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伯牙絕弦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課后反思篇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伯牙為何絕弦?他為誰絕弦?然后找出文中說伯牙絕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再補充關于子期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去思考:俞伯牙與子期地位相去甚遠,他為何為了一個樵夫而“絕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后的教學中,學生始終帶著這個疑問深入文本,感知文本,體會他們的.互相理解,心有靈犀,從中感受知音情懷。
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琴弦’嗎?這時學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絕的也是心弦”!”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同時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對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知音情深!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感情朗讀——感悟——個性朗讀” 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前半部分,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對文章的后半部分,要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通過多種形式反復朗讀,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理解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補充,給學生講述了伯牙作為宮廷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從中也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作鋪墊,讓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
在教學中,我覺得我的教學語言的精練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有些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有的導語的設計還不夠細致、到位,不能靈活地把握課堂生成調節教學設計影響了課的精彩。
伯牙絕弦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課后反思篇二
《伯牙絕弦》六年級上冊第八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
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這篇課文雖然是文言文,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注釋進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點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舉及其次舉背后隱喻的含義——子期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故破琴絕弦。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然后從課文題目入手,理解課題含義,拋下懸念是什么原因讓一代彈琴高手痛下這樣的決心呢?
其次,在讀誦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兩個問題,一是你讀懂了什么?二是你從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為知音的一句話。讓學生找“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通過反復誦讀,理解意思,引導學生理解知音,一個善聽一個善彈,這就是知音。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鐘子期前伯牙他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呢?
三是引導學生品味知音之情,這是難點。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中,在備課時我花費的時間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個環節,怎樣讓學生理解伯牙與子期互為知音,情投意合,我設計了幾個情景教學:
(一)是伯牙聽不到子期的贊美和聽到了子期的贊美心情分別是怎樣的?讓學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
(二)是如果你是子期聽到伯牙彈琴你是怎樣贊美的?讓學生體會子期和伯牙心靈相通,是一對情感共鳴的知己。
(三)是師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對話游戲伯牙(師扮演讀),子期(學生扮演讀)老師與學生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反復誦讀,在讀中品味這種知音歡聚的融合與快樂。伯牙琴技高超,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贊美?指導學生練習讀鐘子期贊嘆的句子。在讀中感悟互為知音的喜悅,較好的升華了“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一中心。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高山流水,那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訓練學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課文說句子,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中讓學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個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讀,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難求的情懷,我還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寫給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樂曲中,師朗讀這首短歌,再次升華本課的重難點,在教學尾聲時,通過欣賞《高山流水》樂曲,讓典雅流暢的琴聲浸潤學生的心靈。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師切切實實地做到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飛揚。
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感到很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內容有些詞語和句子的處理有點淺顯,有的甚至一帶而過,今后我會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遺憾降到最低。
伯牙絕弦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課后反思篇三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課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復誦讀。然后,我又上網搜索了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資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關音樂等。
