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心得體會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幾點思考篇一
一要千方百計壯大產業實力。各縣(市)在區域競爭中的起落沉浮,說到底比的是產業。要立足實際,大力發展特色主導產業,帶動關聯產業,形成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統籌考慮產業發展趨勢和本地的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因地制宜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特色高效農業,深化產業融合,加快形成縣(市)有主導產業、鄉(鎮)有特色產業、村有特色產品的格局。需要指出的是,工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新安、伊川等有一定工業基礎的要立足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抓好優勢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欒川、嵩縣、汝陽、洛寧等有資源優勢的要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偃師、孟津、宜陽等有區位交通優勢的要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實現突破;服務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要堅持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并重,著力促進服務業提速提質提效,特別是要深化文旅融合,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要高度重視倉儲物流業發展,進一步完善冷藏、冷儲、冷運產業鏈,為做大特色農業、食品產業打好基礎,發改、農業農村、商務等部門要帶著責任和感情抓好這項工作。要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打造產業集群是增強產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像長垣市,是全國聞名的“起重之鄉”“衛材之鄉”“防腐之鄉”“廚師之鄉”,是產業集群發展的范例。要著力抓好產業集聚區、服務業“兩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等載體建設,結合資源稟賦,選準產業定位,加快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在產業集聚區建設上,要加快產業集聚區規劃修編,優化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和空間布局;盤活停建緩建項目和低效用地,倒逼落后產能和低效資產退出;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全面推行“管委會(工委)+公司”管理模式,宜陽要加大在這方面的探索力度。要抓好優質企業培育。對縣域經濟而言,培育或引進一家優質企業,往往就能帶動一個產業發展。洛寧蘋果這幾年能打響品牌,離不開海升集團的參與;伊川鋁產業要向精深加工轉型,關鍵在引進忠旺鋁業等龍頭企業。要持續實施重點企業提質倍增行動、“小巨人”“隱形冠軍”“瞪羚”企業培育工程,加快引進培育更多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要打通產業鏈上下游,研發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做大終端企業,打造知名品牌。
二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產與城密不可分,推進新型城鎮化對縣域經濟發展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20xx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1%。9縣(市)中,只有偃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他8個縣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近幾年,我們以實施“一中心六組團”城市發展戰略和縣城建設提質為契機,扎實推進縣城建設,各縣(市)城鎮化水平有了明顯提升。但與先進地區相比,縣城及中心鎮規模普遍偏小,不少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綜合承載能力比較低。要高度重視城鎮建設,以縣城建設提質為抓手,持續抓好城鎮建設,健全城鎮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實現產與城、人與城的互動融合。要優化城鎮化布局,抓好中心鎮特色鎮建設。中心鎮特色鎮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節點,要加強分類指導、彰顯特色。要在優化開發縣(市)打造一批加工制造、商貿物流等類型中心鎮或特色鎮,發展縣城衛星城鎮或縣域次中心;在重點發展縣打造一批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農旅結合、商貿物流等類型中心鎮或特色鎮,提升服務農村、帶動周邊功能,推動就地城鎮化;在生態功能縣打造一批生態旅游、文化體驗、健康養生等類型中心鎮或特色鎮,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各縣(市)要認真梳理、分類推進,抓好落實。新安縣是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也是全省縣域治理“三起來”的示范縣,要在推進縣域治理“三起來”、縣城建設、新型城鎮化方面多下功夫、走在前列。
三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縣域經濟很大程度上是民營經濟。凡是民營經濟比較繁榮的地方,縣域經濟就有實力、有活力。從20xx年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看,排名靠前的,民營經濟都比較強,其中排名第二的江蘇江陰有13家企業上榜20xx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我省民營經濟看“兩長”,一是長葛,一是長垣,都有超百億的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很大。目前,**9縣(市)民營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特別是大企業偏少,僅有洛鉬集團1家上榜“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產業結構不優,大多是勞動密集型、資源依賴型和能源消耗型產業;發展瓶頸突出,融資、引才、管理、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要把發展民營經濟擺在重要位置,真正讓民營經濟成為洛陽發展的主力軍。要抓政策落實,把環境創優。發展民營經濟,落實政策、創優環境是關鍵。福建晉江推出“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等政策,著力為民營企業提供優質服務,這是“晉江經驗”的重要內容。欒川建立“企業呼叫、部門報到”工作機制,深入踐行“721”工作法,即70%的精力服務企業、20%的精力排查整治隱患、10%的精力執法處罰。