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在線教育監管力度,2020年疫情的發展更是推動了在線教育的市場發展,在線教育、線上培訓迅速火熱起來,學生們更方便從網上汲取知識的同時,一些劣性問題也應勢而生。在線教育的教育性越來越弱 資本性越來越強。加大在線教育監管力度刻不容緩。
加大在線教育監管力度
01 我國在線教育的“高燒”癥狀
截至2020年3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4.23億,市場規模突破5000億元。《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查發現,隨著在線教育“流量”倍增,一些怪象愈發凸顯。
怪象一,打著“名師、名校、名牌”旗號,教師實際素質參差不齊。
在線教育機構的教師身份主要分為主講老師和輔導老師。主講老師既依靠外聘,也有自主培養,大多具有專業背景,輔導老師則以大學畢業生為主,負責督促學生上課、跟蹤上課效果以及輔導課后作業等。
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規范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所有教師需持教師資格證上崗,并且要在培訓平臺和課程界面的顯著位置公示培訓人員姓名、照片和教師資格證等信息。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在線教育機構的部分老師并未取得教師資格證。
為了吸引用戶,一些在線教育機構還對教師履歷“包裝”、美化,甚至造假。
記者調查發現,在線教育機構的部分主講老師,有的已離職很久,有的并非師范院校畢業,有的是國外大學任意專業的畢業生,甚至還有外企工作人員來兼職。
突出優點、隱藏缺點,是履歷美化的主要方式。“比如,畢業的學校不好就突出自己有經驗,曾帶過多少學生,課時數達到多少。經驗不足就說自己在學校時成績很好,再報出一個較高的高考分數。如果各方面信息都不好,也沒有相關教師經歷,就把自己說成機構教師,甚至是名師。也可以再編些東西出來,寫一些稱號、榮譽,比如被評為優秀教師什么的。”曾在某家教輔導平臺做過2年專職代課教師的張蕓(化名)告訴記者,網站會將這些內容作為重要信息呈現出來,供家長挑選。但一般不會同步上傳畢業證、教師資格證、榮譽證書等真實信息,家長難辨真偽。
怪象二,低價營銷、超期繳費換優惠等激勵舉措頻出的同時,一些機構爆雷跑路。
“49元33節課,再包郵送教輔材料”“19元20節課,另享受價值499元大禮包”……為搶奪流量和迅速擴大用戶規模,不少在線教育機構頻頻推出超低價課程。吸引用戶購課后,課程尚未結束就要求續課或預付課程費。
北京市民侯女士在某在線教育機構為孩子報了小學六年級的數學和語文課,課程結束前兩個月,機構就讓她續課。“一門課程每學期費用是2000元,需要一次性付清,寒暑假聯報才能享受優惠。”侯女士告訴記者。
國家明確要求,面向中小學生的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但一些在線教育機構通過打折、返現、優惠等方式,誘導家長超期繳費。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低價營銷、超期繳費等營銷策略表明在線教育機構對資金的依賴度較高,“對教育質量提升的投入可能因此打折扣,家長需慎重考慮。”
對資金依賴大,也意味著機構運營可能存在較大風險。
2021年元旦,因過去3年“沒有融過一筆大錢”,在線教育領域的明星企業“學霸君”宣布倒閉。2020年11月,優勝教育承認公司資金鏈斷裂,已在多地開展補償。
怪象三,大數據運用下的“定制服務”“個性化教育”成賣點,用戶隱私、數據安全成隱患。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在線教育機構宣稱能依靠人工智能精準匹配師生,通過捕捉微表情等信息為學生畫像從而實現個性化教學等,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這類技術手段并沒有起到實質作用,反而存在隱私泄露隱患。
“解讀微表情涉及復雜的行為心理學,即使攝像頭能捕捉到信息,目前也尚無有效手段對其進行準確分析。”儲朝暉提醒,家長不應為此類宣傳噱頭付出高額學費。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認為,算法“加持”有時并非好事。被系統推送的課程產品是否符合學生真實需求有待考證,被“喂養”的學生則有可能削弱學習自主性。同時,學生群體的網絡安全意識相對薄弱,容易遭受個人數據和隱私侵害。
怪象四,販賣焦慮、電話轟炸,在獲客上下足功夫,實際教學效果堪憂。