由于小學生接觸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內容自然應該在具體的語境中詮釋。我首先由音樂導入新課,初識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過層層深入的朗讀活動,穿插相關故事,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內涵。因此,我把預設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悟情感,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上。
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進行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這堂課上,我把重點放在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個故事,抓住“讀”為突破口,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尾聲,繼續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并試著背誦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依依楊柳,綿綿春雨,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拓展說話,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加強積累、培養語感,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延伸閱讀方面內容,我補充了伯牙和鐘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讓學生深情朗讀伯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課后反思篇四
《伯牙絕弦》是語文人教試驗標準版六年級上的一篇文言文。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感受文言文的聲韻美。
崔巒老師在學術會上提到: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結合到文言文簡潔、典雅,朗誦時具有音韻美的特點,本課注重學生的誦讀:讀通課文,讀順節奏為理解課文大意做好鋪墊;其次,在品讀句子的時候,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有感情朗讀。這是為了達到了了解文章大意,感受文言的音韻美的目的。從學生課堂誦讀到品悟句子的情況來看,這個目標是基本達到的。
其次,文言文因為其文體特點,在教學中應該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以讀準字音、讀順課文為基礎,并借助工具書和課內注釋解決重點字詞,幫助了解文章大意。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品讀句子更進一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個步驟的達成不但訓練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同時也在品讀句子中增強了他們對文言文的語感。從課堂實施來看本課在教學上遵循了學習古文的步驟:誦讀文章、了解字詞意義、把握文章大意以及品讀句子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但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以下的不足:
一、學習中忽視了學生的自讀自疑。對于對文言文并不十分熟悉的學生而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許多的疑惑。那么為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或多或少體會到一些自己能夠讀懂文言文的快樂,避免老師的串講所導致的乏味。可以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先讓學生憑借工具書以及注釋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去自學。然后再就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到小組討論中去解決,并鼓勵學生充當老師,解決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這樣或許更加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避免老師牽著走。
二、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草草了事。學生學習文言文,在理解課文大意上本課的一個語言訓練點是“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故事大意”。在教學過程中,這個目標完成得并不理想。只是學習能力較為強的學生占有了話語權,沒有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語言訓練。
三、課堂教學環節之間聯系不夠緊密,邏輯關系不夠明確。本課在理解文章內容時主要是抓住“伯牙善鼓以子期善聽”以及“伯牙不復鼓”這兩個方面來談。通過誦讀感悟伯牙善鼓以及鐘子期善聽的表現,卻沒有提升到他們“知音”這個層面。而重點品析“知音是什么?”時引入課外資料,讓學生明白“伯牙所想到的,子期必領悟到”,那么對學生理解“伯牙不復鼓”會更有幫助。對學生讀懂伯牙絕弦時的悲傷有幫助。而同時,在品析“伯牙不復鼓”的環節中,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全文的思考“伯牙為何絕弦”?這就顯得本課環節不夠完整,學生的認識水平沒有得到提升。
以上是在文言教學中的一些體會,確實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懇請各位指正。
伯牙絕弦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課后反思篇五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這是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古文,讀通讀順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雖然我用的是五年級學生,但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較淺顯,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因此一節課下來,得到了聽課老師的贊賞。自我感覺有幾點做的還算滿意。
上課伊始,我便以古琴彈奏“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我精心截取又合成了一小段名家廣播劇《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使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甚至有女學生當場哭出聲音。
文章不厭百回讀,文言文的讀更加重要。在初讀環節我就發現學生能夠讀通順,但不會斷句,沒有節奏。我適時范讀,告訴學生“這是一篇古文,與我們現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讀古文要注意斷句,講究節奏、韻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們說的抑揚頓挫。”在初讀、再讀環節,學生的讀就已經達到六遍之多,學生依然不能讀出節奏、感情,更讀不出韻味。于是,我把朗讀與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提升朗讀。最后,學生的朗讀有了質的飛躍。