對這些好機制好做法,各縣(市)要認真學習借鑒。近年來,中央、省、市出臺了不少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但還存在信息不對稱、落實“中梗阻”等問題。要在抓好政策細化配套的同時,著力提高政策知曉度和執行力,切實打破各種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厚植民營經濟發展的沃土。要抓轉型升級,把內功練好。前些年,許多民營企業憑借人口紅利、廉價土地和能源原材料發展起來了,但這種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要引導民營企業把握發展大勢,在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中實現轉型發展。一些民營企業在管理上依然采用家族制、合伙制,要引導其加快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推進企業上市,真正以制度創新激發持久發展的活力,以市場機制倒逼企業轉型發展。要抓企業家隊伍建設,把領頭羊樹起來。漯河雙匯有萬隆、許昌瑞貝卡有鄭有全,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就能帶領一個企業做大做強。要把建設高素質民營企業家隊伍提升到戰略高度,完善企業家培養服務、激勵約束、權益保障等制度,不斷增強企業家創業創新的動力、活力和能力,引導企業家干大事、創大業。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既不勾肩搭背,也不“背對著背”,既防止親而不清、權錢交易,又防止親而不為、刻意疏遠。對民營企業,合法的要扶,有困難的要幫,道不正的要糾,違了法的要懲,真正做到“親”而有度、“清”而有為。
四要持續深化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從根本上講就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過去不少縣(市)走的是拼資源、拼投入的粗放式發展路子;現在有的在發展方式上還存在慣性思維,有的認為改革開放創新對縣級來說是只能仰慕的“陽春白雪”。這些問題若不克服,動能就不可能轉換過來。要既打破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又克服動能轉換“高不可攀”的錯誤認識,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創新“三力聯動”,在動能轉換上下更大功夫。要補短板、重融合,實施創新驅動。我市縣域經濟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占全市的比例分別只有32.1%和38.6%,創新仍是突出短板。要積極對接自創區自貿區高新區“三區融合”,大力實施創新主體創新平臺“雙倍增”行動,推動更多創新資源向縣域集聚、更多創新成果在縣域就地轉移轉化。近年來,新安縣健全政府投入機制,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全縣擁有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11家、高新技術企業37家、市級以上研發平臺167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0.1%、高于全市15.2個百分點,這也是新安經濟總量排全市第一的重要支撐。各縣(市)尤其要重視從研發向中試和產業化的轉變。伊川北航科技園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值得學習借鑒。要搭平臺、拓領域,強化開放引領。我市縣域對外開放水平不高,但以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潛力很大。要立足縣域實際,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搭建開放平臺、打通開放通道、壯大開放主體、拓展開放領域,全面提升縣域對外開放水平。要加大精準招商力度,以行業龍頭為目標,以產業鏈為基礎,以重點區域為方向,堅持以商招商,持續招大引強。睢縣搶抓沿海制鞋產業向內地轉移機遇,大力引進制鞋上下游企業200余家,“無中生有”打造了年產能達3億雙、本地配套率達90%以上的百億級制鞋產業基地,這種強烈的開放意識和機遇意識尤為需要各縣(市)認真學習。要盯重點、破瓶頸,推進改革攻堅。破解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必須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要以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為重點,持續抓好中央、省、市有關改革事項的跟進落實和配套完善,不斷釋放改革紅利。當前,尤其要結合承接省里賦予**的更大發展自主權,積極穩妥推進擴權強縣改革;要聚焦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重點領域,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引導各類要素向先進生產力集聚;要扭住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農業經營體系等重點,積極穩妥推進農業農村各項改革。
五要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營商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命門之穴”。市里已經出臺了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開展了營商環境評價工作,近期將向各地反饋評價結果。總體上看,全市營商環境在提升,但各縣(市)普遍存在政務服務不優、市場準入限制較多、企業負擔較高等問題,辦理建筑許可、接入給排水、獲得信貸、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市場開放度等指標處于全市相對靠后水平。各縣(市)要對照市里的實施意見和評價結果,對標最好最優,聚焦企業和群眾的“最痛之點”“最盼之處”,有針對性地找差距、補短板、強弱項,著力打造國內一流的營商環境。特別是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改進行政審批、推進政務服務便利化等為重點,著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以放寬市場準入、加強公正監管、完善招商引資落地機制、減輕企業負擔等為重點,著力打造開放便利的投資貿易環境;以建設法治政府、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保障企業合法權益等為重點,著力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以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優化企業用電用水用氣用工服務等為重點,著力打造優質完善的公共服務環境。當前,要持續深入開展“聯企入企惠企助企”活動,幫助企業解決痛點堵點難點問題。
