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即將來臨,因高考作文所占比例之大受到了考生和家長的高度關注,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2021年高考熱門押題——文化自信助力青春夢、中國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話題導讀: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文化自信,要堅守傳統、融通中外,更要面向未來。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對待外來文化,兼收并蓄,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放眼未來,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才能增強全民族的精神力量,我們要以文化自信去開天辟地,去創造奇跡。
一、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②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博士說:“人類要生存,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截至2015年12月1日,已有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學院,開設了1000多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90余萬人。
③近期,某地開展關于中學生傳統文化認同的調查,在接受調查的青少年中,有20%喜愛與支持民族文化產品,28%喜愛外來文化產品,52%表示無所謂。
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完成寫作。不少于800字。
(1)請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具有邏輯性;語言得體。
(2)請結合自身經歷,以“傳統文化的芬芳”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主題積極健康,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語言得體。
佳作展示:
文化自信助力青春夢中國夢
倉頡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伏羲畫八卦,河圖洛書,天人感應,古老神秘的土地,勤勞智慧的人民,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做好文化傳承,堅定文化自信,構筑文化認同,是新時代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民族強大的前進定力,來源于深厚的歷史底蘊。作為中華民族集體智慧傳承的結晶,《周易》象天法地,是我們認識世界、溝通自然、提升自我的經典準則。傳統文化里蘊含著中國精神和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感召著一代代炎黃子孫,立德修德,拼搏進取。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鯀禹治水,我們的祖先面對逆境災難,不畏艱險,愈挫愈勇,奮勇向前。新時代青年理應傳承中華文化里的民族精神,自強不息,實干創新,擔當奉獻。
做好文化傳承 堅定文化自信。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影響各國,成為世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國人更應從歷史文化中借鑒智慧,汲取力量。四書五經,立德之本,《弟子規》《孝經》修身之基。忠孝仁義禮智信,溫良謙恭讓,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二十四史嚴謹信實,唐詩氣勢磅礴而委婉含蓄,宋詞一唱三嘆而雅俗共賞。“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現實主義的《詩經》流淌著浪漫氣息;“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浪漫的《楚辭》洋溢著現實的憂思。昔日的曹雪芹窮困潦倒,今天的《紅樓夢》卻養活了一大批人,“紅學”成為世界性學問。新時代青年應該厚積薄發,博觀約取,不斷學習,堅持積累。
堅定文化自信,構筑文化認同。青少年喜愛支持民族文化產品的人減少,折射的是文化認同的缺失。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方能構筑文化認同。四大發明和絲綢之路改寫了歷史,“一帶一路”引領著世界,開放、包容、共享、共建,體現的是文化自信?!读骼说厍颉贰赌倪钢凳馈返幕鸨俏幕孕诺膭撔?。風靡一時的李子柒展示了文化的詩意,她的悠閑、從容表現了堅定的文化自信,開放包容、詩意美麗的中華文化影響了世界。我們要理性工作,詩意生活,在快節奏、高效率的時代里,放慢腳步,淡泊名利,順其自然,文化支撐夢想起舞,經典引領詩意人生。
認為祖國很快就會引領世界,“萬國來朝”的歷史即將成為現實,是文化自負。以華人在海外受到歧視為由,認為祖國還不夠強大,未來發展前途未卜,是文化自卑。疫情背景下,美歐等國的圍堵打壓,本質上是文化隔閡、文化歧視。面對逆境,依靠我們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一定能應對挑戰,化危為機,脫貧攻堅,決勝小康,曙光在望。
文化自信和認同助力青春夢中國夢。中華文化孕育了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速度,助推了中國制造、中國創造。“嫦娥奔月”,“蛟龍入海”,“天眼”閱讀浩瀚宇宙 ,“北斗導航”傲視珠峰,5G創新人類生活,“一帶一路”溝通歐亞,女排奪冠振奮民族精神,建國70周年國慶閱兵震驚世界。