整個小學階段只安排了兩篇文言文的學習,如何學習文言文,方法指導顯得特別重要。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我不斷地總結學法。初讀感知的時候告訴學生“讀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釋,這能幫助同學們閱讀。”“結合上下文理解是學習古文的一種好辦法。”“查字典理解,這也是學習古文的方法之一。”在研讀環節,通過對“善”字的對比學習,讓學生知道“這種一字多義的現象在古文里很常見。”在理解“洋洋兮若江河”時,“江”、“河”分別指“長江”和“黃河”,使學生知道“一個字就是一個詞,這在古文中很常見。”在悟情環節指導讀書時讓學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夠讀好古文。”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讓學生仿照句式進行訓練。“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接著話鋒一轉,“請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人真正能聽懂你琴聲所表達的心聲,而鐘子期,不論你彈什么,不論你有怎樣的.志向和情懷,他都‘必得知’,這時,你的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你又會有怎樣的感慨?”由于前文鋪墊做的充分,此處文章的空白點給了學生極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間,此時的學生已經是不吐不快的狀態,寫話練習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一是感覺身為教師的我話還是太多,情緒應該在收斂一些,用文本打動學生,而不是用老師的情緒帶動學生。二是沒有留出時間指導學生背誦,學古文一定要注重積累,背誦就是一種好的積累方法。還有一點就是我沒有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翻譯”古文。記得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講到:“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基于這個認識我才對沒有讓學生具體“翻譯“,也不知道這點做的對與不對,上課前應該多找一些老師探討。
伯牙絕弦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課后反思篇六
這篇古文不長,僅僅百余字。但它是穿越了時空隧道的一個歷史碎片,它承載著及其豐盈的民族文化精神,它以其歷史的厚重,給我們以精神的熏陶和心靈的感召。
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我發現學生接觸文言文的時間較短,對于文言文有一種害怕。在他們的認知世界里,這文言文是很難學的。為了讓學生不再有這樣的想法,我決心要上好這堂課,以這堂課來改變學生的認識。所以我采用了以讀為主線的教學設計,融合“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語文學習理念,讓我的這堂課書聲瑯瑯,浸潤濃濃的語文味。
一、重朗讀
練讀——感受音韻之美。練習朗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韻之美。本課的練習朗讀把握了三個重要環節。一是讀音,抓課題易讀錯的“弦”正音,抓初次出現的兩個語氣詞“哉”“兮”正音。二是停頓,這是文言文朗讀的難點,正確停頓,要結合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本文的停頓難點有兩處。“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謂”是說的意思,學生知道文言文大多數時候,一個字就是一個詞,也就明白了“謂”后停頓的道理。三是節奏和輕重,這樣的練讀要結合文言文內在的情感,一步不能到位,要反復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品讀——領悟意境之美。“知音”之美,是《伯牙絕弦》的文本意義,領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譯《伯牙絕弦》的情感密碼。然學生的情感不是一觸即發的,需要慢慢醞釀、發酵才能成為芬芳的美酒。于是,“讀”要有一個拾級而上的過程。在品讀知音的境界部分,首先,讀中鋪設。引導學生自由默讀、圈劃,嘗試說大意,在學生頭腦中初步鋪設伯牙志在高山、流水,子期眼前展現高山流水的畫面。其次,讀中醞釀。教師創設音樂情境,還原語境,引導學生去想象、去思考、去體味、去朗讀。此時文本的語言,如一杯芳香四溢的碧螺春,在學生心中慢慢地散發開去。接著,讀中推動。在學生的情感融入文本的關鍵時刻,教師引入課程資源,讓學生深入體會知音不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聲”。從而叩擊了學生的心弦,達到“人”“文”“言”琴瑟和鳴的妙境。
二、重積累。一是通過比賽激活學生的詞語原有積累(如abcc式的);再用將文中的“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提煉出“泰山峨峨,江河洋洋”這樣abcc式的詞語,與其它相類似的詞語(如楊柳依依)激發學生積累,同時為后續的“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中的“所念”意境的想像和表達作了有效的鋪墊;二是通過釋題理解“絕弦”,積累、理解 “絕交”、“封筆”、“息影”等詞語,信息量很大,同時也讓學生深感已知的有限,而未知的`無限,進一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三、重訓練。通過深挖文本內涵,創設情境來實現語言訓練,從而達到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性訓練的目標。在引導學生理解“伯牙所念”的意境時,用“志在 ,子期曰: ”句式來檢測學生積累的活學活用,來訓練學生的思維、想像和表達,來實踐學法的遷移、經典的仿寫。正是因為教師課前文本細讀的工夫,才有這樣獨特的設計,才有學生課堂上精彩的生成。
四、重情感。從“朋友”到“知音”是學生實現文本情感體驗的主線。我引導學生從初讀課文到深入地品讀課文時,很好地把握好了這條情感線索,引領學生走進伯牙和子期“相見――相識――相知”,以及子期死后伯牙痛心“絕弦”的情感世界。
這堂課上,我注重了多方面的訓練,讓文言文的教學不再枯燥無味,但如果在時間的把握上更加的科學合理一些,那學生的情感熏陶會更加到位,收獲將會更多。
伯牙絕弦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課后反思篇七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組課文的第一課,它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這次學校教學能手評選,我第一次在這樣的比賽中指教文言文,對我來說既是一次勇敢的嘗試,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戰。
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短短的5句話,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77個字里邊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
為了講好這篇課文,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我發現網上關于這課的資料并不多,大概別人也都在嘗試吧。我在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后,自己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我校的實際情況,制作了一個課件。在其中我插入了“高山流水”和“伯牙悼子期”的音樂,在實際的教學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文言文的教學,我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文言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文言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課堂上學生們聽得仔細,學得認真,讀得有感情。同時被故事的內容所打動,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如:借助課文中的注釋和自己手中的工具書等學習方法,我覺得這對同學們學習文言文已經足夠了。
課前我和同學們一起做了一個“文字游戲”,我先說出一個詞語:楊柳依依,隨后讓同學們先說出這事描寫什么的詞語,然后自己嘗試著說出一些類似的詞語,同時說出自己會想象到什么樣的畫面,這為我后面想象的環節埋下了伏筆。結合同學們說的詞語,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些詞語:明月皎皎,芳草萋萋,春雨綿綿,清風徐徐,炊煙裊裊……
教學過程中,教師即是一位高明的指揮,又是一名出色的導演,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的演繹著文本豐富的信息。
師:伯牙作為楚國一個著名的樂師,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
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還會表現什么?
生:鳥語花香
師:此時,子期必得什么?
