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社會,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怎樣寫報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報告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內容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篇一
為關愛空巢老人,及時了解全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及關愛情況,傾聽廣大空巢老人對社會養老服務的意見和建議,探討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生活困難,進一步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環境、提高生活水平,大慶市婦聯于20xx年6月在全市范圍開展了關愛空巢老人我們在行動暨我市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及關愛情況調研活動,對空巢老人的生活、健康、心理、醫療、養老、關愛等狀況進行了摸底調查。調研以問卷調查為主要方式,輔之以訪談,對503位空巢老人進行個體化調查,并對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形成一個較為真實客觀的呈現,并針對問題尋求解決方式,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一、我市空巢老人基本情況
(一)空巢老人概況
據20xx年老齡委統計數據顯示:全市總人口281.6萬,60歲以上老人30.5萬,占全市總人口數的10.8%;80歲以上老人3.8萬,占全市總人口數的1.3%;100歲以上老人38人。全市空巢老人共有90538人,占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的29.7%。
本次調查的503位空巢老人中,屬于城鎮戶口的355人,占70.5%,農村戶口148人,占29.5%。男性與女性空巢老人分別為249人與254人,占49.5%與50.5%。從年齡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65-69歲、70-74歲、75-79歲、80-84歲四個年齡組,分別占21%、27.6%、23.8%、14.3%,60-64歲、85歲以上兩個組分別占9.5%、3.8%。
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不識字或識字少與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分別占8.6%、28.6%、32.3%,三者合計占69.5%。
超過五分之三(60.8%)的空巢老人婚姻狀況為已婚,其次為喪偶、未婚、離婚,分別占總數的33.3%、3.8%、2.1%。
空巢老人職業構成分布,兩成(20%)的空巢老人沒有固定職業,有穩定工作的老人主要以農民(22%)、中省直大企業職工(19%)、行政事業公職人員(13.3%)為主,文教衛生行業人員、其他、個體工商業主比例較小。
(二)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及關愛情況
1.空巢老人的家庭狀況
根據本次調查顯示,85.7%的空巢老人有子女,14.3%的空巢老人沒有子女或子女已過世。對于有子女的空巢老人,49.5%的空巢老人希望或愿意與兒女一起生活,41.9%的空巢老人不希望或不愿意與子女住在一起,另有8.6%的空巢老人表示住不住在一起無所謂。不能與子女一起生活的原因,有47.6%是因為生活習慣與子女分開居住自由,21.9%是因為子女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12.4%是因為經濟原因子女無能力照顧,另分別有8.6%、7.6%、1.9%是因為家庭成員關系處理不好、子女不在本地和子女不愿意。雖然不與子女一起生活,但67.6%的空巢老人都為子女照顧孩子,只有10.4%和35.2%的空巢老人不愿意幫子女照顧孩子或身體不好力不從心。在調查過程中,我們對未與子女一起生活的空巢老人就子女探望頻率和電話聯系情況進行了統計,54%的子女半個月、一個月或者幾個月才探望父母一次;62%的子女電話聯系父母并不頻繁。
2、空巢老人的經濟狀況
3.空巢老人的健康狀況(身體保健狀況和精神生活狀況)
(1)身體保健狀況
身體健康無疑是空巢老人是否擁有高質量生活的重要影響因素。據調查結果顯示,69.5%的空巢老人患有高血壓、聽力障礙、心臟病、糖尿病、腸胃疾病等慢性疾病。53.3%的空巢老人在患病后僅采取簡單治療和間歇性治療。在就醫方面,70.4%的空巢老人認為看病很方便或比較方便,另有29.6%的空巢老人認為看病不太方便或一般,感到不便的原因主要包括行動不便、交通不便、無人陪護。導致許多空巢老人患病不能及時治療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醫療保障覆蓋不全面,20.9%的空巢老人沒有任何形式的醫療社會保障,無力承擔日常醫療費用。
(2)精神生活狀況
空巢老人精神狀況直接影響著他們對人生的態度、對生活的信心,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空巢老人中有50.5%和78%的人經?;蝾l繁感到孤單寂寞和食欲不振(性情煩躁),52.4%的空巢老人睡眠質量一般或較差,一部分空巢老人表示對生活并不樂觀,比較消極。現階段主要擔心身體健康(62.8%),生活貧困(12.4%)和無人照顧(11.4%)。
此外業余文化生活等社會參與、社會交往也是研究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就參加閑暇活動而言,只有22.8%的空巢老人經常參加各種活動,更多的是42.8%、34.4%的空巢老人很少或偶爾參加。活動內容方面,排在前面的分別是看電視、上網(43.8%),參加體育活動(22.8%),閑坐聊天(11.4%),打麻將、玩撲克(7.6%)。此外還有讀書讀報,做家務,逛超市等活動是空巢老人經常做的事情??粘怖先俗類廴サ幕顒訄鏊怯薪∩砥鞑牡膹V場或公園(35.2%),其次是小區空地(27.7%),在家(26%),社區活動中心(7.2%),其他活動場所(3.4%),老年大學(0.5%)。
