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志愿選報方略,當我們放下筆墨從高考考場走出來時,就要開始為高考志愿的填報做準備啦,今年剛實行新高考政策的同學們和家長們一定對高考志愿的選報存在疑慮,接下來和小編一起看看“新高考志愿選報方略”的詳情。
新高考志愿選報方略
關于選擇專業
1.選擇專業,不能盲目擠“熱門”。
所謂的“熱門”,只是在一定歷史條件或者時代的背景下產生短暫聚焦的一個短期現象。符合自己個性特點、感興趣、能發揮個人特長的,才是適合自己的。報考前,要充分了解個人的性格特征、身體條件、學科優勢、志趣表現,然后再綜合考量,選擇自己感興趣,同時又比較適合個人特點的專業。
2.選擇專業時要考慮到考生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喜歡馳騁商界還是機械設計?是站在三尺講臺上教書育人還是在手術臺前治病救人?對數字不“感冒”,對文字卻很敏感。
3.要考慮考生的身體條件,身體條件會直接影響到專業錄取和未來發展。
考生應事先了解自己的高考體檢結果,認真對照《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和高校招生章程或簡章中對身體條件的特殊要求。色盲、色弱的學生,應盡可能避開化學、生物學、醫學等相關專業。
4.選專業時還要考慮學科優勢。
考生在進行相關專業學習時,是否能夠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擅長數學,又希望從事金融領域相關工作的,就可以選擇金融工程專業;外語學習很吃力,卻想從事外交工作的,就要慎重考慮自己的學科基礎是否有利于今后的職業發展。
5.要考慮個人的志趣表現。
是否能夠較長時間樂此不疲地投入到感興趣的事物中去?雖然某一科成績很突出,很有潛質,但是并不是真的感興趣,那么就不建議填報相關專業。
關于選擇學校
1.地理區位與學校層次類型的博弈。
部分省份考生只對本地高校認可度較高,不愿意出省就讀,部分考生對地域區位過于在意,部分考試培訓或志愿填報指導機構也存在地域區位偏好,這也造成相當部分非一線城市和中西部高校的綜合實力與錄取分數并不匹配。實際上,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校,無論國家投入還是學生成長平臺,差別都很大,對地域區位過于在意的考生和家長可通過多種渠道咨詢了解這些差別。
在了解真實情況后,建議考生及家長以發展的眼光去考慮學生個人的成長、成才問題,避免因為對地域的過度偏好或者不了解,甚至是誤解,而干擾或影響對報考學校的理性選擇;同時,還要避免因為對高校層次、類型了解不夠或一定程度上的混淆,偏離本來的目標,錯失最優選項。
2.過度消費高考成績與最佳選擇的區別。
采用高考成績或排位對標高校往年錄取分數或排位的數值等式型填報,也要適度考慮學生的興趣選擇,否則,單純進行數值對標后的踮腳尖“攀高”,雖然一定程度上能保證錄取概率,但如果錄取高校不能提供靈活、充分的專業調整或自由擇課機會,將會導致相當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后陷入茫然和失落。
考生高考成績雖然超過某大學往年錄取最低分不少,但如果該大學是層次相當或層次更高的大學,相關專業是優勢學科,適合孩子的特點,孩子也感興趣,那么就應該把該大學相關專業列為考生的最佳選擇之一。選擇那些能夠為學生提供更高、更廣的平臺,更好地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的高校,才是最正確最好的選擇。
3.整體填報策略。
對于成績優異的考生而言,已經具備在未來社會成為最頂尖水平的行業領袖、骨干專家和業界精英的潛質。而優質的大學意味著更高、更廣的平臺,能提供更多與世界一流大學對話、交流、合作的機會,能夠鍛煉和塑造學生更優秀的品格,更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水平。所以最頂尖的研究型大學、“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應是同學們的首選,在這些學校就讀,意味著站在更高、更廣闊的平臺上,享有更多與世界一流大學對話、交流、協作的機會,更好的成長機遇,更寬廣的視野,更全面的發展。
能促進學生長久成長的事業型選擇與能提高錄取概率的數值等式型志愿填報相結合,才能做到方向定位與精準對標并重。
以上是有關新高考志愿選報方略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
【新高考志愿選報方略 2021年高考志愿選報方略】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