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肥胖率超過10%,根據教育局近期的的調查數據細則顯示,我國青少年學生體型的普遍現象是,年級越高體質越差,肥胖率越高。據統計,我國中小學生的肥胖率已經超過10%。具體詳情,請見下文。
中小學生肥胖率超過10%
教育部學生體質健康抽測數據顯示:年級越高,體質越差
上個月,教育部一項針對115余萬名在校學生體質健康的抽測數據顯示,盡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率總體呈下降趨勢,但視力、肥胖相關數據卻在不斷上升。其中,2020年我國大學生肥胖率為5.5%,中小學生則超過10%。
此外,體質健康不及格率基本會隨著年級(年齡)增高而增大——小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率為6.5,初中生為14.5,高中生為11.8,而進入大學,這一比例達到30.0%。
4月21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為中小學生體育鍛煉制定了一系列的剛性要求,使學校和家長共同引導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提高身體素質。
大學生體質差或因鍛煉缺乏明確要求
對于大學生體質水平較差的問題,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人們的期望中,大學生沒有了更高的升學壓力,應該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或參加各種活動,提升綜合素質。
可實際情況是,一方面,大學體育課只有一、二年級有,而且沒有非常明確的目標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大學里學生的生活興趣更加豐富多彩,很多人會更多地受到學業或其他事情的吸引,而體育鍛煉、體育競賽活動參與非常少。這可能是到了大學之后,反而體質健康水平進一步下滑的原因。
年級越高,學業負擔越重,越沒空鍛煉
“小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最高,大學相比高中、初中甚至小學都有明顯下滑。這與學制或教育政策相關。”王登峰認為,小學生沒有任何升學壓力,小升初都是就近就便入學,不再舉行入學考試和升級考試,所以在小學里推進素質教育,學生全面發展,課程安排沒有那么緊張,課余作業各方面壓力都比較小,所以小學生能有更充分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和其他活動。而初中到高中,學習壓力在進一步提升。
另外,可能很多人并沒有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鍛煉習慣也沒有養成,所以課業負擔加重,再加上升學壓力,他們的體質健康水平就會出現明顯下滑。
每天要有校內外各1小時的鍛煉時間
為保障學生養成鍛煉習慣并擁有足夠的鍛煉時間,《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中小學校要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大課間、課外體育鍛煉、體育競賽、班團隊活動、家校協同聯動等多種形式加強教育引導,讓家長和學生了解運動在增強體質、促進健康、預防肥胖與近視、錘煉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對于保障鍛煉時間,《通知》提出剛性要求:小學一至二年級每周4課時,小學三至六年級和初中每周3課時,高中每周兩課時。有條件的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確保不以任何理由擠占體育與健康課程和學生校園體育活動。
同時要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中小學校每天統一安排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每節課間應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適量活動和放松。大力推廣家庭體育鍛煉活動,學校要對體育家庭作業加強指導,提供優質的鍛煉資源,及時和家長保持溝通。
每位學生都應掌握1~2項運動技能
根據《通知》要求,未來中小學校要聚焦“教會、勤練、常賽”,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教學模式。每位學生都應掌握1~2項運動技能。
未來學校要創建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鼓勵學生利用課余和節假日時間積極參加足球、籃球、排球等項目的訓練。要組織開展“全員運動會”“全員體育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構建完善的“校內競賽-校級聯賽-選拔性競賽”中小學體育競賽體系。
只有“野蠻其體魄”才能“文明其精神”
加強體育鍛煉,對提高學生智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相當重要。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張一民在對《通知》解讀時介紹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團隊長期關注青少年體質健康方面的研究。我們研究發現,體質健康水平高的孩子,不僅表現出良好的協調、靈敏、快速反應等運動能力外,而且其智力、腦力等發展也會獲得積極的效應。”
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促進方面,王登峰介紹說:“如果一個人久坐不動,而且課業負擔過重,沒有充分的體育鍛煉時間,他(她)不僅身體會出問題,精神上也會出問題。所以,增加體育課和體育鍛煉時間,增強學生藝術實踐活動和勞動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非常重要。”
以上是有關中小學生肥胖率超過10%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