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短視頻是指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的、高頻推送的視頻內容,幾秒到幾分鐘不等。內容融合了技能分享、幽默搞怪、時尚潮流、社會熱點、公益教育、廣告創意等主題。由于內容較短,可以單獨成片,也可以成為系列欄目。隨著移動終端普及和網絡的提速,短平快的大流量傳播內容逐漸獲得各大平臺、粉絲和資本的青睞。
(摘編自360百科)
材料二:
如今,各類短視頻應用已融入不少人的日常生活。與此同時,如何有效防沉迷,成為一道現實課題。其實,不只是青少年,一些成年人也在低頭中感到“時間知覺麻木”。短視頻何以具有令人沉迷的用戶黏性?研究顯示,人類存在“生動性偏好”,更易被視覺性顯著的信息吸引。短視頻因其較強的視覺感染力,很容易傳播擴散。此外,傳播參與者既有圍觀心態,也有自我表露訴求,而短視頻能夠實現雙重滿足。短小便捷的傳播形態,適應信息消費場景的碎片化;垂直深耕、算法推薦,實現了精準對接用戶需求。可以說,以用戶為中心的短視頻平臺,日漸生成了富有特點的傳播邏輯與生態,占有了大量注意力資源。
傳播實踐證明,以優質內容傳遞主流價值,是短視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以內容風控和用戶行為引導防止傳播失范,用更多優質內容資源夯基壘臺,短視頻平臺方能實現長遠發展,擁抱一個更加可期的未來。
(摘編自人民日報《短視頻如何實現長發展?》)
材料三:
目前,國內已有21家主要網絡視頻平臺上線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實現統一標準,提升保護力度。開展青少年防沉迷工作,已經成為短視頻平臺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快手執行總編輯劉洋說,快手APP目前能通過地理位置判定、用戶行為分析等技術手段篩選農村留守兒童用戶,并自動切換到“青少年模式”;抖音相關負責人也介紹說,抖音建立了“白名單”機制,并開發了專門的內容審核模型,來確保青少年模式下內容的安全。
戴建業認為,短視頻是實現知識普惠的重要途徑。“課堂上很多老師講詩詞不夠生動形象,孩子們肯定是不愿意聽的。要是能把這些平臺充分利用起來,吸收我們古人講解詩詞的優點,結合一些現代的方法,制作成教學短視頻,就能夠吸引學生,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佟麗華分析,“在防沉迷的問題上,社會一定要通過多方共治來形成合力,而不能是觀望或互相指責。”田豐也認為:“任何一個技術手段,如果沒有社會性的手段輔助,它的效果是相對有限的,因此社會、家長、平臺要實現責任共建、責任共擔。另一方面,建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長效機制,重點仍在于在培養提升青少年的網絡素養。網絡素養不應該是在隔離的狀態下培養出來的,而應該是在參與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只有把工具交給青少年,他們才能去學會如何使用它。
受訪專家指出,防止短視頻沉迷、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雖然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但是作為內容提供者,平臺仍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主體。平臺應該切實承擔社會責任,兼顧娛樂和教育之間的平衡,這對于青少年成長意義重大。
(摘編自人民日報《21家視頻平臺上線防沉迷系統,短視頻如何走得長?》)
【1】下列對材料三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A
B.B
C.C
D.D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主要分析了短視頻的內容和特點,材料二介紹了短視頻令人沉迷的原因以及短視頻平臺怎樣能實現長遠發展。
B.短視頻平臺以用戶為中心,內容豐富多樣,有較強的視覺感染力,很容易傳播擴散,因此能迅速占有大量注意力資源。
C.短視頻平臺能吸收古人講解詩詞的優點,結合一些現代的方法,增加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勝過了傳統的課堂模式。
D.綜合三個材料可以看出,短視頻因其短平快的大流量傳播內容逐漸獲得各大平臺、粉絲和資本的青睞,但需要解決防沉迷難題。
【3】根據材料內容,說說應如何從根本上做到防止青少年短視頻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