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可為與有為什么意思,高考各卷的語文作文題目已經大匯總啦,大家在比較各卷的作文題時,也開始對作文主題進行推敲,全國三卷作文“可為與有為”該如何理解呢?接下來和小編一起看看“高考作文可為與有為什么意思”的詳情。
高考作文可為與有為什么意思
高考首日上午場語文科目已經正式結束啦,和往常一樣大家都十分關心高考作文題型的特點和變化,今年全國三卷的高考作文題目是《可為與有為》,具體是什么意思呢?來看看網友們的分析。
怎么理解“可為與有為”,什么是可為的,怎樣才算是有為?引起了廣大網友的討論。作為一線老師,我和教研室的同事們也討論得很熱烈。
和很多網友一樣,同事們都認為“可為”是和“不可為”相對的?!睹献印肪戆穗x婁章有云:“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人活一世,有些事是原則問題,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做的。 而“有為”則更多的是為之后的結果,比如我們常說的有為青年,就是正能量的例子。
當我們正在熱烈討論時,其中一位女老師給正在上中學的女兒打了個電話,問她是怎么理解這個問題的。
這位女老師平時是個非常認真負責的老師,就像咱們小時候見過的班主任一樣,對學生要求很嚴格,對每個學生都像對自己孩子一樣。但在私底下,她面對我們這些同事又經常說這樣一句口頭禪:“像我們這種中年大媽是真的老了,世界都是那些年輕人的!”明明只有40歲的她,隨時都把“老了”、“跟不上了”掛在嘴邊,我們勸都勸不了。
這次面對這樣一道作文題,13歲的女兒在電話里對她說了這樣14個字: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女兒說,她希望媽媽能這樣去理解“可為與有為”,她想告訴媽媽:“您不老,您還大有可為”。這位女老師聽完這句詩,當場就淚目了,她沒想到孩子對這道題的理解這么深,對她這個“老母親”這么有信心。
這句詩作者為蘇軾,是一首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作品。全詩如下:
《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人人都說春天好,草長鶯飛,充滿著希望。但蘇軾卻說一年最好的時光其實是橙子黃了,橘子青綠時節,也就是秋末冬初時。他為何這么說?因為他的好友劉景文已經50歲了,而他自己也年過五旬了。蘇軾半生漂泊,卻仍然對生活充滿著熱情。
蘇軾認為荷花雖然凋謝了,連荷葉也漸漸枯萎了,但那秋菊仍然傲寒于枝頭。而人生的每個階段,也正如這四季變化一樣。誰說秋冬季節就一定無所為了,那最香甜的果實不都是這個季節生長的嗎?
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多少次面對生活里各種瑣碎的事情時,我們都認為那些關于夢想的事早就跟自己無關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正如這次的高考題所說,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環境里。這一點,并不限于年輕人,也包括我們這些畢業多年的人。
對家庭,我們大有可為,我們要照顧好老人孩子,就是對家庭的貢獻了。對社會,我們也一樣大有可為,我們踏實工作,為社會出力,這就是對社會的貢獻了。而對自己,我們不應該放棄自己的愛好,哪怕再忙,也要讓自己有仰望星空的時候。
同時,人到中年了我們也面臨著比在校學生更多的物質誘惑。什么是可為的,什么是不可為的?是對我們這些中年人的大考驗。
這道“可為與有為”,真的不只是出給高三學生的題,也是出給我們所有人的。“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仔細品讀蘇軾這個千古名句,人到中年的我們也一樣未來可期。不是嗎?對于今年的高考題,您怎么看?歡迎討論。
以上是有關高考作文可為與有為什么意思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
【高考作文可為與有為什么意思 如何理解高考作文可為與有為】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