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疫情得到防控后,老師和學生們將會再次回歸課堂,教育信息化成為教學領域的首先需要,教育信息化該如何行動呢?小編收錄整理了一些信息,供大家參考。具體詳情,請見下文。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
新學期,當老師和學生都重新坐回到教室里,臨危受命的教育信息化又該何去何從?
以虞陸平的年紀,坐在中學課堂里十分“違和”,但這卻是他近些年最喜歡做的事情。
“教育科技企業只有不斷追蹤和了解師生們在課堂中對于信息化的需求和他們的痛點,并及時調整產品開發,才能推動信息化在學校真正落地。”作為施強集團的董事長,虞陸平不僅自己這么做,也要求公司的市場團隊和技術團隊長期扎根在學校。
虞陸平向編者記者表示,“教育信息化不是一次性的改造工程,也不是疫情期間的應急之舉。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走向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2.0時代,企業首先要完成從產品供應商到服務商的角色轉變。”這或許也是疫情之后教育信息化能否實現常態化應用的關鍵一環。
信息化2.0時代加速到來
編者: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造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全球教育中斷,請介紹此次疫情中,公司為國內的“停課不停學”做了哪些努力。
虞陸平:面對疫情下巨大的教育挑戰,施強也希望能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公司從除夕前一天就開始提前部署,在全國范圍內公益性地保障學校“停課不停學”,為湖北省等近30個省級行政區、上百個教育部門、數千所學校、幾百萬師生提供遠程教學平臺服務。
實際上,在疫情前,國內的教育信息化已經發展了多年。如何通過技術“讓教育簡單又有效”一直是我們的初衷。當今教育最大的痛點就是校內課堂學習效率低,家長花費大量時間、金錢讓孩子在校外補課,最終形成教育中的“劇場效應”。我們希望能夠通過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讓家長、學生和老師都能得到解放,在“劇場中”可以坐下來看“戲”。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在教育信息化領域已經摸索了12年。目前公司已為全國30個省級行政區、3400余所學校、350余萬師生提供服務。
編者:疫情給教育信息化帶來了哪些改變?
虞陸平:疫情打斷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卻也給了社會一個重新設想未來教育的機會,教育信息化2.0時代正加速到來。
首先,在疫情期間教育信息化硬件設施和軟件資源都得到了極速擴充。各類新建的網絡云平臺大大豐富了常態化教學之外的線上教學場景,而且電子教材、課程資源在各類網絡云平臺上快速積累,為教育信息化與各類學科深度融合打下了基礎。
其次,很多教育機構、教師和學生在疫情中體驗線上教學手段后,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不再拒絕嘗試和深入應用,返校復課后,許多學校開始意識到將信息化作為學校基礎戰略儲備的重要性。
從精準教學到精準關愛
編者:隨著疫情穩定,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學習將成為常態。你覺得后疫情時代如何實現線上線下教育的更好融合?
虞陸平: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師生回到正常的線下課堂之后,如何幫助他們把疫情期間遺留的線上思維與線下課堂的實操融合到一起,還需要教育科技企業根據學校教育的需求進行持續的技術創新來做支撐。
此前在“三通兩平臺”等工程的推動下,以硬件采購為主的智慧教育1.0時代,已經初步完成學校網絡接入和智能設備等終端部署目標。疫情之后的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工作重點,更強調軟件、教學資源及技術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重構,這涉及教育理念、方式和體制的全方位轉變。
編者:具體如何實現這種轉變?
虞陸平:以課堂為例,我們可以通過技術完成“課前—課中—課后”的全流程改造,讓“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切實落地。
課前預習階段,老師可以結合樂課網名師資源庫、校本資源庫等資源,錄制微課、制作PPT以及預習檢測習題,形成備課包資源,推送給學生,根據學生反饋上來的預習、測試報告,確定課堂重點難點,實現二次備課,精準教學;而學生們則通過微課的預習、章節習題的練習完成對整個課程的理解,在課前掌握80%的知識點,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將每一堂課都當作復習課。
課堂中,不同于以往老師滿堂灌,僅部分學生得到關注的情況,老師可以根據課前學習情況的數據開展教學。課堂用來解決重點難點及擴展學習,配合快速問答、授權展示等實時互動統計功能,學生充分討論問題、相互幫助、展示觀點,從而實現人人參與、人人被關注、人人學有所獲。在課程尾聲,老師可通過平板發起隨堂測試,經過系統的智能統計,快速了解學生對本節課掌握的程度,找出學生普遍存在的疑難問題,增強課后復習的針對性。
課后,老師結合課堂情況給學生推送個性化的練習,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同時也為接下來的課程計劃做準備;學生完成課后習題后,智能錯題本將會把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所有的錯題自動歸整,學生可反復練習錯題。
通過這樣的信息化改革,我們希望能讓學生真正成為教育主體,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
此外,必須強調的是,實現精準教學只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現在行業內大多數企業都在這一方面做了很多嘗試,但是信息化在學生心理關愛和德育方面的應用,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我們希望通過信息化真正地將教師從重復的日常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培育。從“精準教學到精準關愛”是我們接下來要實踐的重點。
技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編者:疫情大考下,國內教育信息化表現亮眼,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師生信息化素養弱、信息化產品與教學需求存在偏差等,你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虞陸平:實際上,這都是過往教育信息化推動中的舊疾,教育信息化落地過程中,培育師生的信息化素養是關鍵,但市場過去在這一方面是缺位的。
在線教育的風吹了這么多年,市場上魚龍混雜。很多企業只注重硬件系統鋪設,信息化改造項目結束后就撤出了。后期服務運營的缺失,導致很多教育機構采買信息化產品后根本用不起來。而且一些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自然消亡了,教育機構想找它們都找不到。教育是個慢行業,信息化不能跑馬圈地,做一個學校的信息化改造要長期跟蹤服務。因此,在使用施強的產品實現常態化教學的學校,公司都會配備一兩名人員長期駐扎,我們的技術團隊也會跟學校的老師一起開展教育信息化的教研工作,共同開拓和研發產品的新功能。
此外,教育科技企業在產品研發中要警惕陷入技術至上的陷阱。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摩爾定律總是在不斷地督促著教育科技的迭代。但我們要認清的是,技術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科技企業開發的產品要想讓師生真正用起來,必須貼合他們的教學需求,不能一味追求“炫技”。
編者:你覺得在向教育信息化2.0轉段升級中,還面臨哪些現實困難?
虞陸平:首先,教育信息化初衷之一就是實現教育公平,但受各地財政制約及資源缺乏統一部署等因素的影響,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均衡問題仍有較大的改善空間。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18年全國各省區市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平均約977億元,而江蘇、廣東等區域教育經費超過2000億元,寧夏、青海等經濟落后地區教育經費不到200億元,教育經費差距巨大直接影響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水平,因而目前與當地財政掛鉤的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制度,較難縮短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教育水平的差距。
其次,教育信息化經過多年推進,已卓有成效,但還存在著一個極大的瓶頸,即“信息孤島”問題。一方面是智慧教育以單個學校或者區縣教育局為主導,缺乏整體規劃和部署,導致資源缺乏統籌,學校在信息系統建設中缺乏資源共享意識,存在“各自為政”的情況;另一方面,行業內部的方案提供商水平不一,大家對于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實現方式不同,彼此之間的系統不開放、不兼容,造成了信息割裂。
以上是有關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