在社會交往方面,有5.7%的空巢老人一個關系密切的朋友也沒有,42.8%的空巢老人只有1-2個關系不錯的朋友。鄰里之間7.6%的被調查者反映是互不關心,27.6%是遇到困難求助的情況下才獲得關心,沒有積極主動的鄰里互助。從親戚家庭成員處得到的支持和照顧,只有夫妻、兒女占一半以上比例,兄弟姐妹、其他親屬往來關系比較淡漠。
4.接受關愛情況及對助老服務的需求
據接受調查的空巢老人反映,在元旦、春節、五一、重陽節、十一等重大節日前后,或部門組織志愿者服務活動時,會集中受到關愛救助,日常社區或社會志愿者給空巢老人提供的服務較少,也不定時沒有規律,而大學生志愿者雖然給空巢老人提供的服務較多,但大多是陪同聊天打掃清潔之類的,絕大部分的空巢老人們感到不習慣。
因此,在調查需要社會為其提供哪些必要的助老服務時,空巢老人選擇較多的是:物業維修(家電、房屋維修、水龍頭、閥門更換等)(20.1%),上門醫療護理(15.3%),代購代繳(15.1%),陪同看病(14.6%),清洗衣物(13.9%),理發做飯(12.3%),聊天解悶(6.7%)和其他(2%)。再問及現階段最想要政府做的事,選擇較多的是: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讓老年人生活無憂(43.8%),完善社會志愿服務組織體系,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志愿服務(27.6%),多組織老年人能夠參與的文體活動(23.8%),其他還有提出希望兒女晚輩多來看望,自己身體健康,政府和社會能多為老人提供活動交流場所等要求。
三、當前空巢老人生活普遍存在的問題
(二)身體健康狀況堪憂,醫療保健不樂觀。我市社會醫療保險覆蓋面逐年遞增,農村新農合醫療保險全覆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空巢老人就醫難的問題,但是長年患病、報銷比例低、就醫費用貴等現實原因,致使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慢性病更是吃點藥湊合過去,更多老人是怕給兒女添負擔,隱瞞自己病情不說,寧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給兒女找麻煩。調查中,大多數老人出于習慣或現實經濟狀況考慮沒有做過全方位健康體檢。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無人照顧,往往在突發疾病時得不到及時救助,生命時常受到威脅。同時有些空巢老人難以照料自己,生活自理能力較差。
(三)生活孤獨情感空虛,缺乏精神慰藉與溫暖。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的空巢老人,他們最怕的是孤獨,空虛感是他們普遍的情緒,他們生活在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寂寥生活狀態下,心里話沒處敘說、有時間沒處打發,生活方式單調,除了白天打牌下棋,晚上散步跳舞看電視,很少與社會交往,被社會邊緣化,再加上分居子女對老人的日常陪護和親情關懷的缺失,使老人無法享受大家庭的溫暖。同時,常年勞累、情感孤獨、家庭經濟、醫療壓力再加上思念親人等復雜的情感因素加重了老人的身心負擔,使他們心情抑郁、惆悵孤寂、行為退化現象不斷加速。
(四)安全問題存在隱患,易成事故受害者。在日常生活中,空巢老人要面對各式各樣的安全問題。疾病突發時無法求助、外出走失后無法聯系親人,意外摔倒、磕絆,甚至燒飯、洗浴中的意外,都可能給老人帶來危及生命的危險,更有甚者因煤氣中毒、突發疾病死于家中無人問津的事故頻繁再現。同時,一些空巢老人由于年齡大,警惕性不夠,行動不便,易成為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對象,針對空巢老人的人身傷害、盜竊、搶劫、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越來越多,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穩定受到一定影響。此外,安全問題還有用電、用火不慎而造成安全威脅和自然災害威脅等等。
(五)助老服務需求與供給矛盾突出。由于絕大部分的空巢老人受傳統與經濟狀況的影響,傾向于選擇家庭養老,認為住在養老機構沒有自由,照顧和伙食也有所欠缺且花銷太大,無法負擔,同時希望子女能?;丶铱纯?,陪自己聊聊天。這就催生了助老服務需求不斷增加,但目前社區助老服務人力資源不足、助老服務隊伍專業化水平較低,制約著助老服務質量的提高和專業化水平的提升。而且由于空巢老人收入水平總體較低,有服務需求卻沒有能力購買,他們更需要的是來自政府、社會組織公益性的助老服務。
四、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的幾點建議
(二)滿足空巢老人醫療服務需求,發展社區(村)養老服務體系。一是提高空巢老人醫療報銷比例,減輕空巢老人的負擔,使老人們看得起病。對體弱多病、常年患病的空巢老人實行大病救助。另外,在農村要加強村級衛生醫療機構建設,減輕他們去縣城或鄉鎮看病的負擔,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檔案,發放健康卡,提供送醫送藥、定期體檢、醫療咨詢和健康講座等服務,解決空巢老人就近就醫問題,努力實現空巢老人各種醫療服務需求。二是大力發展社區(村)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多功能老年照料服務中心。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服務,實現一條龍式的服務,使空巢老人得到妥善照料;由政府補貼,社區執行,組織社區下崗職工和閑散人員進行培訓,為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以及高齡空巢老人提供代請保姆、鐘點工、家庭就醫等護理服務;鼓勵和接納社區、學校、企業及社會志愿者為空巢老人開展關愛服務。
