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研讀多數,在諸多文章中有很多細節處值得我們細細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這思考的窯洞》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這思考的窯洞》閱讀原文:
我從延安回來,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窯洞。因為這普通的窯洞里曾住過一位偉大的人,而那些偉大的思想也就像生產土豆、小米一樣在這黃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跡般地生產了出來。
延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爭的心臟,是艱苦歲月的代名詞。在大多數人的腦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戰爭,是大生產,是生死存亡的一種苦掙。但是當我見到延安時,歷史的硝煙已經退去,眼前只有幾排靜靜的窯洞,而每個窯洞門口又都釘有一塊木牌,上面寫明某年某月,毛澤東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幾本著作。有的只有幾十天,仍然有著作產生。這時,仿佛墻上的釘子不是釘著木牌,而是釘住了我的雙腳,我久久佇立,不能移步。院子里掃得干干凈凈,幾棵柳樹輕輕地垂著枝條,不遠處延水在靜靜地流。我幾乎不能想象,當年邊區敵偽封鎖,無衣無食,每天都在流血犧牲,每天都十萬火急,毛澤東同志卻穩穩地在這里思考、寫作,釀造他的思想,他的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
自黨中央于1938年1月由保安遷到延安,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先后住過四處窯洞。這窯洞首先是一個指揮部,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在這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但為了這些決策的正確,為了能給宏偉的戰略找到科學的理論根據,毛澤東在這里于敵機的轟炸聲中,于會議的間歇中,拼命地讀書寫作。所以更確切點說這窯洞是毛澤東的書房。當我在窯洞前漫步時我無法掂量,是從這里發出的電報、文件作用大,還是從這里寫出的文章、著作作用大。他的房子里只有一張舊木床和一杯苦茶。他只能將自己分身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寫文章。他是一個中國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說里的那種武林高手,揮刀逼住對面的敵人,又側耳辨聽著背后射來的飛箭,再準備著下一步怎么出手。當我們與對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腳去踢、用嘴去咬時,他卻暗暗凝神,調動內功,然后輕輕吹一口氣,就把對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領袖,更是思想家。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這些文章的力量已經大大超過了當時的文件、決定。四壁黃土,一盞油燈,這里已經簡陋到不能再簡陋。但是唯物質生活的最簡最陋,才激勵了共產黨的領袖們以最大的熱忱、最堅忍的毅力、最謙虛的作風,去作最切實際的思考。
延安歲月是毛澤東及我們黨與土地、與人民聯系最緊密的時期。他住在窯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純厚的黃土,大地緊緊地摟抱著他,四壁上下隨時都在源源不斷地向他輸送著力量。他眼觀六路,成竹在胸。在一孔窯洞前的木牌上注明毛澤東在這里完成了《論持久戰》。為寫這篇文章,他在窯洞里伏案工作九個日夜,連炭火燒了棉鞋也全然不知。第九天早晨,當他推開窯門,讓警衛員把稿子送往清涼山印刷廠時,我猜想他的心情就像羅斯福簽署了原子彈生產批準書一樣激動。以后戰局的發展果然都在他的書本之中。
偉人其實與我們最接近。一次,在延安雷電擊死一頭毛驢,驢主人說:“老天無眼,咋不打死毛澤東?”有人要逮捕這個農民,消息傳到窯洞里,毛澤東說罵必有因,一了解,是群眾公糧負擔太重,他下令每年由二十萬擔減到十六萬擔。毛澤東在這窯洞里領導了著名的延安整風,他的許多深刻的論述挽救了黨,挽救了許多干部,但是當他知道有人被傷害時,就到黨校禮堂作報告,說:“今天我是特意來向大家檢討錯誤的,向大家賠個禮!”并恭恭敬敬地把手舉到帽檐下。
1942年,華僑領袖陳嘉庚訪問延安,他剛在重慶吃過800元一桌的宴席,這時卻在毛澤東的窯洞里吃兩毛錢的客飯,但他回去后寫文章說中國的希望在延安。一九四五年黃炎培訪問延安,他看到邊區的興旺,想到以后的中國,問一個政權怎樣才能永葆活力。毛澤東說,辦法就是講民主,就是讓人民來監督。我想他說這話時一定仰頭環視了一下四周厚實的黃土。“七大”前后很多人主張提毛澤東思想,他堅決不同意。他說:“這不是我個人的思想,是千百萬先烈用鮮血寫出來的,是黨和人民的智慧。”“我這個人思想是發展的,我也會犯錯誤。”作家蕭三要為他寫傳,他說還是去多寫群眾。他是何等的清醒啊!
胡宗南進犯,他搬出了曾工作9年的延安窯洞,到米脂縣的另一孔窯洞里設了一個沙家店戰役指揮部。古今中外有哪一孔窯洞配得上這份殊榮啊!土墻上掛滿地圖,缸蓋上攤著電報,土炕上幾包煙,一個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壺,還有一把夜壺。中外軍事史上哪有這樣的司令部?哪有這樣的統帥?毛澤東三天兩夜不出屋,不睡覺,不停地抽煙、喝茶、吃茶葉、撒尿、簽發電報,一仗俘敵6000余。他是有神助啊!這神就是默默的黃土,就是拱起高高的穹廬、瞪著眼睛思考的窯洞。大勝之后他別無奢求,推開窯門對警衛說,只要吃一碗紅燒肉。
當你在窯洞前徘徊默想時,耳邊會響起黃河的怒吼,眼前會飄過往日的硝煙。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這一排靜靜的窯洞。自古都是心勝于兵,智勝于力。中國革命的勝利實在是一種思想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是毛澤東那幾篇文章的勝利。延安的這些窯洞真不愧為毛澤東思想的生產車間。延安時期是毛澤東思考寫作、展示才華的輝煌時期,收入《毛澤東選集》(四卷本)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毛澤東在寶塔山下留下了這一排永遠思考的窯洞。思想這面銅鏡總是靠歲月的擦磨來現其光亮。半個世紀過去了,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毛澤東離我們漸走漸遠,而作為思想家的毛澤東卻離我們越來越近。
(取材于梁衡的同名散文,有刪改)
《這思考的窯洞》閱讀題目:
17.對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釀造他的思想 釀造:在文中引申為形成
B.在這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運籌帷幄:在帷幕之中計算
C.他眼觀六路,成竹在胸 眼觀六路:形容遇事能多方觀察,全面了解
D.自古都是心勝于兵 心勝于兵:思想的力量超過武器的力量
18.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頭段既點出了題目中的“窯洞”,又借助交代窯洞讓自己“印象最深”的原因引出下文對“偉大的人”及其思想的具體展開。
B.第二段中“釘”字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作者被眼前幾排靜靜的窯洞吸引而仁立不動的狀態,突出表現了偉人及其思想的巨大魅力。
C.第三段通過對毛澤東在彈火紛飛中仍然堅持讀書寫作的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毛澤東對人民最大的熱忱和最謙虛的作風。
D.作者并不是單純從仰視的角度去寫偉人毛澤東,而是嘗試用一種尊崇的態度和平視的角度追問并思考毛澤東思想的成因及力量。
19.結合上下文,談談你對下面兩個句子的理解與賞析。(6分)
(1)他是一個中國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說里的那種武林高手,揮刀逼住對面的敵人,又側耳辨聽著背后射來的飛箭,再準備著下一步怎么出手。
(2)土墻上掛滿地圖,缸蓋上攤著電報,土炕上幾包煙,一個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壺,還有一把夜壺。
20.本文題目“這思考的窯洞”有怎樣的意蘊和表達效果?請綜觀全文,簡要回答。(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