六要切實厚植生態優勢。一個地方的生態環境越好,越能夠帶動當地的社會資產升值、吸引優質資源要素集聚、促進綠色經濟發展。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厚重底色”和“綠色紅利”。要圍繞污染防治攻堅做“減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厚植生態優勢的前提。安吉曾是浙江最貧困的山區縣,為了發展經濟,一度上馬大批造紙、化工、建材、印染項目,成為浙江有名的污染大戶。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指導下,安吉大刀闊斧關閉污染企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既有了好生態,也有了gdp。當前,偃師、伊川、新安產業結構偏重,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省位于中下游位置;欒川、孟津、新安地表水市控斷面還存在超標現象;汝陽、欒川存在土壤污染問題。要堅持問題導向,學習借鑒安吉的做法,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持續抓好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盡快還舊賬,絕不能再欠新賬。當前,要重點抓好兩項工作:一是“冬病夏治”問題,要在夏季把集中供熱、淘汰落后產能等對冬季空氣質量影響大的基礎工作做好;二是臭氧污染問題,環保部門要加強指導、精準施策,減少夏季臭氧污染影響,增加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要圍繞提升生態質量做“加法”。良好的生態環境,既靠“治”,也靠“建”。永城市以采煤沉陷區治理為契機,建成“兩湖四帶一濕地二十八公園”城市生態圈,呈現人水和諧的美麗圖景;嵩縣持續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把國土綠化和產業發展相結合,先后獲得中國最美綠色生態旅游名縣、全國造林綠化百強縣等稱號。對這些好的經驗,要善于學習借鑒。要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為牽引,持續深化國土綠化提速提質行動、新時代大保護大治理大提升治水興水行動,加快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國土綠化沒有淡季,要堅持植管并重,抓好補植補栽等工作,創新管理養護機制,強化日常管護,唱好國土綠化的“四季歌”。要圍繞發展綠色經濟做“乘法”。積極探索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路徑方法,既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走“守著綠水青山苦熬”的窮路,不斷放大生態資源的綜合效益。欒川作為全省首個入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縣,要持續探索,堅定不移走下去。
七要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也是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工程。我市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推進鄉村振興尤為重要和緊迫。要發展壯大鄉村產業。縣域經濟離不開“三農”發展。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振興。要在確保糧食生產穩面積、提單產、保豐收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種養、精深加工、鄉村旅游,積極發展特色產業、溝域經濟、富硒產業,適度拉長產業鏈條。對趟出路子、嘗到甜頭的措施,要持之以恒堅持下去。要加快建設美麗鄉村。越是環境美的鄉村,往往越是人氣旺、發展快、前景好。要著力抓好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升,抓好優秀傳統鄉土文化的傳承弘揚,打造環境友好、宜居宜業、留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尤其要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為抓手,集中開展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持續抓好鄉村治理。近年來,我們持續推進“黨建引領、‘三治’并進、服務進村(社區)”,在提升鄉村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上取得了明顯成效。要一以貫之抓緊抓好,以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心得體會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幾點思考篇二
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根本靠黨的領導。要把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貫穿縣域經濟發展全過程、各方面,全面提高黨領導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要講政治、把方向。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縣域治理“三起來”重要要求的實際行動。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站在旗幟鮮明講政治的高度,把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責任來擔當,作為加快建設副中心打造增長極、在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更有擔當作為的政治任務來完成。要把學習貫徹縣域治理“三起來”重要要求與落實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結合起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寬的視野格局、更強的使命擔當謀劃和推進縣域經濟發展。要把學習貫徹縣域治理“三起來”重要要求與落實中央、省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部署要求結合起來,在吃透上級精神、結合自身實際中走對路、抓好點,確保方向明、路子正、效果實。要把學習貫徹縣域治理“三起來”重要要求與加快建設副中心、致力打造增長極結合起來,找準位置、勇于擔當、奮發有為,為**整體發展多作貢獻。要把學習貫徹縣域治理“三起來”重要要求與落實鄉村振興的部署要求結合起來,進一步明確統籌推進“三農”工作的目標任務、思路舉措。要把學習貫徹縣域治理“三起來”重要要求與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實施“五提”行動扎實做好當前各項工作結合起來,打“組合拳”、發“聯動力”,奮力保持良好發展態勢。要通過學習,認真梳理出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點支撐點、薄弱點阻滯點,拉出單子、專題研究、專項推進,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中央、省部署要求在**落地生根。