(四)加強對空巢老人的貼身服務,源頭杜絕傷害發生。第一,建立準確的空巢老人信息庫,摸清空巢老人基本情況,社區(村)婦女之家根據信息庫的信息提供相應的助老服務,或幫老人裝電話,定時探望、聊天,承擔家務、檢查安全問題。第二,為每一位空巢老人配備隨身愛心聯系卡,注明老人的姓名、年齡、血型、慢性病史、親屬和社區的聯系電話;安裝緊急呼叫按鈕,與社區值班室、片區警察辦公室或婦女之家工作人員、巾幗志愿者相連接,如遇緊急情況,便于救助。第三,建立空巢老人的援助監護網絡,發動鄰居、轄區民警、巾幗志愿者和婦女之家工作人員等做網絡監護人,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對高齡、殘疾、患病和體弱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進行定時監護,及時、準確掌握老人生活狀況,防止意外事件發生。第四,加強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宣傳教育,深入空巢老人家里檢查水、電、煤的安全情況,為老人排除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隱患。并注重多應用典型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案例進行教育,提高老人們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識。
(五)強化家庭養老功能,發展為老服務事業。多數空巢老人寧可獨居感受寂寞,也不愿入住老年公寓或敬老院,可以說家庭養老仍然是今后一個相當長時期主要養老方式。因此,一是要大力倡導敬老養老之風,弘揚傳統美德,督促兒女細心周到地照顧老人,譴責不盡孝道行為,使子女應承擔贍養和照料老人的義務落到實處。倡導分而不離的家庭養老模式,教育分住的子女?;丶铱纯矗瑤椭改缸黾覄眨瑴贤ㄇ楦?,照料生活。二是要開展志愿者愛心服務活動。組織巾幗志愿者、社區(村)婦女之家工作人員、愛心人士,針對空巢老人積極開展愛心服務活動,實行結對幫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做到每周一次幫助,每月一次心理疏導,積極為空巢老人排憂解難,使他們真正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發揮老年人互助作用,提倡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服務、健康老人為體弱老人服務,從而促進老年人之間的優勢互補;對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開展入戶服務。
(六)他山之石,可以為鑒。第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模式,走社會化發展道路。一要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養老服務準入制度,支持社會各界采取多種方式,興建規范的老年公寓、養老院、敬老院以及開展各類針對老年人的服務。對興建的民辦養老服務機構,政府部門要落實好在用地、收費和稅收方面等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二要推行日托養老服務模式。即指朝至夕歸式養老。老人白天在活動室自由活動,晚上就各自回家,使其既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又能滿足老人和兒女的情感需要。三要推廣上門服務的居家養老模式。政府應盡快出臺居家養老政策,設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空巢老人提供聊天、日常護理、買菜做飯、就醫送藥、保姆服務等各項服務,及時為空巢老人排憂解難。
第二,通過此次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調查,發現目前關愛空巢老人工作及日間養老模式建立正逐步與婦聯參與社會管理工作相交叉,也為未來婦聯工作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而且婦聯組織服務婦女、服務家庭的職能優勢以及婦女之家覆蓋全市各村、社區的組織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比專業養老機構更容易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所接受。為此,可由婦聯承接政府關愛空巢老人、開展居家養老等公益服務項目。
第三,借鑒國外多代屋理念,實施代際和諧居住工程,尊重親情和家庭倫理,鼓勵年輕人于老人同住或毗鄰而居,通過減免部分土地增值稅、房產稅、過戶稅等激發市場需要。探索由政府提供相應補貼,鼓勵由親屬或鄰居為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政策。增加老年人社區援助服務,為高齡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務的老伙伴計劃。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內容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篇二
農民工規模
農民工總量繼續增加
根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結果,20xx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7395萬人,比上年增加501萬人,增長1.9%。其中,外出農民工16821萬人,比上年增加211萬人,增長1.3%;本地農民工10574萬人,增加290萬人,增長2.8%。
農民工總量增速繼續回落
xx年以來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詳見下圖)。20xx年、20xx年20xx年和20xx年農民工總量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1.0、0.5、1.5和0.5個百分點。20xx年、20xx年、20xx年和20xx年外出農民工人數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2.1、0.4、1.3和0.4個百分點。近三年本地農民工人數增速也在逐年回落,但增長速度快于外出農民工增長速度。
西部地區農民工數量增長快于其他地區
