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歌應有對生活現實的深切抵達》閱讀原文:
中國詩歌有著悠久而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要求詩歌產生一定的現實功用,介入、改變外部現實,一直是中國詩歌傳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形成了光輝而燦爛的中國詩歌文化,使詩歌不斷走入人民大眾的內心之中和生活之中。近年來,詩歌中的現實書寫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打工詩歌、鄉土詩歌、城市詩歌也是各有其問題。
“打工詩歌”寫作現象將一個數量龐大的社會群體和寫作群體呈現到了社會大眾面前,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文學意義。打工詩歌的寫作貼近生活、“接地氣”、有真情,體現著現實主義精神,具有感動人心的力量。但是,如果深入地、大量地閱讀作品,便會發現其中有不少問題。“打工詩歌”作品數量很多,但卻大同小異,“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藝術上存在粗糙、直白、重復等問題,文學性不強。從深層次來講,詩首先是詩,應該用詩的方式說話,評價其成就的最終尺度只能是藝術水準和品質。在打工詩歌的寫作中,有一部分是跟風的、人云亦云的寫作,所書寫的現實是想象的、觀念的、概念化的,而與真實、豐富、復雜的社會現實并不搭界。
鄉土詩歌的寫作資源是廣袤的鄉村。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農村面臨著全新的機遇,也遭遇著挑戰,這對于寫作而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契機。但就現實之中的鄉土詩歌創作而言,情況同樣不容樂觀。鄉土詩歌寫作的群體很大,但寫得好的、有特色的還不多。很多詩人的觀念還停留在前現代社會,一味把鄉土、鄉村寫成桃花源、烏托邦。個別這樣的寫作并無不可,但是如果風靡一時、大行其道,無疑是有問題的。因為這樣的寫作,前人早已寫過無數遍了,并無新意,而且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審美方式早已發生變化,再用那種封閉、單向度的抒情方式來呈現鄉村,無異于刻舟求劍甚至是掩耳盜鈴。
城市詩歌的相關話題近年被廣泛談論。關于城市生活、現代生活的詩歌很多,有兩種主導性傾向,其一是熱情的、浪漫的傾向,體現出“現代性”特征。其二是排斥的、無奈的傾向,體現出“后現代性”特征,且以第二種所占比例更大。城市詩歌問題也同樣很突出。大多的寫作給人的感覺是形式大于內容、姿態大于實質,很大一部分是表面化、觀念性的寫作,并無真正去發現、介入城市生活,并沒有表達出對城市的真情實感。城市更多是作為景觀、作為他者而存在的,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客體。當今社會的浮躁之風在詩歌中不無體現,在城市詩歌中更為集中,許多的城市書寫被大眾文化所同化,成為了流行文化的推波助瀾者,而缺乏詩人應有的價值立場和反思精神,消費化、快餐式的寫作,沉迷于欲望、好勇斗狠的寫作,缺乏底線和標準、過度追求“喪文化”的寫作,嘩眾取寵、口號式的寫作……問題不可謂不多。
所以,就當前詩歌中的現實書寫而言,諸多問題值得深思。很多人寫的“現實”只是徒具其表,貌似現實的“偽現實”,與復雜而精微的當代人的生活現實和精神現實基本無涉,而是從先入為主的概念、粗疏的印象、偏狹的趣味、人云亦云的跟風出發,是對現實的生吞活剝。
摘編自《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03日 14版)
《詩歌應有對生活現實的深切抵達》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打工詩歌”寫作現象將一個數量龐大的社會群體和寫作群體呈現到了社會大眾前面,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在文學上沒有多大意義。
B.“打工詩歌”的寫作都是跟風、人云亦云的寫作,所寫的現實都是想象的、觀念的、概念化的,不是真是的社會現實。
C.“鄉土詩歌”把鄉土、鄉村寫成桃花源、烏托邦,是完全錯誤的,如果這種寫作風靡一時,大行其道,鄉土詩歌就沒有一點新意。
D.存在問題的“城市詩歌”,大多是過于注重形式,很大一部分是表面化、觀念化的寫作,沒有表達出對城市的真情實感。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總體上的結構是總分總的結構方式,首先提出了現實主義是中國詩歌的傳統,現實中三類詩歌的現實書寫存在問題。
B.文章在議論時分別指出“打工詩歌”、“鄉土詩歌”、“城市詩歌”中存在的問題,很多人所寫的現實只是徒具其表的“偽現實”。
C.文章在議論中把“打工詩歌”等三類詩歌存在的問題剖析的很好,只是側重指出問題,對于三類詩歌中的優點沒有給予評價。
D.文章在議論中指出了三類詩歌存在的問題,只是概括分析,沒有具體的例舉具體詩人的具體詩歌篇目。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書寫鄉土、鄉村的鄉土詩歌如果不跟隨時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審美方式進行改變,只憑自己想象來單向度的抒情,無疑是失敗的。
B.“打工詩歌”要成功就不能“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應該在內容上有特色,藝術上精美有文學性。
C.“城市詩歌”存在的問題是創作者只是把城市作為景觀、他者的存在,自身沒有融入進去,抒發的情感不真實。
D.詩人缺乏應有的價值立場和反思精神,盲目跟風,城市詩歌體現社會的浮躁風氣,這在打工詩歌和鄉土詩歌中就沒有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