“你不來補課,我們就培養你孩子的競爭者!”“今天補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不少在線教育廣告背后帶有很強的營銷目的,并傳遞出一種“激進式”價值觀,加重家長和學生的焦慮。
以電話推銷為主的營銷手段讓家長不勝其煩。多名受訪家長表示,有時一個月能接到近百個線上教育機構的電話轟炸。這些機構獲取電話信息的來源多樣,有的從“數據黑產”渠道購買,有的通過免費試聽課獲取。
“廣告吹得天花亂墜,但實際體驗很差。”北京市西城區一位小學生家長鄒先生曾是在線教育的忠實擁躉,但接連為孩子報名參加了幾家機構的課程后,覺得“白花了大錢”。
比如鄒先生曾為孩子選擇過一家小有名氣的在線英語教學機構,試聽時機構安排的老師素質不錯,他便買了近萬元的課程包。但每次上課都要“搶”好老師,而且搶不到。“有些外教語法錯誤百出,全程都像自娛自樂,根本不管學生什么反應。上課體驗跟廣告宣傳相去甚遠。”鄒先生說。
02 在線教育迎監管
種種跡象表明,政策的靴子即將落地。
4月23日,北京市教委印發《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近期檢查學科類校外線上培訓機構發現問題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通報指出,近日,市教委會同相關部門針對學科類校外線上培訓機構的招生收費、廣告宣傳、課程師資等內容進行了檢查,均為知名在線教育品牌。
通報中的問題包括四個方面:違規提前招生收費、以不當用語誤導學生報名繳費、部分直播類課程晚于21:00結束、以明顯低于成本價格售賣課程。
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個方面只有課程有明文規定的,比如,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0∶30。其他方面則沒有明確的政策條文,未來對教育培訓的監管細則或包含這些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違規提前招生收費和明顯低于成本價格售賣課程這兩條討論較多,這可能會引發學科教育培訓行業在前端營銷方式和運營端進行調整。
一、在線學科培訓監管力度將等同于線下培訓
針對學科類的在線教育,北京市教委的通報中書寫的名稱是“學科類校外線上培訓機構”。可以看到,未來,學科類的在線教育或與“線下培訓”劃上等號,未來或將遵從同等標準。
在之前,2018年8月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也稱“國辦發80號文”),針對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機構,需要遵循一些要求,比如消防過關,證照齊全,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0∶30等。
校外培訓機構是否包括在線教育?“國辦發80號文”并沒有說明。
緊跟著,同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 、應急管理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也稱“教基廳10號文”)提到,強化在線培訓監管,并指出“按照線下培訓機構管理政策,同步規范線上教育培訓機構”。這是第一次明確線下和線上同步規范,但是因為沒有細則,各地執行標準和執行程度并不統一。
而今,北京市教委的一紙通告則看到了國家對學科在線教育的監管力度,未來線上和線上或會更加同頻。
二、前端營銷方式或大變
針對通報中“違規提前招生收費”、“以明顯低于成本價格售賣課程”這幾條引發的討論最多。
在通報中,“違規提前招生收費”點出了兩種方式,一種是提前售賣秋季課程,可以說是預售;一種是“暑秋聯報”。
實際上,“預售”和“聯報”是線下線上教育機構通用的方式。對于教育培訓機構來說,聯報是實現續報的方式之一。
不過,此前,“國辦發80號文”提到,收費時段與教學安排應協調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而預售和聯報或許有存在違反該規定的風險。
而“以明顯低于成本價格售賣課程”這句話如何去理解很難去判斷,比如成本價格是多少?成本包括哪些方面?
從獲客來看,當前,學科類的在線教育均使用低價體驗課的方式,這實際上最早是引用的線下培訓機構的方式,線下培訓有0元課、50元課的體驗課方式引流,線上則變成了9元、19元、49元等體驗課,方式相似,只是線上在形式上更加多樣化,比如普遍配帶有教輔禮盒產品,這或許會導致成本的上升。
未來在線教育前端營銷方式或生變。
以上是有關加大在線教育監管力度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