按輸出地分,東部地區農民工10664萬人,比上年增加210萬人,增長2.0%, 東部地區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的38.9%;中部地區農民工9446萬人,比上年增加111萬人,增長1.2%,中部地區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的34.5%; 西部地區農民工7285萬人,比上年增加180萬人,增長2.5%,西部地區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的26.6%。西部地區農民工增長速度分別比東部、中部地區高出0.5和1.3個百分點。
農民工基本特征
六成以上為男性農民工
在全部農民工中,男性占67.0%,女性占33.0%。其中,外出農民工中男性占69.0%,女性占31.0%;本地農民工中男性占65.1%,女性占34.9%。
年輕農民工比重逐年下降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增加
高中及以上農民工占23.8%,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其中,外出農民工中高中及以上的占26%,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本地農民工高中及以上的占21.4%,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接受技能培訓的比例提高
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34.8%,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其中,接受非農業職業技能培訓的占32%,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接受過農業技能培訓的占9.5%,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農業和非農業職業技能培訓都參加過的占 6.8%,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分性別看,男性農民工接受過農業和非農業職業技能培訓的占36.4%,女性占31.4%。分年齡看,各年齡段農民工接受培訓比例均有提高。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內容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篇三
現在農民收人主要來源于糧食作物的兌換。小麥、玉米、水稻等是農民的生活資料,在賣出的同時—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為—年的口糧?;ㄉ⒅ヂ榈冉洕魑镒匀皇寝r民經濟的主要來源(主要是指花生等種植較多地區)。糧食收入以后,該賣的賣,該留的留,農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業養殖也是農民的收入之一,在農村幾乎每家都養兩三頭豬,此外還有牛、羊、雞等家禽,這些賣掉以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農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種植上除去種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養殖上,除去幼苗、飼料以及家禽的醫藥費等,農民一年凈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這個數字還是可觀的。
可是農民拿著這些錢并不是很開心,接下來錢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統籌、提留。家里孩子增幾件新衣服,那拖拉機的大輪子用了好幾年了也該換了。剩下的要全部給孩子來年的學費、生活費,或許到了春節還得借—些才能過個好年。
要是遇上了災荒,天氣不好,收不到糧食。交完公糧,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夠。要是萬一家里有個人生病,恐怕不借錢是看不好了。這借來借去,家里就欠債了,以后的每年得節約,少吃幾頓好飯,少穿幾件新衣服,還了錢,才能松口氣。
農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維持簡單的生活,萬一有了天災人禍就得借錢,可這也不是辦法,借了錢總得要還,孩子讀書開支最厲害,要趕上了某些亂收費的學校,農民更是苦不堪言。
國家政策整天在喊減輕人民負擔,減來減去農民還是被壓的喘不過氣。政策關鍵要落實。隨著中國將加人世貿組織,外國糧食將進人中國市場,糧食價格將大幅度下降,這樣農民收人減少而支出不會有多大變化,農民負擔將會更重。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內容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篇四
一、我市農民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
我們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靠發展優勢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專題推薦:
調查報告調研報告范文大全
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與俄在林業、畜牧、水產、農機、農科研等多個領域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引進農業先進生產技術和優良品種30多項。建立了中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在俄建設境外綜合開發區。農副產品出口發展到10大類100多個品種。
二是加快龍頭企業建設,靠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明確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提高農業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突出發展主導產業,圍繞麥、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藥等十大主導產業和5個成長性較強的產業,構建龍頭企業群體、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進產業化發展。