生:鳥語花香
出示填空:伯牙所念( ),子期必得( )。
生:伯牙所念夕陽西下,鳥兒歸巢的場景,子期必得夕陽西下,鳥兒歸巢的場景。
生:伯牙所念潺潺流水,子期必得潺潺流水……
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師生在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境界。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空白點,營造傾訴的情懷,讓課堂充滿想象的張力:
師:當伯牙的琴聲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心情會怎樣?
生:寂寞無奈傷心
師:此時他渴望什么?
生:理解他的人 懂他的人知音……
師:現在,這個人出現了,他就是鐘子期。請你想象俞伯牙會緊緊地握住子期的手說什么?
有同學很自然地說出:“知我者,子期也!”
讓學生在思考中積蓄情感,在交流中傾吐情感。伯牙此時恰逢知音那激動不已的心境與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它將他鄉遇故知的激動深深地烙在每個孩子的心頭,沁入了每個孩子的肺腑,讓孩子們身臨其境,沉浸其中,課堂,因為這樣的留白與補白,充滿了情感的張力。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隨后我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此時《伯牙悼子期》的音樂響起,屏幕上出現了鐘子期的墓碑。
此時伯牙心情沮喪,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誦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同學們也一同隨老師一起讀出: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ō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吟誦完這首短歌,伯牙起身把瑤琴摔碎。
同來的老者驚問:“先生為何摔此琴?”
伯牙道:“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在《伯牙悼子期》的音樂聲中,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
在《伯牙悼子期》的音樂聲中,我再次讓學生誦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從同學們悲傷的語音中,我知道同學們理解了世上知音難覓。
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隨后我播放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田。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么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的有點淺顯。
不過沒關系,這節課雖然結束了,可是我教學文言文的路卻剛剛開始,我會繼續努力的,盡力使我的課堂變得完美些。
伯牙絕弦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課后反思篇八
“領雁工程”培訓結束返校后的第一節便是教學文言文《伯牙絕弦》。個人很喜歡這篇課文。教學中,我充分挖掘這篇簡短的文言文的情感因素,以讀為本,讀中悟情。學習中鐘子期與俞伯牙之間的深厚感情強烈地感染了我,感染了學生.我深深體會到,一個語文老師,要想讓學生能從語言文字中受到感動,首先自己要有豐富的情感,要有一顆容易感動的心;其次,語文老師要錘煉自己的語言,用優美、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去烘托文本,讓文本語言、教師語言形成一個立體的回音壁,使學生在多種維度中全方位地受到熏陶、感染;語文老師還要善于與學生真誠、平等地交流,用自己的心去呼喚學生的心。這樣,作者、編者、教師、學生,還有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才能產生共鳴。現摘錄兩個片斷如下。
【片斷一】(學生把文言文讀通讀順,對照注釋疏通文意后)
師:文中有一句“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他彈琴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嗎?他還會用音樂表現什么?
師:(清風、明月……)當伯牙彈琴志在清風時,鐘子期會怎么稱贊?
(前面進行過“徐徐清風、皎皎明月 ” 等aabc式的詞語練習。)
師:真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啊!
作為音樂家的伯牙,他會缺少贊美他的人嗎?他為什么獨視子期為知音?
(贊美聲是虛偽、蒼白)
師:是啊,當伯牙彈琴志在高山時,他們不會稱贊-----當伯牙彈琴志在流水時,他們不會稱贊----
師:現在終于遇到了知音。讓我們一起讀讀相關語句,體會伯牙找到知音的幸福。
【反思】在這一環節中,以“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句為契入點,先讓學生順著作者思路補充伯牙彈琴時還會想到什么,鐘子期會怎么稱贊;然后引導學生從反面想,這樣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引導,既讓學生從情感上體會了子期是伯牙難得的知音,又進行了文言文語言的內化、運用訓練。在這一步,我引導學生將簡短的文字還原、再現成豐富的人物形象,學生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感染。
【片斷二】
師:子期死后,伯牙用一種極端的方式—破琴絕弦來哀悼自己的知音,你能體會伯牙當時的心情嗎?
生:伯牙當時肯定想: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知音,可他又離我而去,以后,誰能像他一樣懂我的音樂呢?