二要明責任、聚合力。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在責任落實。要壓實各方責任。在發展縣域經濟上,市級總統籌,縣級是主體。市里已經建立了縣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要切實發揮好統籌協調作用,定期研究部署重點工作、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市直相關部門要在加強向上對接、爭取更多支持的同時,細化完善配套政策,加強對各縣(市)的指導和服務。各縣(市)要扛穩主體責任,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匯集一切可以匯集的資源,加大組織實施力度,確保各項政策、任務精準落地。縣(市)黨政主要領導作為“一線總指揮”,要親自上陣、靠前指揮,把工作抓實抓細。**地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潛力巨大,駐洛央企省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積極參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縣(市)要主動出擊、積極對接,深挖富礦、加大合作、共贏發展。要完善推進機制。各縣(市、區)和市直有關部門要建立常態化調度機制,定期研究解決具體問題,協同推動工作落實。要建立項目化推進機制,將縣域經濟發展任務細化實化為一個個具體項目,建立臺賬、扭住節點、集中攻堅,確保項目有序銜接、早見成效。要建立工作督導機制,堅持明察與暗訪相結合,沖著問題“督”,針對問題“導”,以真督實查倒逼工作落實。要強化考核獎懲。這次省里制定的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示范縣(市)指標體系,更加注重轉型升級、突出特色、營商環境和改善民生,體現了新的發展標準和要求。要結合**實際,對縣(市)績效考核辦法進行完善,強化考核結果運用,推動各縣(市)主動對照指標體系,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形成奮勇爭先、競相出彩的良好局面。
三要抓要素、強保障。近年來,我們通過抓鄉村振興,對縣域的投入有所增加,但離縣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還有差距,必須在強化要素保障上下更大功夫。要強化人才保障。當前,縣域人才缺乏問題還比較突出,人才引進難與人才外流多并存。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點,認真落實市里出臺的人才政策,大力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欒川、嵩縣、洛寧等地出臺政策、拿出編制,吸引本縣籍優秀人才回縣里工作,就是很好的探索。在大力引才的同時,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和作用發揮。要強化資金保障。各地各部門要多措并舉解決好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問題,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財政投入力度,發揮好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縣域經濟發展。尤其要加大對縣域企業上市融資、債券融資等直接融資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引導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在縣域增設分支機構、創新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產品。最近中央出臺了很多利好政策,今年全國財政將新增3.6萬億元,用于促進地方經濟恢復和發展。一是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這2萬億元資金將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二是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各地各部門要深入研究、積極跟進,及時捕捉信息、加大爭取力度。要強化土地保障。20xx年我市有關部門開展了“三未”土地專項整治,但是沒有常抓不懈,治理效果欠佳。截止目前,全市尚有近7萬畝土地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其中9縣(市)共有“三未”土地5.07萬畝。要專項治理、認真解決、整改到位,盡快盤活“三未”土地,做好土地保障工作。要強化政策保障。近期,省里出臺了一系列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持政策。要將其與省里支持**副中心城市建設的政策結合起來,認真梳理、抓好對接、強化落地。同時,立足**實際,突出問題導向,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讓政策紅利充分釋放。
四要轉作風、重實干。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比的是作風,拼的是干勁。面對同樣的發展機遇、支持政策,為什么有的縣(市)能夠抓住用好,保持好的發展態勢甚至實現逆襲,有的卻總是慢半拍,發展優勢在逐漸減弱?差距就在工作作風上。市委強調要克服“三種心態”、強化“三種精神”,不斷強化落實力執行力穿透力,大家都要結合實際、深入反思,真正讓工作作風硬起來、實起來。要強化迎頭趕上的決心。當前,我市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同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不小差距。越是這樣,越要有不甘人后、奮勇爭先的意識。每個縣(市)都要立足實際、找準標桿,多想想自己與先進地區在發展理念、思路、舉措、成效等方面的差距,自我加壓、奮力前行,跟強的去爭,跟優的去比,跟好的去學,不能沉湎于過去的輝煌,不能滿足于小富即安的現狀,不能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精彩。要強化敢闖肯干的勁頭。當前,發展縣域經濟有機遇、有支持,關鍵在敢不敢干、肯不肯干。要以舍我其誰的擔當、只爭朝夕的勁頭去搶抓機遇、用好機遇,去謀劃工作、推動工作,去正視問題、破解問題。只要是有利于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都要在符合政策法規的前提下,想盡一切辦法干起來、干成事,絕不能等待觀望、畏首畏尾。要有久久為功的定力。對認準的事、定下的事,要咬住目標不偏移、盯住問題不撒手、扭住措施不松勁,“釘釘子”“剝洋蔥”“透竹竿”,一抓到底、善作善成,決不能為了單純追求顯性政績和短期效益,搞形式主義、面子工程。要完善為基層減負的長效機制,讓基層干部更有精力、更有條件抓落實。
同志們,在新起點上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關系著發展大局,體現著使命擔當。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縣域治理“三起來”重要要求,搶抓機遇、加壓奮進,著力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心得體會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幾點思考篇三
