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一般認為戰國時代已出現了有封閉結構的市。市的四面有圍墻,墻的中間有門,稱“市門”,市中有“十”字街連通四面的“市門”,其中以南門最為重要。《韓非子,內儲說上》說,宋國太宰派少庶子(家臣)到市上去,回來后問他“何見于市”,回答說:“市南門之外甚眾牛車,僅可以行耳。”正因為南門最熱鬧,所以那里就經常成為公布賞格的地方。《史記:商君列傳》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商鞅于變法令未下達時,為取信于民,“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千金”。這里的南門不是城門,是市門。
西漢時,長安出現了對稱的東西兩市制度,《漢書·惠帝紀》謂惠帝六年夏六月,“起長安西市”,此時建起西市,說明東市早已建成。這應是市制的進一步發展,是商品經濟繁榮的結果。這種兩市制度在唐朝的長安還沿用著。《木蘭辭》中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詩句,似乎北朝時東西南北四方都有市。
據記載,長安的西市由六個市組合而成,東市有三個市。班固《兩都賦》有“九市開場,貨別隧分”的說法,說長安東西兩市的九個市各按商品的“貨”來區別,又按“里”(每個市以“十”字街為界,劃分成四個里)中的“隧”(小路)來分設各種同類貨品的列肆。
晚唐時曾出現過一種特別的“宮市”,《資治通鑒》卷二三五德宗貞元十三年說:“比歲以宦官為使,謂之宮市,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則斂手付與。”韓愈《順宗實錄》評論說:“名為宮市,其實奪之。”白居易那首著名的《賣炭翁》就是形象描繪“苦宮市也”的詩。所以宮市并非正常的集市交易,而是強權的掠奪。
市的格局,大約在北宋中期有了變化,開始由封閉式設置逐漸轉向以酒樓或茶坊等為中心的新的開放式的街市格局。這種格局在宋人張擇端所繪之《清明上河圖》中有著形象的展示。在圖中可見沿河多設有酒樓商鋪,還有戲臺等,商業區已和民居融合為一體,買賣沒有了時間上的限制。這種城與市融合的新格局已非常接近現代意義的城市格局了。
(節選自陳璧耀《說“市”》,《咬文嚼字》2011年第12期)
【1】【1】下列關于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戰國時已出現了四面有圍墻,墻的中間有門,呈封閉結構的市,這是根據現有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得出的通行看法。
B. 市有“十”字街連通四面的“市門”,由于南門最為熱鬧,成為公布懸賞標準的地方,因而也成為最重要之門。
C. 《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的商鞅“徙木立信”的所在——都市南門,既是市門,也是城門,因而人多熱鬧。
D. 長安早在西漢時就出現了東西對稱的兩市制度,這是商業規模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商品經濟繁榮的必然結果。
【2】【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引用《史記·商君列傳》中“徙木立信”的故事,是為了說明“因為南門最熱鬧,所以那里就經常成為公布賞格的地方”。
B. 班固《兩都賦》有“九市開場,貨別隧分”的說法,說明長安兩市各有九個市,又按商的“貨”及“里”來分設各種同類商品的店鋪。
C. 《資治通鑒》《順宗實錄》和《賣炭翁》三則材料,都能以詳實的資料說明,宮市并不是正常的集市交易,而是強權的掠奪。
D. 文段從三個歷史橫截面勾勒出市的沿革脈絡:由封閉的市發展到東西對稱的兩市,再發展到開放式格局的街市。
【3】【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長安在西漢時出現的對稱的東西兩市制度,無疑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及深遠的歷史意義。
B. 《木蘭辭》中的四句詩,能夠證明南北朝時東西南北四方都出現了現代意義的貿易市場。
C. 市的封閉結構滿足不了商業的發展,而商業區與民居融為一體,則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D. 貿易沒有了時間的局限,城與市融合為一體的新格局已經非常接近現代意義的城市格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