讓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激發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讓我們銘記歷史,融入時代,傳承創新,實干拼搏,讓青春夢、中國夢的絢爛之花,在美麗迷人的中國文化中綻放。
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紅樓夢》在日常生活的細膩敘寫中寄寓作者對社會人生的透徹觀察和深刻思考。它是一部藝術化的中國古代社會百科全書,當你逐漸有所領悟,它便能吸引你一讀再讀,常讀常新。
——(摘自語文高中教材《紅樓夢》導讀)
2.當代經典閱讀,“閱讀”這兩個字,用“傳習”比較好。“閱讀”有注重知識的傾向,“傳習”經典的目標,主要在于修養身心,要把獲得知識與修養身心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不能只是把經典當作知識性的文本來看。
——(摘自《光明日報》對李景林教授的訪談)
3.文學經典的確是經典,但就文字而言,文言文和白話文有相當的距離,就內容而言,《水滸傳》滿是打家劫舍,《三國演義》充斥權術心機,《西游記》主講佛法,《紅樓夢》深奧的“色、空、幻、滅”主題,孩子心智不甚成熟,都無法充分理解。人當然應該閱讀經典,但不是所有年齡階段的人都應該閱讀同樣的經典。
——(摘自秦春華《“四大名著”適合孩子閱讀嗎?》)
學校計劃舉辦“傳習經典”主題論壇,請嘉賓們各抒己見,應邀嘉賓有:朱女士(學生家長),張先生(文史專欄記者),何老師(高中語文教師),黎同學(高三學生),觀眾席上有高中學生、家長和其他感興趣的市民。
請你以其中一位嘉賓的身份,寫一篇發言稿。要求:結合材料,切合身份,貼合情境,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切題立意:
1.傳習文學經典,修養身心。
2.“傳習經典”,要有選擇性。
3.傳習經典,增強文化自信。
4.閱讀經典,傳習優秀文化。
5.傳習文學經典,領悟社會人生。
偏題立意:
1.優秀傳統文化之我見。(偷換概念,跑題)
2.傳習傳統文化,增進文化自信。(同上)
3.閱讀練就不一樣的自我。(擴大范圍,偏題)
佳作展示:
從閱讀經典走向傳習經典
各位嘉賓、各位觀眾:
大家好!我叫黎明,是振華中學的一名高三學生。很高興在此與諸位交流思想。我發言的題目是“從閱讀經典走向傳習經典”。
我想談談我對經典傳習的認識。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先生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其上卷闡述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觀點,強調圣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于體悟實行,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于口耳之間。這個道理特別適用于我們的經典閱讀。“閱讀”這兩個字,用“傳習”比較好。“閱讀”有注重知識的傾向,“傳習”經典的目標,則主要在于修養身心,要把獲得知識與修養身心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不能只是把經典當作知識性的文本來看。
從閱讀經典走向傳習經典,就是說要學會在閱讀中觀察社會、思考人生。
一部《紅樓夢》就是一部藝術化的中國古代社會百科全書,引領我們透徹觀察和深刻思考社會人生。讀《紅樓夢》,如果只關注知識,那就是本末倒置。我們讀《紅樓夢》其實是在讀曹雪芹這個人,在讀這個人的才學、眼光、識見乃至胸襟氣度,深入到這個人的靈魂深處去體悟他生命的大悲哀;我們讀《紅樓夢》,其實是在讀一段歷史,那就是鐘鳴鼎食之家,在不可逆的歷史潮流中,呼啦啦似大廈傾,落得個茫茫白雪真干凈……
從閱讀經典走向傳習經典,要把獲得知識與修養身心兩個方面結合起來。
經典,不僅是一種知識體系,也是一種價值體系?!洞髮W》是立本,示人為學之規模;《論語》是親切,指示功夫在日用家庭之間;《孟子》是養氣,一生堅守其志;《中庸》是究其精微。所以儒家經典的“不刊之鴻教”意義就是老老實實地做事、讀書、做人。也就是說,既要修為己之學,也要成己、成人、成物。
從閱讀經典走向傳習經典,在閱讀中增強文化自信。
各位嘉賓,經典不僅是一部部典籍,更是一個民族的心靈史,它流淌著華夏兒女的思想與情懷,蘊藏著中華文明的光芒與智慧。經典著作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符號,其中體現出來的是自強不息、愛國奮斗的民族精神,體現出的是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詩詞文化……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這厚重的文化更是被書寫在了一部部經典著作中。閱讀這樣的經典,自會有一份文化自信和國家認同在心中。
傳習經典是否有年齡區分,從我個人的切身體會來說,只要有閱讀的渴求,早些傳習經典著作也無妨。古人云:開卷有益,更何況經典。經典的意義在于常讀常新。早在初中時期,我就在老師的帶領下閱讀完了四大名著。當時,我對有些內容不甚理解。隨著我閱歷的增加、學識的增長,之前不理解的逐漸理解,認識膚淺的也變得深刻。此外,常讀常新,還讓我有了新收獲。
各位嘉賓,開卷有益,從閱讀走向傳習,傳習經典從我開始、從現在開始!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
考場范文:
踏著民族自信,昂首向前
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中國加快了融入世界,與時俱進的步伐,一些城市的街道已不滿足于古老的地名,而加入了浪漫的“洋文化”。不僅新修的大街,就是普通的古街道、幽深的小巷也改為煥然一新的“洋地名”,這背后反映的是地方對經濟的追求,亦是百姓對民族文化的否定。
地方地名“從古變洋”,既是地方有關部門之過,亦是百姓之愚。