**縣域面積占全市的94.7%,常住人口占66.6%,經濟總量占56.6%。可以說,**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縣域,短板在縣域,潛力也在縣域,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既正當其時、又至關重要、更大有可為。
首先,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肩負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重視縣域發展,多次強調當縣委書記要走遍各村,當市委書記要走遍各鄉鎮,當省委書記要走遍各縣市區。他在任正定縣委書記時,走遍了所有村;在任寧德地委書記、福州市委書記時,走遍了絕大部分的鄉鎮;在任福建省省長時,七下晉江,總結提出“晉江經驗”;在任浙江省委書記和到中央工作后,親自指導浙江嘉善縣域經濟發展,推動嘉善成為全國縣域治理樣本。現在,縣級政權所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需要辦的事情越來越多,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重要基礎,也是干部干事創業、鍛煉成長的基本功訓練基地”。放眼全國,凡是經濟實力比較強的地方,縣域經濟都發展得比較好。在20xx年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中,江蘇、浙江、山東分別上榜24個、15個和13個,位列前三,這與三省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地位是相稱的;長三角地區占據“半壁江山”,這與該區域的經濟實力也是相符的。只有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縣域經濟與城區經濟“雙向發力”,才能更好提升**的綜合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快實現副中心、增長極的發展定位。我們要從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高度,從加快**發展、服務全省大局的高度,把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扛穩扛牢。
其二,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具備較好基礎。近年來特別是“十四五”以來,我們深入貫徹縣域治理“三起來”重要要求,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保持良好態勢。從綜合實力看,20xx年,9縣(市)經濟總量是2850.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162億元,分別是2017年的1.33倍和1.46倍。從產業支撐看,縣域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一批特色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20xx年,9縣(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的58.7%。從承載能力看,縣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對人口和產業的承載能力不斷增強,20xx年,9縣(市)城鎮化率達46.41%,較2017年提高7.24個百分點。總的來看,縣域經濟正處在做大體量、提升質量、彰顯特色的關鍵階段。我們要堅定信心、乘勢而上,不斷開創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其三,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迎來重大機遇。近年來,**發展的戰略疊加效應、政策集成效應、形勢倒逼效應持續釋放,給縣域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從戰略疊加看,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深入實施,讓縣域進一步提升了戰略地位、凸顯了戰略優勢,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平臺、拓展了空間。從政策集成看,中央、省、市都出臺了一系列助推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特別是省委省政府今年出臺支持**發展新的政策措施、編制**都市圈發展規劃,給縣域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政策利好。從形勢倒逼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對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倒逼作用是十分強勁的,我們要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推動縣域經濟在新起點上實現更大發展。
其四,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擁有顯著優勢。**縣(市)數量多,各縣(市)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在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具有顯著優勢。特別是我們有清晰的發展思路,經過這幾年的探索實踐,已經初步趟出一條富有**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之路,發展溝域經濟等做法在全省推廣;我們有良好的資源稟賦,工業、科技、文化、生態、自然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比較明顯;我們有廣闊的內需空間,縣域積蓄的巨大投資和消費需求,加上區位、交通等優勢不斷培植,能夠形成強大內需市場。同時,隨著基礎不斷夯實、機遇不斷用活、特色不斷彰顯,新的優勢正在逐步形成。我們要充分挖掘優勢、厚植優勢、用好優勢,持續做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其五,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面臨壓力挑戰。一是經濟總量依然偏低。20xx年,9縣(市)中經濟總量超500億元的只有新安,200億元以下的還有2個,沒有一個縣(市)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縣(市)數量比鄭州多3個,縣域經濟總量卻比鄭州少760多億元。二是發展質量依然不高。20xx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20億元的縣(市)只有4個,最高的是新安26.6億元,而鄭州最高的新鄭已達80.44億元,最低的登封也達29.45億元。9縣(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低2055元和5253元。三是瓶頸短板依然突出。產業結構不優、主導產業不強等問題比較突出,不少產業都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改革開放創新“三力聯動”有待加強,9縣(市)科技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是1.02%,遠低于全市2.3%的總體水平;進出口總值僅占全市的25.1%;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改革還需深化。部分縣的城鎮化率偏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較多,民生領域欠賬不少。這些,既是問題所在,也是潛力所在。我們要正視問題、加壓奮進,在補短板、破瓶頸中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