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4年7月25日,日軍在朝鮮豐島海面偷襲清軍船隊,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不到9個月的時間里,兩國陸軍一戰于朝鮮,二戰于遼東,三戰于威海,海軍在黃海也展開決戰。清軍“水陸交綏,戰無一勝”,清廷被迫向日本屈膝求和。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清廷割地賠款,落得一個喪權辱國的結局。從一定意義上說,甲午之敗,雖敗于日本,實質上根在制度,根在清廷,根在清軍自身。“國勢蹙也,財源匱也,民心渙也,威柄失也,而四者皆國之命脈所系,失之何以自立?”
——摘編自《甲午戰爭120周年:必須有強大的實力》
材料二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曾經的東洋小國日本,戰勝了“老大帝國”清朝,奪取了東亞霸權。正因如此,當年的日本在甲午戰后高唱“自強”之歌。然而也正是這看似熱鬧非凡的“自強”讓日本走上了“自爆”之路。在當時許多日本當權者看來,甲午戰爭的勝利不僅表明,憑借自身實力的增強,曾經閉塞、落后的國家也能后來居上,更表明只要努力到位,敢于冒險和打破規則,小可以吞大,弱可以勝強,蛇可以吞象,不可能可以變為可能。正是這種不講規則、不擇手段的做法,將日本引上了軍國主義的危險道路,并最終盛極而衰,落得個凄慘的結局。
——摘編自新京報《甲午120周年日本也應以史為鑒》
(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甲午戰敗的原因。
(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中日兩國政府和人民應當以怎樣的態度看待這場“甲午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