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世河的作品一直是我們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研讀的多數作品之一,在其文章中有很多細節處值得我們細細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炊煙是鄉村的水墨畫》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炊煙是鄉村的水墨畫》閱讀原文:
①描寫故鄉的文章,出鏡率最高的莫過于“魂牽夢繞”這四個字了,而能體現出這四個字的景象,非家鄉的炊煙莫屬。
②“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對陶淵明筆下的“歸園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夢初醒,其實我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如詩如畫的地方度過的。
③我的老家在魯北平原,村東一條小河蜿蜒渡過。過河不遠便是一個高高隆起的沙土崗子
,崗子上的白楊樹枝繁葉茂,一到夏天便綠樹濃蔭,成了我們這幫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時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崗頂上靜靜地望著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樣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尋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總是眼花繚亂,后來望著望著就有了經驗:看炊煙。父親患有胃病,醫生叮囑要三分治七分養,吃飯須有規律,還得是熱乎飯,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親都會準時生火做飯,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縷炊煙多半就是我們家的。
⑤母親常說:“這炊煙就是咱莊戶人家灶臺上開出的花,花一開就有飯香,日日有飯香就是好日子。”彼時年幼,對母親的話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煙的灶臺上母親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飯。正所謂,饑望炊煙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兒圓。
⑥炊煙還是小村的晨鐘暮鼓,每天都傳遞著村人們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煙風輕云淡,就像天邊薄薄的晨曦,清靈疏朗,昭示著莊稼人早飯的簡單,熬一鍋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幾個饅頭就著一 碟小咸菜就齊活了。吃罷早飯,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農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開了序幕。
⑧午間的炊煙是莊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飯的是,午飯雖然簡單,但一定要吃得硬實扛餓,因此,午間的炊煙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莊稼人忙秋忙夏時腳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煙是最美的,也最能體現農家生活的細致與溫馨,晚飯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莊稼人一天當中最悠閑的時候。莊稼人有個小習慣,就是越閑越吃,所以晚飯自然豐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會殺雞燒肉以示慶賀。鄉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飯蠻講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須長”的道理,小火慢燉,肉爛湯濃。因此,傍晚的炊煙是細水長流,從黃昏一直搖曳到夜幕降臨。
⑩炊煙如此繚繞生動,古詩詞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亂云剩帶炊煙去,野水閑將白影來”是辛棄疾筆下的炊煙;“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則出自柳永筆端。
11寫炊煙最多的當屬陸游。“嶺谷高低明野火,村墟遠近起炊煙”和“遙望炊煙疑可愁,試從行路問村名”都是他的,可見放翁對田園裊裊飄逸的炊煙有多喜愛。后來又讀到陸游“霧斂蘆村落照紅,雨余漁舍炊煙濕”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煙怎么會是濕的呢?
12直到離家多年后,有一回在夢里又見故鄉炊煙,醒來后卻一枕清淚,才終于有悟。原來炊煙是和思念纏繞在一起的,淚眼看炊煙,又怎么會不是濕的呢!又想起母親當年對炊煙的比喻,突然覺得母親就是一個十足的詩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煙不但是莊稼人灶臺上開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濃淡隨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織的水墨畫,氤氳在鄉村的上空,畫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體會得到。
13而且這幅畫的色調永遠都是暖的,因為它的作者是母親。
(選自《文苑·經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刪改)
《炊煙是鄉村的水墨畫》閱讀題目:
13.通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6分)
(1)請你概括一天中三個不同時段炊煙的特征。(3分)
(2)第⑩?段中引用關于“炊煙”的詩句有何作用? (3分)
14. 閱讀下列語句,按要求作答。(4分)
(1)炊煙還是小村的晨鐘暮鼓,每天都傳遞著村人們晨起晚息的信息。(從修辭的角度加以賞析) (2分)
(2)原來炊煙是和思念纏繞在一起的,淚眼看炊煙,又怎么會不是濕的呢! (賞析加點詞的表達效果) (2分)
15.最后一段內涵豐富,請聯系全文加以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