產線”。
以“人”為根本,保持“不拘一格”的韌勁,厚植人才沃土“不懈怠”,為高質量發展“聚合力”。
科技創新,人才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基礎性支撐。必須把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置頂”,栽好靶向育才的“有心花”,遍插招攬人才的“無心柳”,育穩尊重人才的“真心苗”,在發揮人才作用上做足文章。
要精心育才,根據產業發展需求“精準滴灌”“靶向施策”,緊盯戰略科技人才,細培產業領軍人才,厚植優秀青年人才,培養大批“一招鮮”專家與“全能通”高手。
要誠心引才,堅持五湖四海、求賢若渴,摒棄“大山思維”與“峽谷意識”,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加快緊缺型專業人才引進,讓“科研前線”成為近悅遠來的“人才洼地”。
要傾心固才,以惜才、愛才、惠才為導向,持續完善科技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營造和維護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確保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