師:當我彈琴,志在高山時,誰會為我稱贊----當我彈琴志在流水時,誰為我稱贊---- (反復進行語言的內化訓練。)
師:在伯牙眼里:子期,你是我唯一的知音啊,你走了我又要回到無人理解的生活里去,這樣的日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伯牙破琴絕弦。這破碎的僅僅是琴嗎?(破碎的心;斷絕的是對音樂的熱愛)
師:子期死后伯牙來到他的墳前,為他留下了一首碑文。(師配樂悲情念碑文)讓我們在音樂聲中,齊讀碑文。
師:面對伯牙的痛苦和絕望,你想對他說什么?請寫幾句話。
【反思】在這一環節,我先引導學生深入伯牙內心,體會他痛失知音的傷感,再補充碑文,在如泣如訴的音樂中,學生體會到了伯牙的傷心欲絕,感情達到了高潮,再讓學生有情抒發,讀寫結合。
伯牙絕弦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課后反思篇九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于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課伊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后,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鐘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鐘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象別人是如何稱贊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補充介紹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么,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后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學生朗讀不是很到位。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應拉長些,才更具音樂美,還有課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讀都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多加指導。還有,課堂應變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絕弦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課后反思篇十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組課文的第一課,它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
《伯牙絕弦》這個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積累。對于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為了講好這篇課文,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我校的實際情況,制作了教學課件。在其中插入了“高山流水”的音樂,在實際的教學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剛開始時就要求學生輕聲自由的讀課文,遇到讀不通順的地方可以多讀幾次。每次的朗讀都是讓學生在理解中品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鐘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兩句,我指導學生要讀出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讀出長江黃河的那份廣大。
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扎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后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并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然后以“伯牙為何絕弦?為誰而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么。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說全文,達到融會貫通。
教學中,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鐘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后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么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的有點淺顯。
不過沒關系,這節課雖然結束了,可是我教學文言文的路卻剛剛開始,我會繼續努力的,盡力使我的課堂變得更完美。
伯牙絕弦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課后反思篇十一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獨特魅力上。課中,我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從觀察美景入手,說一說你看到的和你想到的,由帶疊詞的短語到詩句,慢慢引導學生進入文言文的學習,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引導學生讀文言文,讀出節奏,讀出文言文的韻味。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獨特的魅力。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讓學生學得開心,學得有情有趣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前我首先指導學生把詞語讀正確、流利,然后引入文言文的朗讀指導,讀出節奏,讀出韻味,我特別選擇了相對難讀的兩句話入手:“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也在不知不覺中突破了本文理解上的難點。在自由通讀課文后,我特意選擇班中的后進生來朗讀,一方面可借機輔導,教學不是表演,本來就應該教那些最需要你幫助的人,公開課也一樣。作為教師不應該害怕教學的失敗。讀出節奏和韻味后,我又要求學生讀懂文言文的內涵:借助課文的注釋來理解文言文,為讓學生更好理解伯牙和子期的友情,體會“知音”,我特意利用課前預熱的短語,幫助學生說說“伯牙志在——,鐘子期曰:善哉,——”既訓練了句式,又理解了知音,理解讓學生更好地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文言文并不難,這應該是我們教師在學生接觸文言文之初就應該灌輸給學生的理念,學習本來就應該是件快樂的事,我慶幸,我的學生依然學得快樂!
伯牙絕弦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課后反思篇十二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于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因為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借助注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為什么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
學生通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匯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
伯牙作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并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鐘子期曰:‘()’;志在(),鐘子期曰:‘()’”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為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為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凄涼傷感的音樂襯著那首“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最后,我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通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伯牙絕弦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課后反思篇十三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77個字里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本文雖是文言,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可借助注釋進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本課難點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閱讀這個文本,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么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后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么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的有點淺顯。
伯牙絕弦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課后反思篇十四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后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是五年級第二學期的《楊氏之子》,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
對于文言文的朗讀問題,我考慮到學生只是通過教師范讀的聆聽是無法準確感受文言文朗讀的音韻與節奏,為此通過課件直接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這篇課文本來的教學思路我從張丹老師的教學設計上有所借鑒,但是畢竟東西不是自己的,用著也不順手,總是不能把那話說利索。經過反復斟酌,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可以借助課后注釋幫助我們學習。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么要斷琴絕弦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1、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但是在范讀之后,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個別不到位的'斷句也沒有及時指出。種種原因,使得在后面的學習中仍出現了有朗讀不準確的現象,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學生斷句讀錯的現象了。
2、課堂調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強。當學生發言不是很充分的時候,我的過渡語言沒有很好地激發起學生回答的欲望,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得課堂上學生發言略顯集中,關注了一部分學生,但也忽視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
3、教學語言的精練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的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影響了課的精彩。
4、開課時還是略顯緊張,所以整堂課給人的感覺是“前緊后松”,前幾個問題沒有給夠學生思考的空間。課堂駕馭能力亟待提高。
感謝為我指導課的易翠娥、張丹等老師,是他們的精彩設計、耐心指導、持久鼓勵,讓我在教學中有了更好的表現。相較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