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紙可以用來寫作、擦拭等等,但是關于紙的發明大家了解嗎?下面是可圈可點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三年級語文紙的發明教案,紙的發明課文教案設計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掌握多音字。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3.能說出紙的發明經過。
4.知道紙是怎么發明的,感受做一個中國人的自豪。
5.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及首尾呼應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預習字詞,理解詞語意思。
2.把握文章大意,理清紙的發明的過程。
3.引導學生感受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紙是怎么發明的,感受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理清紙的發明過程。
教學難點:從紙的發明過程中,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聰明才智和身為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及首尾呼應的寫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文明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遠古時代沒有紙。商朝時,人們將字刻在龜甲、獸骨之上,這就是最早的古文。周朝時,人們用竹簡(即竹片)、木簡、帛寫字著書。西漢時,勞動人民發明用絲絮造紙,后來用麻纖維造紙。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采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造紙。從此,紙的產量大增。
二、字詞學習,基礎積累
1.借助工具書,熟悉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的讀音和意義。
2.對會寫的字進行書寫指導。
書寫指導:
“偉”左窄右寬,右邊的“韋”第三畫是橫折鉤。
“冊”左右疏密宜均勻,“冊”的第一、三畫是豎撇。
“存“的第一筆和第三筆要寫得稍短點。
易錯提示:
“社”的部首為“礻”而不是“衤”。
3.多音字。
累:léi:累贅li:積累lèi:勞累
鮮:xin:鮮明xin:鮮為人知
4.理解下列詞語。
貢獻:對國家、公眾所做的有益的事。
創造:發明、制造了前所未有的事物。
(例句: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鑄刻:在金屬上刻、鑄文字。
(例句: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金文。)
攜帶:隨身帶著。
(例句:圖書館禁止攜帶寵物進入。)
蠶繭:蠶吐絲結成的殼,橢圓形,蠶在里面變成蛹。
(例句:蠶繭是織造絲綢的原材料。)
篾席:竹篾編的席子。
(例句:夏天躺在篾席上很涼爽。)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講述了紙的發明過程。
2.組織交流、討論,明確各段的大意:
第一自然段: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第二自然段:紙發明前的書寫材料及其特點。
第三自然段:麻紙出現的時間及其特點。
第四自然段: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第五自然段:造紙術的傳播及其對世界文明的意義。
四、課堂小結,效果強化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掌握了部首查字法,并且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下一堂課的學習中,我們將重點講解課文內容,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
五、練習設計,鞏固提升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字,并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這一節課上,我們將深入學習課本內容,一起來看看紙的發明的過程,進一步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
二、課文研讀,突破重難
1、自由朗讀課文找出紙的發明有什么意義?
明確: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并讓學生探究對于這段話的理解。引出“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與“造紙術”并稱我國古代四大發明。
2、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文字,可那時候還沒有紙,人們是用什么方式來記錄文字的呢?
方法一:用刀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
方法二:把文字鑄刻在青銅器上
方法三: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特點:笨重、不方便)(拓展“學富五車”的故事)
方法四:把文字寫在蠶絲織成的帛上(特點:輕便、價格太貴、不能普及。)
3、最初的紙出現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材料?有什么特點呢?
明確: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人們已經懂得了用麻來造紙。但麻紙比較粗糙,不便書寫。
4、人們想要書寫文字,可是這些“紙”不是貴就是重,不是少就是粗糙,怎么辦呢?誰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蔡倫)
5、能夠書寫的紙是怎么發明的?
明確: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
強調“改進”一詞,意思是改變某種做法,使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好的方面發展。強調蔡倫是改進了造紙術而不是發明了造紙術。使學生明白造紙術的發明不是蔡倫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不斷積累的結果。
6、蔡倫改進后的造紙術是怎樣造紙的?
他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
7、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后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呢?
用這種方法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所以這種造紙方法就傳承下來了。
(這既是新造紙術的優勢,也是它得以傳承的原因。)
(知識拓展:蔡倫曾被封為“龍亭侯”,所以這種紙也被稱為“蔡侯紙”)
8、下面來總結一下人們都用了什么來記錄文字?都有哪些特點?
記錄文字的工具 特點
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片、木片 笨重、不方便
帛 輕便,價錢太貴
麻紙 粗糙、不便書寫
蔡侯紙 既輕便又好用,原料易得,可大量制造,便宜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按照時間順序)
9、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說一說蔡倫發明的這種紙都傳播到了哪些地方?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
10、速讀課文,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回憶首段段意,看看首尾兩段有何異同?
明確:第一自然段: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第五自然段:造紙術的傳播及其對世界文明的意義。
相同之處:都是在講造紙術對世界文明的意義;不同之處:首段簡單,尾段更詳細。
像這樣開頭和結尾都提到了相同的內容,就在結構上形成了一種呼應,這種寫法就叫首尾呼應。這樣可以使文章結構嚴謹。
11、外國人懂得造紙術比中國遲一千多年,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和智慧。
12、完成課后習題1。
三、課堂小結,效果強化
1.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悟?(本文的中心思想)
明確:這篇課文寫出了紙的發明過程,以及造紙術對世界的貢獻,贊揚了我們古代人民的聰明和智慧,表達了對祖國歷史文化的敬仰。
四、練習設計,鞏固提升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五、板書設計,知識構架
紙的發明
紙發明以前--甲骨、青銅、竹片、木片、帛
西漢時期——麻紙出現
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
寫作順序:時間順序
寫作手法:首尾呼應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有關于三年級語文紙的發明教案,紙的發明課文教案設計的相關內容,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可持續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