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陜西省填報志愿確定時間怎么填篇一
陜西省填報志愿分3個階段進行:提前批次、單設本科批次、本科一批、普通高校職業教育單獨招生(含專科)志愿在6月24日12:00至6月27日12:00填報;本科二批志愿在本科一批錄取結束后填報;高職(專科)志愿在本科二批錄取結束后填報。
志愿填報注意事項1:招生形勢
包括招生政策的調整、改革的一些重大舉措,全市各科類報考人數,高考成績總體水平,各科類各批次招生計劃數、預計錄取比例等。
志愿填報注意事項2:招生政策和相關規定
填報志愿首先要了解招生政策和相關規定,特別是與填報志愿密切相關的政策和規定,如錄取批次的劃分、錄取體制和辦法、加分照顧政策、志愿結構、投檔比例、錄取程序、投檔辦法、高考體檢指導意見等。
志愿填報注意事項3:招生章程和招生簡章
包括院校的歷史沿革、專業設置、學科優勢、師資力量、博士碩士授予權、在校學生人數、獎學金和助學金的設置情況等。
院校梯度:按錄取分差從高到低
平行志愿檢索到某一位次考生的時候,按照考生填報院校的自然順序依次進行檢索。如果達到a院校的調檔線,則投入,該考生的投檔結束;如果達不到a院校,則檢索其b院校,依次進行。一般而言,考生所選的院校均是有較強意愿就讀的,則按錄取分差的高低來排序。
如果考生將錄取分數低的院校放在a位,錄取分數高的院校放在b位,就可能導致即使考生達到了b院校的調檔線,因為a院校排序靠前,先投入a院校,而不再投入到b院校。
所以建議在對所選院校進行排序時,盡量以院校錄取分差從高到低來排序。如果所選院校意向專業錄取分數與院校調檔線有較大差距的情況,則要結合自己是想進入更理想的專業,還是想進入更理想的大學來選擇。
比如甲、乙兩所院校,甲院校的綜合評價、錄取分差近幾年都高于乙院校,但這兩所院校考生感興趣的專業,乙院校的實力要雄厚一些,錄取分數也高一些。如果考生優先考慮更滿意的大學,則可將甲院校填在前面;如果考生更希望就讀專業實力更強的院校,則可將乙院校填在前面。
院校梯度中,還要重視地域的分布。由于經濟、文化等發展不均衡的原因,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東部沿海地區的高校近年來很受考生青睞,報考人數多,錄取分數普遍偏高。所以考生在選擇這些地方院校時,如果分數優勢不明顯,最好要在院校地域分布上分散考慮。
★
2022陜西高考錄取分數線(含2019-2021分數線)
★2022年陜西高考錄取分數線公布
★2022陜西高考分數線最新預測
★2022陜西藝術類大學排名
★2022陜西高職院校排名
★2022全國各地高考分數線匯總
★2022年陜西高考錄取分數線最新出爐
★2022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錄取分數線(預測)
★2022陜西二本大學排行榜
★2022年甘肅省高考分數線公布
陜西省填報志愿確定時間怎么填篇二
志愿填報注意事項1:招生形勢
包括招生政策的調整、改革的一些重大舉措,全市各科類報考人數,高考成績總體水平,各科類各批次招生計劃數、預計錄取比例等。
志愿填報注意事項2:招生政策和相關規定
填報志愿首先要了解招生政策和相關規定,特別是與填報志愿密切相關的政策和規定,如錄取批次的劃分、錄取體制和辦法、加分照顧政策、志愿結構、投檔比例、錄取程序、投檔辦法、高考體檢指導意見等。
志愿填報注意事項3:招生章程和招生簡章
包括院校的歷史沿革、專業設置、學科優勢、師資力量、博士碩士授予權、在校學生人數、獎學金和助學金的設置情況等。
陜西省填報志愿確定時間怎么填篇三
院校梯度:按錄取分差從高到低
平行志愿檢索到某一位次考生的時候,按照考生填報院校的自然順序依次進行檢索。如果達到a院校的調檔線,則投入,該考生的投檔結束;如果達不到a院校,則檢索其b院校,依次進行。一般而言,考生所選的院校均是有較強意愿就讀的,則按錄取分差的高低來排序。
如果考生將錄取分數低的院校放在a位,錄取分數高的院校放在b位,就可能導致即使考生達到了b院校的調檔線,因為a院校排序靠前,先投入a院校,而不再投入到b院校。
所以建議在對所選院校進行排序時,盡量以院校錄取分差從高到低來排序。如果所選院校意向專業錄取分數與院校調檔線有較大差距的情況,則要結合自己是想進入更理想的專業,還是想進入更理想的大學來選擇。
比如甲、乙兩所院校,甲院校的綜合評價、錄取分差近幾年都高于乙院校,但這兩所院校考生感興趣的專業,乙院校的實力要雄厚一些,錄取分數也高一些。如果考生優先考慮更滿意的大學,則可將甲院校填在前面;如果考生更希望就讀專業實力更強的院校,則可將乙院校填在前面。
院校梯度中,還要重視地域的分布。由于經濟、文化等發展不均衡的原因,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東部沿海地區的高校近年來很受考生青睞,報考人數多,錄取分數普遍偏高。所以考生在選擇這些地方院校時,如果分數優勢不明顯,最好要在院校地域分布上分散考慮。