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全市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29家,帶動基地面積137萬畝。實施品牌戰略,重點培育 “玉鈴”牌馬鈴薯、“雙河”牌極小粒豆、“驛站”牌馬肉干等6個具有較大市場影響的農產品品牌。
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在縣域和中心鄉鎮重點建設和完善了7個具有較好基礎的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全市現有各類農產品市場88處,基本形成了以鄉鎮批發市場為中心,城鄉農貿市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場體系。
三是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民增收。
加大農業新技術推廣和應用。推廣了一大批先進、適用、成熟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平均每年推廣項目20多個,累計推廣項目300項(次)以上。農業十項適用生產技術累計推廣面積達到2318萬畝。
建設市縣鄉三級科技園區156處,園區總面積50多萬畝,實現農民增收5000余萬元。
大力實施種植業和牲畜業良種工程。引進推廣大豆、小麥、玉米等作物優良品種28個,建設各類種子繁育基地45處,推廣優良品種27個,農作物優質品種率達95%以上。建設大牲畜凍配站點92個。
努力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科學應用水平。對廣大農民進行多項目、分產業、逐層次的科技培訓。每年培訓鄉村干部、科技戶、種田大戶及青壯年農民15萬人次左右。
五是大力發展非農產業,靠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畜牧業,實現農業內部轉移。目前,全市從事養殖業生產專業養殖戶達4579戶,占農戶總數2.3%。從事山產品采集、食用菌栽培和水產等副業生產農戶也不斷增加。
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向外拓展轉移空間。近年來,赴俄累計輸出勞務1.6萬人次,開發俄土地7000公頃,勞務收入8000萬美元。此外,還向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地區輸送勞務。
六是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靠落實政策促進農民增收。穩定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農民生產投入積極性。
堅定不移地貫徹土地承包政策,不斷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償”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承包權流轉,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
積極推進撤鄉并村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全市鄉(鎮)由86個減少到64個,行政村由859個減少到626個,鄉(鎮)村兩級干部減少1500人,減少行政支出1300萬元。
積極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嚴格控制農民負擔反彈。加強村級民主制度建設,積極推行村級民主選舉、村民議事、民主監督和村務公開,切實增強農民對村務工作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從源頭上遏制農民負擔反彈,農民負擔呈逐年減輕趨勢。20xx年全市實行稅費改革后,共減輕農民負擔7706萬元,人均減少114元,畝均減少10元。深化農村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把農民增收納入干部考核重要內容。把促進農民增收納入包鄉、包村、包片、包點、包戶責任制,作為考察干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將所包對象增收與否、增幅大小、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條件,調動了農村干部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積極性,轉變了干部作風,提高了為農民服務的水平。
二、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性問題比較突出 結構制約。
產業化經營剛剛起步,沒有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基礎。農業資源尚未得到合理配置,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十分脆弱。龍頭企業普遍規模偏小,組織形式和利益機制不完善、不規范,帶動能力弱。農村小城鎮建設慢,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不強。在產業內部結構中,種植業比重大,林牧漁業比重小。
市場制約。從國內市場看,近年來,由于市場需求變化,農產品賣難十分突出,農業增產不增收,增收空間越來越小。從國際市場看,農村開放度不高,毗鄰俄羅斯的區位競爭優勢沒能得到有效發揮。目前,我市大豆、小麥價格超出國際市場價格20%—50%,已失去市場競爭能力。畜產品、蔬菜等雖有一定價格優勢,但因規模、品質等問題,在短期內開拓國際市場難度較大。從自身看,地處偏遠,處于中心市場末梢,輻射面小;人口總量僅為173萬,農業人口占65%,城市化水平低,社會購買力規模不大,內需拉動力較弱;缺少規模大的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特別是缺少能夠輻射全省、全國的“龍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