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業/生涯的規劃能給學生帶來什么樣的好處,我們的學生沒有從小在學校接受真正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沒有融入到學科教學中,我們的家庭缺少職業生涯教育的觀念……
學業/生涯的規劃能給學生帶來什么樣的好處
有的學生,學習成績提升了。
2017屆考生在一模后咨詢,二模時的成績進步了30多分;2019屆一考生在學業規劃咨詢后,認清楚了自己的優勢,從原目標是溫州大學,高考時裸分進入了浙師大;2020屆一考生在學業規劃咨詢后,調整心態,原來希望能上華東師范大學,到最后進入了武漢大學計算機類專業……
有的學生,學習動力變強了。
因為他更了解自己的優勢在哪里,他的目標更明確了,他知道自己學習的意義是什么,也懂得如何學習了。
如果配合【心理&生涯成長教練】,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專業輔導陪伴,減少阻礙,增加動力,那就可以取得更積極的效果。
有的學生,不再把時間浪費在“糾結”如何選擇上了。
有些學生因為不知道要選什么專業或者選什么科目,或者跟家長有意見分歧,經常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討論這類問題上,而不能專注于學習。
有了學業規劃一對一咨詢,每一個疑問,都可以與咨詢師商討、溝通,有效率地做出決定,并且在老師的協助上,不會把時間浪費在無用的信息收集上。
除了高中階段的不同,學生進入大學后,因為學業規劃的清晰——
有的學生,專業學得很開心;
有的學生,非常喜歡自己的學校;
有的學生,早早地為就業或讀研做準備;
、
學生在大學拿各類獎學金,是最令讓我感覺到自己的職業價值的,因為他們熱愛,所以才會更加優秀(甚至卓越)。
學業規劃不僅僅是給學生帶來好處,對于家長甚至是整個家庭也會非常有益:
有的家長,更加了解孩子的興趣、學習方式了;
有的家長,更加懂得如何與孩子交流了;
有的家長,更加快速地了解如何填報志愿了;
有的家長,更加肯定孩子的努力,更加相信與鼓勵;
這些都是孩子學習的最大學習動力的源泉……
為什么會有這些收益?源于兩個看似很簡單的理由:
1、生涯規劃的基礎是自我認知,經過咨詢,學生的自我認知更加清晰了,家長也對孩子更加了解了;
2、生涯規劃離不開現實的因素,經過指導、分析與交流,學生與家長對升學、志愿大學、專業、職業的信息了解更多了,決策也會變得更加輕松與容易。
雖然,除了咨詢還有培訓與學習也可以達到這些效果,但鑒于國內生涯規劃教育尚未形成系統,有經驗的師資力量欠缺,更未融入學科學習、融入學?;蚣彝ド?。
咨詢是更快、更好地解決困惑與問題的手段與方法。
職業指導、職業咨詢或職業規劃、生涯規劃,最早始于1908年的波士頓。
中國在解放前,也有一批教育學家們在推崇職業指導。
1917年5月6日,由中國著名教育家、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聯合蔡元培、梁啟超、等48位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創立中華職業教育社。
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至今剛好是100周年。
這是我國職業指導、職業教育的歷史見證。
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我國的職業指導、職業規劃教育的發展有幾十年的停滯。在上世紀80年代后,才被重新提上了歷史舞臺,而真正開始重新發展是在2000年以后。
相比國外的100多年歷史,國內只有短短的10多年的發展。
所以,我們的學生沒有從小在學校接受真正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沒有融入到學科教學中,我們的家庭缺少職業生涯教育的觀念……
這些,都是發展中的正常現象。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學業/生涯規劃的根本是要認識花木的特點,是“因材施教”的根本。
傳統的教學中,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背背背、記記記、練練練為核心,隨著社會的發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學生的自我學習與發展,需要多加些元素,如:
認知心理學的心理發展特點——更好地掌握自身發展的規律;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以人為本”——從自身出發尋找學習的意義;
建構心理學的“自我建構”——學會自我規劃人生的道路。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學業/生涯的規劃能給學生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希望呢給大家帶來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可圈可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