老地名替換,是地方有關部門的決定,他們希望通過改換地名來提高地方土地價值,使老地方“煥然一新”,刺激游客及當地人的更多關注,以此提高經濟效益。那么,為什么他們就那么確定這樣的改動會產生好的影響呢?“一招鮮”不可能“一世名”,這是一種短視。
中國消費市場長期崇尚“洋品牌”,似乎一串字母或由個性符號構成的品牌就檔次更高。這種盲目跟風的消費心理鑄成了“崇洋媚外”的消費基礎,隨之成為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的“風向標”,紛紛將許多民族品牌換成了稀奇古怪的外文品牌。甚至有些地方名勝景點也取個“洋名”引得游客先睹為快,良好的效果對地方旅游消費經濟提供了靈感,更換地名以“改頭換面”源于經濟效益的沖動。
堅守古地名,就是堅守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而非“抱殘守缺”。
老地名承載著古老民族文化,記載著古代地理人文,有時,一個地名就是一個歷史故事,一個地名就是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是民族的魂魄。如若洋化,便是對歷史的否定,對民族文化的否定,長此以往,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將成為無根之浮萍。
正如不斷掠奪中國文化歷史主權的韓國,因為對自己歷史的質疑和不自信,才會如此費盡心思地去尋找牽強的歷史依據,來填補民族文化自信的空缺。而古老的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擁有足夠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歷史資源。“讀史使人明智,鑒古方能知今”,豐厚的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反映在古跡中,反應在節日里,融化在祖國的山山水水之間。每一個中國人應當有足夠的民族自信來相信我們的“老地方”,更具有民族人文價值,更是民族的根。
深入探究老地名的歷史文化,讓獨一無二的“老地方”成為一道流傳千古的金字招牌。
要想吸引人群,“改個洋地名”是個餿主意,鼠目寸光;不如著手從歷史的角度不斷深入探究古老地名的歷史文化底蘊,挖掘古地名在對外文化、經濟交往的地位、作用,既豐富古老文化,也能與時俱進;也可將老地名的故事書寫在地名旁,增添適量標志建筑,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名洋化,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和地方特色的褻瀆,我們要相信自己民族的悠久歷史,相信自己民族的燦爛文化,踏著民族自信,昂首向前,才能踏出一條康莊大路,通向“中國復興夢”!
素材倉儲
1.名言名句
①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認識自己的意志。
——高爾基
③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獨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輕人,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孤立。
——徐特立
④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⑤我們要有經常講的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所有的自信它應該反映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以及我們的追求、我們的行動、我們的理想之中。
——彭凱平
⑥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四位一體,蘊含五千年中華文明深厚積淀的磅礴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引領。
——劉懷丕
2.熱點素材
王蒙眼中的文化自信
年滿83歲的前文化部部長、著名作家王蒙,最近在由中央文史研究館、人民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王蒙談文化自信》出版座談會上,講述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期待著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更加深入人心。
王蒙說,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什么?特點是什么?為什么可以做到文化自信?為什么不能不自信?我就是希望能夠起到扶正、補缺、去邪的作用。王蒙認為:我們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對自己文化更新轉化、對外來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適應全球大勢、進行最佳選擇與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謀求發展的能力。
所以說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度和影響力正在逐步提高,在世界文化的范疇內,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無法抗拒的魅力。而在當代文化領域,我們努力爭取進入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濡以沫、融會貫通的美好境界中去。是否,隨之而來的是將迎來中國文化中的“古典主義”的復興?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高考作文押題和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資訊敬請關注可圈可點教育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